100 likes | 224 Views
第二节 社会结构理论. ◆ 结构概念: 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联结方式。其结果表现为事物的内部秩序。 ◆ 马克思社会结构观的论述及其特点: 1 、实践特点: 社会结构是一种实践结构,是实践在一定时空中的展开。 2 、人文 [ 本 ] 指向: 社会结构对人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双重作用,目标指向人的发展解放。 3 、层次性特点: 由低到高,技术层次、经济层次、政治层次、文化观念层次。 ◆ 社会结构基本图式: 生活需要→生产实践:物的生产(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
E N D
第二节 社会结构理论 ◆结构概念: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联结方式。其结果表现为事物的内部秩序。 ◆马克思社会结构观的论述及其特点: 1、实践特点:社会结构是一种实践结构,是实践在一定时空中的展开。 2、人文[本]指向:社会结构对人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双重作用,目标指向人的发展解放。 3、层次性特点:由低到高,技术层次、经济层次、政治层次、文化观念层次。 ◆社会结构基本图式: 生活需要→生产实践:物的生产(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 人的生产(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 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成生产力;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社会关系—— 包括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 其中生产力、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是基础层次,源自于人的物质需要。 政治关系构成社会政治结构,是中介秩序、规范整合层次,源自于人的社会秩序需要。 思想文化关系构成社会文化结构,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价值导向,人的精神需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对社会结构理论的经典表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对社会结构理论的经典表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力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有状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社会结构研究的意义 1、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 [1]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结构——较前现代化的农村社会结构,是工业化和制度性产物。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步伐 [2]经济与政治的二元化:经济属于市民社会、私域的范畴;政治属于国家、公域的范畴。如何实现从领域合一到相对分离。 2、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 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封闭→开放,伦理性社会→法理性社会,同质单一型→社会异质多样化社会。 造成社会关系结构的两个基本倾向:泛经济化倾向;自我主体性倾向。 3、社会结构调适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和谐,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其基础是利益关系的和谐。目前存在三大关系矛盾:贫富、劳资、干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收益最大群体调查,省会城市市民(中央党校干部)的看法: 1.党政干部[5],2.私营企业主[2],3.演艺人员[1],4.城乡个体户[3], 5.国企管理者[6],6.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4],7.农民[8],8.工人[7]。 4、社会结构与“三个代表”思想 经济结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政治结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化结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生产力—内容—效率原则(人与物的最佳结合以达到物质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生产关系—形式—公平原则(人与人的最佳结合以达到社会分配交换的公正化) 1、生产力范畴及其四大要素 生产力概念: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控制与自然关系以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四要素: 1、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智能性要素(科学); 3、管理性要素(分工、管理、协作); 4、准备性要素(教育)。 2、生产关系范畴及其两种划分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的动态划分(马克思):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构成的生产关系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的静态划分(斯大林):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1、国家观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批判的结果。处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2、国家的起源: 经济原因——国家是社会职能的独立化的必然要求。 政治原因——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3、对资本主义国家观的批判(国家与社会的对抗): [1]国家(统治阶级)利益与社会(个人)利益之间的对抗; [2]国家把人们被动服从的社会分工制度化、法律化; [3]国家权力的扩张和社会福利增长之间的对抗,认为国家机构是最庞大的寄生赘瘤。 4、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的历史演变——古代军事化国家观;中世纪的宗教化国家观; 近代的政制化国家观;当代的经济化国家观。 国家职能的双重性——本质化国家观—政治镇压职能(对外防御、对内镇压) 过程化国家观—经济社会职能(管理、服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政治职能—集权—集权—民主—弱化 经济职能—集权—自由—自由—强化
5、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未来走向: 国家和社会的区别 国家:普遍性领域(公共性);自为性领域;政治规范性领域。 社会:特殊性领域(私人性);自在性领域;经济规律性领域。 国家与社会的联系 [1]社会决定国家(原生与派生之间的关系) 从客体方面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主体方面看——人民群众决定国家官员。 [2]国家与社会的最终统一关系 社会派生国家——国家支配社会——国家融入社会 (正) (反) (合) 实现途径:社会的国家化; 国家的社会化。
三、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 1、观念文化的构成(划分): 广义上:文化即人化,它与自然相对。凡经人化的东西均有文化内涵。 三层次划分法: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四层次划分法: 物态文化层,人的物质生产及其产品,如衣食住行。农业文化(中国) 制度文化层,社会关系活动及其产物,如制度规范。宗法文化(中国) 行为文化层,交往实践活动及其产物,如民俗风俗。礼仪文化(中国) 心态文化层,观念意识活动及其产物,如价值审美观。德性文化(中) 上述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层层决定,变化由快到慢。 狭义上:文化就是指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从文化作用上区分: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从文化的普及性上:雅文化、俗文化[民众化、商品化、感官化、技术化] (主流文化—红色经典、精英文化—理性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 从文化流变上:传统文化[农业]、现代文化[工业]、当代文化[信息] 从文化空间上:西欧文化[商业]、中国文化[田园]、印度文化[热带雨林] 从社会主体上: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 从观念层次上: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思想体系)
2、观念文化的作用 (1)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 (2)维护和批判社会现实功能; (3)调控、导向社会发展的功能; (4)观念创新与改造现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