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648 Views
【 高二教研活动 2010 年 3 月 5 日 】. 高二政治调研考试分析与教学建议.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 登 良. 讲 课 提 纲. 一、调研考试的命题构想 二、调研考试的数据统计 三、调研考试的试题分析 四、调研考试后的教学建议. 一、调研考试的命题构想. 1 .调研考试属于高考导向之下的水平考试,融水平考试与高考能力要求于一体。 ( 1 )着重考察学生对唯物论与辩证法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的掌握水平。 不偏不怪,体现基础。掌握知识,适当运用。 贴近现实,体现迁移。学科特点,高考导向。
E N D
【高二教研活动 2010年3月5日】 高二政治调研考试分析与教学建议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 登 良
讲 课 提 纲 一、调研考试的命题构想 二、调研考试的数据统计 三、调研考试的试题分析 四、调研考试后的教学建议
一、调研考试的命题构想 1.调研考试属于高考导向之下的水平考试,融水平考试与高考能力要求于一体。 (1)着重考察学生对唯物论与辩证法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的掌握水平。 不偏不怪,体现基础。掌握知识,适当运用。 贴近现实,体现迁移。学科特点,高考导向。 人文特色,注重引导。关注时政,引导学习。 (2)试题中含有少量高考要求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要求以知识为基础,以高考为导向。
体现高考能力要求的层次 第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情景化。问题信息化。 第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知识的简单复制和机械迁移。 第三: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情景,论证具体问题。
2.调研考试试题的命制,既要贴近教学实际,又不简单地迁就一线教学实际。2.调研考试试题的命制,既要贴近教学实际,又不简单地迁就一线教学实际。 (1)转入文科学习一个学期的学生,应该给予正确的鼓励与引导。 (2)学有所获,学有所短,明确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学科学习观念。
3.注重重点知识和知识组块的考察,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知识结构的水平。3.注重重点知识和知识组块的考察,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知识结构的水平。 (1)对重点知识:小角度设问,作纵深考察和运用考察,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运用能力有较高要求。 26题:运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7题(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政策。 28题(1):结合示意图,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全球商讨减排协议的正确性。
(2)对知识组块:大角度设问,作综合考察和运用考察,对学生提取知识并根据问题重组知识的能力有较高要求。(2)对知识组块:大角度设问,作综合考察和运用考察,对学生提取知识并根据问题重组知识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25题: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重庆市是如何开展文化活动的。 27题(2):结合材料二,从哲学角度说明党和国家是怎样用发展的思想指导明年经济工作的。 28题(3):综合上述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各国应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4.注意调研考试与摸底考试、诊断考试的衔接和协调。4.注意调研考试与摸底考试、诊断考试的衔接和协调。 (1)能力导向上,体现调研应有的能力要求。 (2)试题形式上,保持调研与摸底、诊断的一致。
选择题难度统计结果: 难度低于0.50的有9个小题,三分之一稍强;难度高于0.50的有15个小题,约三分之二。
1.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搁了哲学的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这是因为( )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统一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C.哲学产生于人们对人生的不停追问 D.哲学智慧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
【统计结果】 选D的17.9%,错选率较高的是A,29.3%,均分0.36,难度0.18。 【错误原因】 理解题意不准确,存在思维惯性;未能留意和思考哲学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④认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统计结果】 选C的34.5%,错选率较高的是B,24.8%,均分0.69,难度0.345。 【错误原因】 理解题意的能力不够;对综合性考察中思维角度的多样性不适应;存在明显的思维漏洞。
9.针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奥数培训的疯狂现状,成都市教育局于2009年10月25日出台相关政策,彻底“封杀奥数”。右侧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②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为因果的,要寻因究果 ③要把握事物之间的整体联系,寻求最优目标 ④要抓住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坚持标本兼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统计分析】 选D的41.7%,错选率较高的是B,42.5%,均分0.83,难度0.415。 【错误原因】 领会漫画寓意的能力不够;理解设问要求和排除干扰项的能力不够。
11.2009年12月25日,我国公布了历时两年多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的主要数据。此次经济普查主要是为了“摸清家底”,全面掌握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为国家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体现了( ) ①经济普查的根本目的在于掌握经济信息 ②要坚持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看问题、办事情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统计分析】 选C的37.8%,错选率较高的是A,17.7%,均分0.76,难度0.38。 【错误原因】 教材前言中,实践的根本目的有明确的说明,学生对此理解不够。学生对此题综合考察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可能不太适应。
16.《决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一论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A.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不可分割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事物都处于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
【统计分析】 选D的28.5%,错选率较高的是C,33.1%,均分0.57,难度0.285。 【错误原因】 审读题意的能力和准确把握设问的能力不足。
17.《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这一论断表达的意思相同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统计分析】 选C的48.5%,错选率较高的是D,22.7%,均分0.97,难度0.485。 【错误原因】 审读题意和题肢的能力;判断二者吻合度的能力;排除误肢的能力。
19.温总理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不同文明要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这体现了( ) 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②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在对立中把握统—,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统计分析】 选C的25.3%,错选率较高的是D,39.0%,均分0.51,难度0.255。 【错误原因】 排除误肢的能力和区别题肢的能力不够。
23.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已经走过二十多年不平凡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年的经济交流合作,最生动、最典型地印证了两岸“分则两害、合则两利”这个基本的道理。“分则两害、合则两利”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统计分析】 选C的23.7%,错选率较高的是B,52.9%,均分0.47,难度是0.235。 【错误原因】 审读题意和识别选肢的能力不够,区分易混知识的能力不够。
24.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对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这表明( ) ①优化要素组合能增强事物的整体功能 ②事物间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③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要善于根据需要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统计分析】 选A的19.8%,错选率较高的是C,24.5%,均分0.74,难度0.39。 【错误原因】 识别题肢的能力和准确理解联系客观性含义的能力不够。
25.(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重庆市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该市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主题活动,并鼓励官员、百姓编发“红段子”,传送、转发“红色短信,引领文化新风尚。这些弘扬主旋律的文化,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了民众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重庆市是如何开展文化活动的。(6分)
25.【参考答案】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庆从革命老区的实际出发,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主旋律。(3分) ②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开展弘扬主旋律的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了民众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3分)
【试题解读】 (1)问题情景中含有三层意思。 (2)要求在辩证唯物论范围内选择有关知识。 (3)根据问题的规定性和设问要求来选择具体观点。 (4)设问的变式:重庆市在开展上述文化活动是如何遵循辩证唯物论要求的? (5)可能的偏差:无法提取情景中的有效信息而简单罗列唯物论的主要观点。
26.(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是改革的发祥地之一,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中,四川书写了多项全国“第一”:1977年秋,原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实行“包产到组”;1978年10月,四川在全国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1980年11月,原广汉县向阳公社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1980年12月,四川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2007年,率先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都市成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通过改革开放,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出巨大活力。 运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8分)
26.【参考答案】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分) ②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分) ③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为四川经济发展解决了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等困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2分) ④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出巨大活力。(2分)
【试题解读】 (1)问题情景的核心意思:改革和开放。 (2)要求运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 (3)从问题的指向性来看,要求分析改革开放的作用。 (4)设问的变式:运用矛盾观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的作用。 (5)可能的难度:观点内容的不完整性和分析说明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27.(16分)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7.(16分)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做好保增长、扩内需、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政策。(8分)(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政策。(8分)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必然要求。(2分)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必然要求。(2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2009年我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和挑战,中央确定宏观调控任务和制定货币政策要从这一具体实际出发。(2分) 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从实际出发要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中央对宏观调控任务、政策的调整适应了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2分) ④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这是正确制定和执行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才能确保其正确性;只有从实际出发执行方针、政策,才能确保其收到实效。(2分)
【试题解读】 (1)读懂问题情景:真实呈现09经济发展的实际。(内外困难,解决困难,逐渐向好。) (2)从问题情境出发,要求分析从实际出发的原因。 (3)把从实际出发放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交叉点上来思考。(在知识板块的交叉点上。) (4)设问的变式: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5)可能的难度:知识掌握本身的漏洞和分析说明的完整性和层次性。
27题(2)材料二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结合材料二,从哲学角度说明党和国家是怎样用发展的思想指导明年经济工作的。(8分)(2)结合材料二,从哲学角度说明党和国家是怎样用发展的思想指导明年经济工作的。(8分)
(2)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明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2分)(2)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明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2分) ②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2分) ③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2分)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在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分)
【试题解读】 (1)读懂问题情景的核心意思: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 (2)从问题情境出发,要求分析怎样用发展的思想指导经济工作的。 (3)此题审题中的关键是发展观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情景的关联度。(知识组块的考察) (4)设问的变式:从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措施怎样促进经济发展。 (5)可能的难度:发展观本身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此题的选择与确认。
28.(22分)2009年 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为期12天的会议,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球升温灾难演变示意图(略)注: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之一是各国同意将全球温度控制目标定在2摄氏度之下。 (1)结合示意图,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全球商讨减排协议的正确性。(6分)
(1)①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我们要高度重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的、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全球气温每上升1度,都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和灾难。因此世界各国应共同商讨减排协议,采取切实措施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3分)(1)①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我们要高度重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的、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全球气温每上升1度,都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和灾难。因此世界各国应共同商讨减排协议,采取切实措施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3分) ②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坚持适度原则。当气温升高3度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将彻底失控,升高6度,将使地球面临彻底崩溃。因此世界各国同意将全球温度控制目标定在2摄氏度之下,以防止灾难性结果的出现。(3分)
【试题解读】 (1)读懂问题情景的核心意思:气温每上升1度带来的后果。 (2)从问题情境出发,要求分析全球商讨减排协议的正确性。 (3)此题得分的高低取决于量变和控制量变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意义。 (4)设问的变式:从辩证法有关知识的角度分析说明全球商讨减排协议的正确性。 (5)可能的难度:量变在事物发展的作用,控制量变对保持事物性质相对稳定的意义。
28(2)材料二 气候变化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发达国家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极少,却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为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率先减排,同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以共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在减排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8分)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 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国都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同时都会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害,因此,应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承认矛盾,全面分析并解决矛盾。(2分) ③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要率先减排;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少、经济发展落后,但也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这体现了对不同事物及其发展阶段上矛盾特殊性的把握,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