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718 Views
幼兒健康照護 林廷華 正修科技大學 幼保系助理教授. 講授大綱 ․ 兒童健康之重要性 ․ 發燒及其照護 ․ 嘔吐、腹瀉及其照護 ․ 腹痛及其照護 ․ 便祕及其照護 ․ 喉嚨痛及其照護 ․ 幼兒用藥.
E N D
幼兒健康照護林廷華正修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幼兒健康照護林廷華正修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
講授大綱․兒童健康之重要性․發燒及其照護․嘔吐、腹瀉及其照護․腹痛及其照護․便祕及其照護․喉嚨痛及其照護․幼兒用藥講授大綱․兒童健康之重要性․發燒及其照護․嘔吐、腹瀉及其照護․腹痛及其照護․便祕及其照護․喉嚨痛及其照護․幼兒用藥
兒童健康之重要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強調,評斷一個國家水平方法,即評估該國家是否關心孩童健康,提供兒童健康起點◎根據流行病學觀點,成人時期健康和疾病,與胎兒或兒童成長階段的環境暴露及健康狀況有密切相關,故早期生命健康已為國際上重要健康政策議題◎台灣面臨貧窮問題加劇、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異國聯姻家庭盛行,及婚姻家庭組成和解離的複雜化等,皆與兒童生長環境及其健康息息相關(資料來源:國民健康局)兒童健康之重要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強調,評斷一個國家水平方法,即評估該國家是否關心孩童健康,提供兒童健康起點◎根據流行病學觀點,成人時期健康和疾病,與胎兒或兒童成長階段的環境暴露及健康狀況有密切相關,故早期生命健康已為國際上重要健康政策議題◎台灣面臨貧窮問題加劇、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異國聯姻家庭盛行,及婚姻家庭組成和解離的複雜化等,皆與兒童生長環境及其健康息息相關(資料來源:國民健康局)
發燒及其照護 • 一.認識體溫 • 1.定義:身體內產生熱量與消失熱量所維持平衡謂之正常體溫 • 2.熱之產生:食物燃燒產生熱量 • 3.熱之消失: • (1)由皮膚消失:由於輻射、對流、傳導等途徑約佔消失熱量70 % • (2)由呼吸消失:隨呼吸排出的熱量約佔總消失量29 % • (3)由排泄物消失:隨排泄物排出的熱量約佔總消失量1 %
二.正常體溫之範圍 • (1)口內的正常溫度為36℃〜37.4℃。(同耳溫) • (2)肛門的正常溫度為36.6℃〜37.7℃。﹙較口溫高0.5℃﹚ • (3)腋下的正常溫度為35.5℃〜36.6℃。﹙較口溫低0.5℃﹚
三.發燒定義 • 當體溫明顯高過正常體溫範圍時,即為發燒 • 指體內溫度高於38℃,並非超過正常體溫37℃ • 高燒是指體內溫度超過40.5℃,可能有較嚴重感染或疾病,宜盡快就醫 • 不同測量體溫方法會得到不同數據。測量點較接近身體內部,測得數據會較高也較正確;體表皮膚因為易受外界溫度影響,測得數據會較低也較不穩定,故測量時最好使用相同方法,以便比較體溫變化
四.發燒成因與機制 • 正常體溫恆定機制 體溫是由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控制,體溫調節中樞會偵 測體內溫度變化,使身體在產熱與散熱之間保持平衡, 進而維持體溫正常穩定 • 影響體溫的因素 當產熱多於散熱時體溫就會升高 • 發燒機制 是人體在病菌入侵或組織發炎受損之正常反應,促使體 內細胞產生熱原,使身體誤以為更高體溫才是正確標準 ,故不斷地產熱或保存熱來提高體溫,故產生發燒 • 發燒症狀 面紅、皮膚乾燥、眼紅、呼吸淺而快、脈搏快、頭痛、 無胃口、噁心等
五.體溫測量 1.體溫計種類 口表、肛表、腋下表、耳溫槍、電子體溫計 2.主動測量體溫時機 (1)觸摸幼兒皮膚感覺過熱、過燙時 (2)幼兒出現倦怠、食慾不佳、噁心嘔吐等 3.教保機構注意事項 (1)確認教保員具有正確測量體溫技能 (2)備有足夠數量體溫計或耳溫槍 (3)器材應放在固定位置,並定期檢測維護,確保方便取用 (4)不同幼兒使用後需消毒體溫計或更換耳套,以維護衛生
六.口表測量法 • (1)將口表置於舌下,嘴唇緊閉,避免牙咬 • (2)置2—5分鐘 • (3)若喝冷或熱的飲料後,需經過15—30分鐘才可測量 • (4)禁忌如下:幼兒、神智不清者、施行口腔手術、持續咳嗽者、用口呼吸者
七.肛表測量法 • (1)插入肛門時,肛表頭端要潤滑,插入約1.5—2吋 • (2)置1—3分鐘 • (3)適用嬰兒、幼兒、神智不清者 • (4)禁忌如下:施行直腸手術者、腹瀉時 • (5)此方法最理想、最準確
八.腋下表測量法 • (1)腋下要乾 • (2)置10分鐘 • (3)腋下表頭端置腋窩中,手臂夾緊 • (4)此方法最不易準確
九.耳溫槍測量法 • (1)測量前先取耳套套上耳溫槍,將耳溫槍固定病人耳朵並按下按鈕,即可從螢幕上獲知體溫 • (2)測量時應維持外耳道成直線,一歲以下者,將耳廓往下、往後輕拉;一歲以上者,將耳廓往上、往後輕拉 • (3)禁忌如下:耳朵出血、流膿者
十、發燒照護 • (一)適度降低體溫 1.降低環境溫度 2.減少衣著與被蓋 3.持續補充水分 4.使用退燒藥 5.溫水拭浴 (二)促進休息與舒適 (三)監測病情變化 (四)預防傳染
嘔吐、腹瀉及其照護 • 一.嘔吐與腹瀉常見原因 • 脫水症狀與預防 • 水分乃是維持生命運作重要基礎,過多或過少皆不利身體健康 • 當人體水分吸收量和排出量相等時,體內水分則能維持平衡
何謂脫水 • 指體內液體的排出量大於吸收量。 • 當液體排出量過大或吸收量不足,即有水分不足與電解質不平衡 • 嚴重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有致命風險 • 脫水危險 • 幼兒嘔吐腹瀉時,無須過度擔心幼兒能否正常飲食,幾天飲食減少並不會造成重大營養不良 • 應關注幼兒是否無食慾或一吃即吐,導致水分攝取減少,或因劇烈嘔吐、腹瀉、發燒,致使水分、電解質迅速流失,上述現象短時間就可能造成脫水,尤其年紀愈小嬰幼兒
脫水嚴重度與症狀 1.輕度脫水:5%的體重減輕、膚色蒼白、黏膜(如眼結膜、嘴唇)乾燥、尿量減少、脈搏正常。 2.中度脫水:5~10%的體重減輕、膚色灰白、尿量減少、脈搏增加。 3.重度脫水:10~15%的體重減輕、膚色斑駁、眼眶凹陷、嬰兒囟門凹陷、黏膜更乾燥、尿量極少、脈搏快而微弱。
脫水之預防與照護 1.觀察與評估 (1)仔細觀察脫水症狀 (2)詳實評估幼兒攝取與排出情形 2.補充水分、電解質 (1)鼓勵幼兒攝取水分 (2)小兒專用的口服電解質液(口服點滴) (3)若幼兒無法由口進食但又有脫水,需盡速就醫,必要 時醫師會給予點滴靜脈注射,直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二.嘔吐與腹瀉照護 • 持續觀察與記錄 1.嘔吐、腹瀉次數、頻率:發生時間、與進食的關係、間隔時間等 2.排出物性狀:量、顏色、內容物、特殊氣味 3.其他不適症狀:是否伴隨腹脹、腹痛、發燒
給予清淡飲食 1.病情嚴重者依醫生指示暫時禁食:可能6~24小時,暫時進食可以讓受損腸胃獲得休息,減輕腸胃負擔 2.無劇烈嘔吐、腹瀉、腹脹、腹痛時,可嘗試開始恢復進食 3.以清淡流質食物開始,少量多餐,如:稀飯、湯麵、吐司等少油膩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甜度食物及奶類食品
維持幼兒清潔舒適 1.事先備好垃圾桶或垃圾袋,告知幼兒使用方法2.若來不及而弄髒衣褲、寢具,應給予安慰,立刻協 助清洗更換。嘔吐後給予洗臉漱口,有助於清除異味3.嚴重腹瀉時,應注意臀部皮膚常因過度刺激而受損, 宜注意保持乾爽及清潔,清潔時動作宜輕柔。若皮膚 破損嚴重可請醫師診治
保持個人與環境衛生、預防傳染 1.嘔吐物、排泄物可能具有極高傳染力,清理時宜戴拋棄式手套、口罩,清理後照顧者與幼兒需徹底洗手 2.沾染到衣物、地面宜小心清洗消毒,防止沾染到其他幼兒或工作人員造成擴散危機 3.宜適時通知家長,若能盡速帶回幼兒有助於隔離控制
腹痛及其照護 • 一.腹痛類型 1.器官性腹痛:腹腔內部某器官的發炎或異常。通常 疼痛位置離肚臍愈遠,疼痛點愈清晰固 定,且伴隨 其他症狀時,極可能是較嚴重臟器疾患,若有尖銳 且無法改善疼痛,應盡速就醫 2.功能性腹痛:當腸蠕動增加時也會產生腹部絞痛不 適,疼痛位置在肚臍周圍,但疼痛感廣泛模糊,幼 兒常表示整個肚子都不舒服。便祕、腹脹時常發生 此現象 3.心理性腹痛:當幼兒抗拒某些人、事、物,感到情 緒壓力時,也可能由心理影響生理而發生腹痛
二.腹痛照護原則 1.觀察與評估嚴重度:腹痛類型、持續時間、疼痛程度, 注意有無特定疾病 2.了解幼兒近日飲食排泄情形,鼓勵幼兒去坐馬桶嘗試 解便,當大便順利解出後腹痛情形常會明顯改善 3.輕度腹痛可塗抹少量薄荷油輕輕按摩腹部,促進排氣。 4.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藥,以免干擾判斷、延誤病情。 5.鼓勵幼兒休息,持續觀察腹痛情形。若疼痛加重或持 續無法改善時,宜盡速送醫
便祕及其照護 • 一.認識便秘 • 定義 是指因糞便質地堅硬,導致排便痛苦、困難現象 • 症狀 1.三天以上未排便 2.糞便質地很硬,解便疼痛,困難排出 3.腹脹、腹痛 4.肛裂:用力解出太硬太大糞便,導致肛門受傷,可看到 糞便沾染鮮血,肛門口呈現裂傷,會極度疼痛
成因 • 糞便是由食物消化吸收後殘渣進入到直腸堆積形成 • 糞便因為某些因素未能及時排出時,不斷累積結使直腸逐漸適應,失去誘發排便敏感度;且糞便內水分持續被腸道吸收,變得更堅硬更難排出 • 幼兒常因排便痛苦而害怕排便,因害怕而刻意忍住便意,在惡性循環下,若不處理則便祕問題就會隨時間日益嚴重
二.預防與照護 1.適當運動2.適當飲食 (1)增加高纖維食物(2)增加水分攝取(3)食用香蕉、木瓜、黑棗汁可幫助排便 3.協助、教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4.適當使用醫囑藥物
喉嚨痛及其照護 • 一.原因 • 喉嚨痛是咽喉局部發炎、紅腫疼痛症狀 • 較小嬰幼兒常因吞嚥困難導致流口水增加,並有食慾減退、哭鬧不安 • 較大幼兒除了難以吞嚥、食慾減退外,因無法精確表達,而常以「嘴巴痛」表示 • 喉嚨痛常見於感冒、咽峽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另外吞入異物如魚刺等也會造成喉嚨痛
二.照護 1.飲食調整 (1)給予清淡、冰涼、質軟、易吞嚥食物(2)避免太燙、太鹹等會刺激疼痛食物 2.請醫師給予鎮痛藥物減緩疼痛 3.流口水易使下巴、頸部皮膚產生異味與紅疹,應時常清洗擦拭
幼兒用藥 • 一.用藥基本認識 • (一)藥物作用過程 • 藥物經由口服、滴入等途徑進入體內,在特定部位或全身作用後,經肝臟代謝、由腎臟排出體外 • 在上述過程中,若某一步驟出了問題,則用來治療疾病的藥物容易變成致命毒物 • 嬰幼兒由於身體各器官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其藥物的作用過程與成人不同,使用藥物必須更加小心
藥物吸收方式 1.口服給藥:經腸胃道吸收,簡單、方便,藥效慢,有些藥 物易受胃酸或消化酶破壞,故不可口服給藥。幼兒(3歲 以前)的胃部酸鹼值偏酸,某些受胃酸影響的藥物其吸收 會出現差異 2.注射給藥:危險性高,需由醫護人員執行或接受過醫療訓 練後才能執行 3.直腸給藥:對於無法吞嚥者或幼兒,此種方式安全且方便 ,但吸收不規則且難以預期藥效
藥物分布 • 藥物進入血液後會與血漿蛋白結合,形成不具活性結合型或游離型藥物 • 至標的器官產生藥效的過程,若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比率高時,具藥效的游離型藥物比率愈小,藥效就愈小 • 兒童因體內血漿蛋白結合能力差,因此游離在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較高,易發生藥物中毒
藥物代謝 • 脂溶性藥物於肝臟中形成水溶性代謝物的過程,此過程可使代謝產物易於被腎臟過濾或分泌 • 新生兒因代謝能力有限、酵素量不足,因此用藥劑量應調降 • 藥物排泄 • 藥物及其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大多數是由腎臟排出,少數可經由腸胃道、肺呼吸或皮膚排泄 • 幼兒的腎功能約到兩歲時才能達到成人水準,用藥時也需考量用藥劑量及次數,以免造成腎臟損害
(二)嬰幼兒藥物劑量 1.克拉克氏法則:適用於1歲以下的嬰兒。 藥物劑量=〔成人劑量 × 嬰兒體重(磅)〕÷ 150 2.佛瑞特氏法則:適用於1歲以下的嬰兒。 藥物劑量=〔成人劑量 × 出生月數〕÷ 150 3.楊格氏法則:適用於1歲以上的兒童。 藥物劑量=〔成人劑量×兒童年齡(足歲)〕÷(兒 童年齡+12) 4.柯林氏法則:適用於1歲以上的兒童。 藥物劑量=〔成人劑量×兒童年齡(足歲)+1〕÷ 24 5.體表面積法:依兒童的身高、體重計算出體表面積。 藥物劑量=〔成人劑量×兒童體表面積(m2)〕÷ 1.73(m2)
(三)用藥注意事項 • 使用正確劑量 1.嬰幼兒成長快速,每種藥物劑量也不相同,因此每次用藥都要請醫師依目前年齡及體重開立藥物,不可使用以前相同疾病的藥物劑量 2.有些液態藥物是以毫升為單位,用藥時需以有刻度藥杯或滴管來計量,不可以估計或家用湯匙來餵藥 3.若病情有變化時,不可自行增減藥物,應再請醫師評估及治療
正確保存及注意有效期限 1.有些藥水保存日期較短,保存時需放進冰箱,並在一 星期內喝完 2.藥粉比藥水的保存期限長,約可保存1個月,避免潮 溼可使用封口塑膠袋或放有乾燥劑罐子保存 3.塞劑易於融化,務必放在冰箱內保存,若為密封狀態 可保存一年 4.眼藥水容易變質,開封後一定要放入冰箱保存,使用 期限為兩週;眼藥膏開封後使用期限為一個月 5.耳朵用藥在開封後兩週就須使用完畢
再次確認 • 使用前必須再次確認藥袋上孩童姓名、年齡、藥物的劑量、給藥時間與方法,以免服錯藥物、給錯劑量 • 確實給藥 • 照顧者必須熟悉各種給藥方法,確定藥物都已經服下或滴入 • 若餵完藥後立即吐出,則應重新服用一次;若於30分鐘才吐出,則不需要再重餵 • 若塞入肛門栓劑後,很快就隨糞便排出的話,則需重新再塞一次
妥善保存 • 藥物保存時應存放在孩童拿不到之處,以免誤食 • 若需要冷藏亦需與食物分開,並清楚註明使用者、用途及日期等 • 確實告知,勿強迫吃藥 • 有時為了要讓孩童乖乖吃藥,哄騙藥是糖果,這會讓孩童誤食或有錯誤的印象,勿將藥物稱為糖果 • 不要強迫孩童吃藥,可以鼓勵或讚美讓其服藥 • 若試了各種方法皆無效,可請教醫師是否改用其他藥物替代
二.幼兒常用給藥方法 • (一)口服給藥法 • 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時間服用,如止痛藥須於飯後服用,制酸劑須於飯間服用 • 服藥時間的定義 1、飯前 飯前30分2、飯後 飯後30~60分3、與飯併服 飯後立即服用4、飯間 兩餐之間即飯後2~3小時5、睡前 就寢之前或就寢30~60分 • 使用安全瓶蓋的藥品,可降低孩童意外中毒 • 口服藥有錠劑、膠囊和液劑等,吞嚥上有問題,可與醫師或藥師溝通,處方較適合劑型 (資料來源:國家網路醫院)
口服藥是最常使用給藥方式,多數嬰幼兒用藥都是搭配糖漿或以懸浮液來給藥,一來可掩蓋藥物味道,二來便於服用口服藥是最常使用給藥方式,多數嬰幼兒用藥都是搭配糖漿或以懸浮液來給藥,一來可掩蓋藥物味道,二來便於服用 • 給藥時,可以塑膠滴管或塑膠注射器、空的奶嘴、藥杯給藥,但勿以奶瓶給藥,以免孩童產生混淆及排斥喝奶 • 藥物不可與牛奶或稀飯等混合,以免孩童產生排斥 • 五歲以下孩童不建議給予固體藥劑,容易在強烈反抗或哭泣時造成吸入,導致嗆到發生危險
服藥時,以一杯溫開水(240ml)配服,以免藥物刺激食道服藥時,以一杯溫開水(240ml)配服,以免藥物刺激食道 • 服用藥粉時可添加糖漿、果糖、果泥或果醬餵食 • 不要以咖啡、茶、果汁、可樂、牛奶配服藥品,因咖啡可能影響某些藥品的效果,茶含有單寧酸會減少藥物的吸收,果汁、可樂含有碳酸,牛奶含有蛋白質會使藥物發生變化 • 注意藥物使用期限及保存方法,如部分藥水必須冷藏存放,以免影響藥效 • 必須詢問醫師或藥師各種藥水是否可以混合使用,以免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二)眼藥滴入法 1.照顧者先洗手並準備藥物 2.讓孩童坐著或平躺,頭輕微地向後仰 3.先以棉球將兩眼分泌物清除;若眼藥為懸浮劑,須先搖勻 4.以一手食指及拇指將上、下眼瞼撥開,並以此手手腕固定 孩童前額 5.請孩童向上看,將眼藥水滴入下眼瞼結膜內側,眼藥膏則 擠出約2公分長度,由眼內角往眼外角抹於下眼瞼結膜上 6.教導孩童輕輕閉眼,並轉動眼球或輕眨眼睛,使藥物能均 勻分布 7.以棉球由眼內角向外將過多的藥物擦掉;以手指按壓眼內 角的鼻內管1~2分鐘,以增加藥物與眼睛接觸時間,並預 防藥物流入鼻腔 8.若同時使用一種以上藥物,應先使用藥水再使用藥膏;兩 者應至少間隔5~10分鐘以上
(三)耳藥滴入法 1.照顧者先洗手,並準備藥物 2.讓孩童側臥或由另一手抱著,使其患耳朝上,頭側向一側 3.拉直耳道:3歲以下需將耳垂向下向後拉;3歲以上需將耳 垂向上向後拉 4.用滴管在距離耳朵1公分處,滴入正確的滴數 5.讓孩童持續躺向健側約5~10分鐘,輕輕按摩耳朵前方, 以利藥物進入耳道 6.使用乾棉球或衛生紙擦拭流出藥水,但勿以棉球塞住耳道 ,以免增加耳道壓力
(四)鼻藥滴入法 1.照顧者洗手並準備藥物(鼻藥若置於冰箱,在使用前應先 取出,待溫度與室溫接近才可使用) 2.給藥前需先以棉花棒清除鼻腔內分泌物 3.讓孩童平躺或坐臥,頭稍微向後仰 4.以滴管吸取正確藥量 5.一手固定前額,並以拇指輕拉起鼻尖,將藥物滴入鼻孔內 6.讓孩童持續微仰姿勢約1分鐘,以利藥物進入鼻腔 7.過敏性鼻炎常用藥物為鼻噴霧劑,使用前需先搖勻。將噴 霧劑噴頭置於鼻孔內,以一手壓住另一個鼻孔,在按壓藥 物同時請孩童用力吸氣,由口呼氣,勿擤鼻涕
(五)直腸給藥法 • 1.照顧者先洗手,並準備藥物。 • 2.照顧者戴上指套或手套,讓孩童側臥,下側腿伸 直,上 • 側腿彎向腹部 • 3.以一手拉開臀部肌肉,露出肛門口;另一手以食指將栓 • 劑的圓滑端塞入肛門內(約3~5公分) • 4.藥物塞入後需將臀部夾緊5~10分鐘,以免用力而將藥 • 物排出 • 5.幼兒對於肛門給藥易產生恐懼感,愈害怕肛門 就愈用 • 力,藥物愈容易排出,因此可教他數數或深呼吸來放鬆, • 並給予安撫
(六)皮膚用藥法 1.照顧者先洗手,並準備藥物 2.將患部清洗乾淨(原則上能在洗完澡後塗藥最好,用溼毛巾或溼紙巾擦拭也可) 3.擠出約7 mm長藥膏於指尖,若裝在盒內的藥物可以指尖稍挖一些即可 4.取藥時要注意不可以藥管直接塗抹患部,此容易使藥物受到汙染而無法使用 5.將藥塗抹在患部中央,均勻地塗開,不可塗太多,只要薄薄一層;若患部範圍太大,可先分散點在各處再抹開
感謝聆聽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