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626 Views
第二章 感觉. 本章内容: 感觉的一般概念 视觉的基本概念与视觉现象 听觉的基本概念和听觉现象.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涵义 感觉是脑对 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个别属性 的反映。. 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 K= △ I/I.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 P=KlgI 心理物理学方法. 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P=KI n 反应的凝缩. 思考:影响个体对刺激物的感觉的因素有哪些?. 感觉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选择 信息的转换 感觉分析 —— 特征觉察 感觉编码.
E N D
本章内容: • 感觉的一般概念 • 视觉的基本概念与视觉现象 • 听觉的基本概念和听觉现象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 涵义 •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 K=△I/I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 P=KlgI 心理物理学方法 • 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P=KIn • 反应的凝缩 思考:影响个体对刺激物的感觉的因素有哪些?
感觉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选择 信息的转换 感觉分析——特征觉察 感觉编码
感觉的功能: *感觉是获得信息,促进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生理基础是分析器 * 感觉获得信息的局限性。 * 感觉除获得外部信息外,还反映有机体内部状况。
感觉适应 由于单调刺激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联觉 在不同分析器中,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加强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二、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人的视觉的感觉阈限是400—760毫微米的光波。 视觉产生的生理机制 视觉产生的感觉器官 眼球 眼球辅助装置
眼球的构造 外膜—角膜、巩膜 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眼球壁 眼球内容物 眼 球 晶状体 房水 玻璃体
产生视觉的感受器是位于视网膜上的视锥和视杆细胞。产生视觉的感受器是位于视网膜上的视锥和视杆细胞。 • 视锥细胞适合在亮光下工作,产生颜色感觉和精细感觉。 • 视杆细胞不能辨别颜色,纯粹的视杆细胞视觉是黑白的,但视杆细胞对光比视锥细胞更敏感,因此,非常暗的光线条件下起作用。
眼球辅助装置 • 视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 • 光感受器→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视交叉→丘脑外侧膝状体→大脑枕叶纹状区
视觉产生的中枢机制 大脑皮质视区—枕叶的纹状区
视觉基本现象 明度:明暗程度的判断 明度的大小依赖于光的强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以及周围环境的明暗程度以及个体视觉功能。 视觉对比——明度对比,颜色对比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地方,会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光带。 普肯野现象:指环境从明变暗时,视觉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也将从长波向短波方向移动,从而导致了不同颜色的明度变化。
颜色: 广义的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狭义的仅指彩色 对于颜色视觉来说,有三个基本属性: 明度、色调、饱和度
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的规律: ①互补律: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称为互补色。 ②间色律: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颜色。(不互补) ③代替律: 颜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加法原则 减法原则
色觉异常 色弱: 色盲:
色觉理论 三原色理论 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格提出,后由黑尔姆霍兹进一步发展。 主要观点:①认为人的视网膜上存在三种基本的感受器,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的光。
②当三种感受器中的某个感受器被孤立的刺激时,就分别产生红、绿、蓝的感觉,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颜色的光。②当三种感受器中的某个感受器被孤立的刺激时,就分别产生红、绿、蓝的感觉,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颜色的光。 ③杨格认为红光感受器只感受红光,但黑尔姆霍兹认为红光感受器也能感受其它两种颜色的光,但它对长波更敏感。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会引起三种感受器不同程度的兴奋,兴奋程度比例不同,就产生不同光感。
赫林的拮抗过程说 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种理论假设:视觉系统可以产生“红或绿”、“黄或蓝”和“白或黑”的信息,对其中的一种颜色进行编码,同时阻断相对的另一种颜色。
视敏度 又称视力,指视觉系统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或者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视角 思考:影响视敏度的因素有哪些?
视觉适应 光适应、暗适应 • 视觉掩蔽 •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一个闪光会影响对另一个闪光的觉察。
视觉后像 • 刺激物对感受器作用停止后,感觉影象还会保留一个短暂时间,我们把这个影像称为后像。 • 正后像 负后像 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频率增加,会出现融合的感觉。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三、听觉 •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物体振动引起的。声波的三个物理特性:频率、振幅和波形。 • 听觉的生理机制 • 听觉的感觉器官—耳 • 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 耳
听觉的传导和中枢机制 • 毛细胞的轴突组成听神经,传送至听皮层。压力波的强度由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速率表示,而频率则由基底膜的位置表示。听觉皮层的特定神经元对特定基底膜位置的特定声音频率进行反应。
听觉的基本现象 听觉的三个基本属性 音调、音响、音色 频率、振幅、波形 听觉的感觉阈限 1000Hz;<500Hz;>5000Hz 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即为∽。
听觉理论 (1)位置说 a.共鸣说 b.行波说 (2)频率说 a.电话说 b.齐射说
共鸣说: • 代表人物:H.V.赫尔姆霍茨 • 主要观点: • 认为感受声音振动的是基底膜的纤维。这些纤维由于长短不同而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靠近卵圆窗的横纤维是短纤维,负责对高频率声音的反应,与高频率声波共鸣;靠近蜗顶的横纤维是长纤维,负责对低频率声音的反应,与低频率声波发生共鸣。这些反应通过与不同部位的基底膜纤维相联的神经纤维传向大脑,报告声音刺激的音调是高还是低。
行波说: • 代表人物:G.V.贝克西 • 主要观点: •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位置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所在位置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所在位置接近蜗底。
电话说: • 代表人物:W.拉瑟福德 • 主要观点: • 把基底膜的工作机制与电话接受器或扬声器的音膜相比拟。当外来声音刺激传到内耳时,基底膜就整个儿发生振动,所有的毛状细胞都参与对每个声音的反应,由这些细胞再把声波翻译为相应的频率、振幅与波形的神经冲动,这些信息由神经纤维传递到脑。人对音调的感觉取决于和声音频率相等的神经冲动的频率,响度经验依赖于参与活动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强度愈大,受刺激的毛细胞就愈多。
神经齐射说: • 代表人物:E.G.韦弗尔 • 主要观点: •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声音刺激会引起个别神经纤维的兴奋,发放的频率与声音频率对应。当声音频率提高时,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此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共同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较高频率的声音。
四、肤觉 触压觉 A.触觉 B.压觉 温度觉 A.冷觉 B.热觉 痛觉
五、味觉和嗅觉 味觉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感受器是舌表面的味蕾。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道。 嗅觉 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气体,感受器是位于鼻腔上端鼻粘膜上的嗅细胞。 嗅觉对不同气味感受性不同。
参考书籍: •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郑钢译《心理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 艾森克主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