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65 Views
《 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 》 “ 十二五”国家级本科教材申报材料. 廖太平.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推荐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教材使用情况 六、 教材特点与创新性. 目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推荐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教材使用情况 六、 教材特点与创新性. 教材基本情况 书 名 : 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 性 质:“十一五”本科行业规划教材
E N D
《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 “十二五”国家级本科教材申报材料 廖太平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推荐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教材使用情况 六、教材特点与创新性
目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推荐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教材使用情况 六、教材特点与创新性
教材基本情况 书 名: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 性 质:“十一五”本科行业规划教材 书 号:ISBN 978-7-5021-6685-4 主 编:廖太平(重庆科技学院) 胡 明(西南石油大学) 出 版 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专业代码:0709 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版 次:第一版
目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编写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教材使用情况 六、教材特点与创新性
主编简介 廖太平女1957.9出生 ,重庆市人,1975.7 参加工作。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煤田地质及 勘探专业(77级),工学学士,教授。重庆科 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地质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重庆市渝中区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妇委会委员,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委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重庆市地质类工程项目评标专家。
主要讲授课程:沉积岩与沉积相、构造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油气层保护技术。主要讲授课程:沉积岩与沉积相、构造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油气层保护技术。 主持、主研、参研市级教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重庆市能源规划项目,四川省煤炭资源详查地质勘探项目16项。 发表学术及教改论文28篇,其中SCI、EI收录5篇,核心刊物13篇。 重视教学研究,公开出版教材《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构造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本科石油地质行业及行业规划教材,为多所高校采用,使用评价良好。
荣获省部级奖、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学及论文奖10多项。荣获省部级奖、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学及论文奖10多项。 指导中青年教师,指导中科院硕士、博士野外地质实习多年;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A等。 在地质专业和教学领域内,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地质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推动地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编者信息及分工 陈洪凯(年龄48 )主审(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廖太平(年龄54)主编(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硕导) 1、2、3、4、6、7、8、9章;整理附图Ⅰ、Ⅱ、Ⅲ 胡明(年龄49) 主编(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硕导) 5、10、11、12、13章;14章第6节 张福荣(年龄56)参编(重庆科技学院)讲师 14章第1、3、4、5、7节 陈北东(年龄45)参编(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 整理附录Ⅰ、Ⅱ、Ⅲ、Ⅳ 祝晓寅(年龄38) (重庆交通大学):14章第2节 吴仕强(年龄31)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制作图版
目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推荐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教材使用情况 六、教材特点与创新性
推荐理由:重庆天府地区是全国著名的地质实习基地之一,《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以我校为主,多院校联合编写而成,为“十一五”本科行业规划教材。推荐理由:重庆天府地区是全国著名的地质实习基地之一,《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以我校为主,多院校联合编写而成,为“十一五”本科行业规划教材。 该教材是重庆天府地区建国以来长期地质实习教学经验的积累,将地质理论与丰富的自然教学资源良好结合,主要内容为基础地质、沉积相、构造地质。该书紧密结合教学大纲,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分解问题能力,对各类地质实习教学均有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也为今后国内外同行在该区地质科学考察提供重要参考。 该教材展示了我校地质教学实力及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缺乏正式地质实习教材空白,结束了长期以实习讲义替代的历史,是我国西南地区地质实习教学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目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推荐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使用单位评价 六、教材价值与创新性
教材主要内容 前言 第一章重庆天府地区地质特征 • 第一节序言 • 第二节地层 • 第三节沉积发展史 • 第四节构造 • 第五节构造形成及受力简析 • 第六节矿产资源
第二章 地图的基本知识 • 第一节地图的一般概念 • 第二节地图的表示方法 • 第三节地形图的分幅和图号 • 第四节地形图的野外应用方法
第三章 野外地质工作技能简介 • 第一节野外地质记录 • 第二节普通地质仪器的使用操作 • 第三节沉积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 • 第四节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 第五节野外地质构造研究步骤及观察要点 • 第六节野外岩石及化石标本采集方法 • 第七节野外地质现象素描及照相方法 • 第八节 野外地质工作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四章 野外剖面丈量方法 • 第一节室内准备 • 第二节野外踏勘 • 第三节实测地层剖面 一、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和任务 二、地层剖面的选择及布置 三、测制地层剖面的技术要求 四、地层剖面的测制方法 五、分层与描述 六、资料整理
第五章基础地质实习剖面 第一节华蓥山李子垭古生界地层剖面 第二节石笋沟沟头至金剑山二叠系三叠系剖面 第三节代家沟三岔口至炸药厂三叠系剖面 第四节凉水桥至土主场侏罗系剖面 第五节北碚施家梁仪表研究所至朝阳桥公路旁 新生界地层剖面
第六章基础地质实习的图件编制及报告编写 第一节地层柱状剖面图 第二节随手剖面图的绘制 第三节实习报告的编写
第七章沉积相工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单剖面相分析工作程序简介 第三节古水流方向的恢复和资料整理 第四节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
第八章沉积相实习剖面 第一节文星场长兴组生物礁相剖面 第二节姚家沟嘉陵江组一、二段碳酸盐岩台地相剖面 第三节大坝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泊相剖面 第四节河西洞须家河组一段上部三角洲河流相剖面 第五节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浅海相剖面 第六节合川钓鱼城沙溪庙组河流相剖面 第七节华蓥山三汇坝须家河组第二段三角洲相剖面
第九章岩相古地理编图及实习报告编写 第一节教学目的要求 第二节编图方法及背景材料简介 第三节实习报告编写
第十章地质填图 第一节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和定点方法 第三节观察点类型和描述内容 第四节地质界限的勾绘 第五节地质图的成图要求
第十一章主要构造图件的编绘方法 第一节构造横剖面图 第二节构造等高线图 第三节 节理等密图和应力网络图的编绘
第十二章构造实习剖面 第一节朝阳桥至长生桥路线地质剖面 第二节楼梯沟至双碑垭后槽路线地质剖面 第三节纸厂沟至小屋基路线地质剖面 第四节新湾至廖家坡路线地质剖面 第五节大品湾至螃蟹井地质剖面 第六节水岚垭毛狗洞至芹菜田路线地质剖面
第十三章构造实习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地层层序的建立和平面地质路线草图的测绘 第二节地层柱状剖面图的要求 第三节地质填图的要求 第四节提交的基本图件 第五节基本文字报告的编写 第六节专题讨论报告的编写
第十四章中国重庆华蓥山地区地质研究基本概况第十四章中国重庆华蓥山地区地质研究基本概况 第一节华蓥山地区地质研究历史 第二节华蓥山地貌类型及分布 第三节关于生物礁研究的情况 第四节 关于二叠系与三叠系P/T界线研究的进展 第五节华蓥山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第六节华蓥山地区小型构造现象及特征分析 第七节华蓥山地区地质特征与油气关系分析
附录 • 附录Ⅰ 常见岩性符号 • 附录Ⅱ 常见沉积构造符号 • 附录Ⅲ 地层代号与色谱 • 附录Ⅳ 野外节理调查统计表 • 附录Ⅴ 飞仙关组图版 • 附录Ⅵ 嘉陵江组图版
附 图 • 附图Ⅰ 《红色盆地J1A段厚度岩相平面图》 • (底图) • 附图Ⅱ 《红色盆地J1A段岩屑成分的物源分析图》 (底图) • 附图Ⅲ 《红色盆地J1A段重矿物物源分析图》(底图)
目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推荐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教材使用情况 六、教材特点与创新性
五 教材使用情况 •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勘察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以及与之相关的本科地质实习教学用书;使用效果良好。 •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地质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 重庆科技学院:资源勘查专业部分学生的地质实习指导,使用效果良好。
教材使用情况(2) • 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野外岗位练兵的指导书,也作为重庆野外考察的指导书。 • 中石油西南油气分公司地调处:作为重庆天府地区野外地质考察培训学习的指导用书,使用效果良好。 • 2009年至今,该书作为中科院部分地质类硕士、博士在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学习的参考用书,使用效果良好。
目 录 一、教材简介 二、编者简介 三、推荐理由 四、教材主要内容 五、教材使用情况 六、教材特点与创新性
六、教材特点与创新性(1) • 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提炼 • 由西南地区多所高校共同参与编写,有广泛的认可性和较高的使用价值 • 充分反映了该区地质科学研究历史和研究成果 •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大纲实际,重点突出,对地质实习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 也为中外地质同行在该区考察提供参考
六、教材特点与创新性(2) • 该教材材展示了编者院校地质教学实力及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 该教材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缺乏正式地质实习教材空白,结束了长期以实习讲义替代的历史,是我国西南地区地质实习教学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 该教材对宣传重庆,提升重庆在中外地质界的知名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部分参考文献(1) • 《北碚自然地理》地方志编辑委员会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 《四川盆地的第四系》刘兴诗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 《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重庆石油学校地质教研室编 重庆石油校印刷,2000年 • 《沉积岩石学》赵澄林、朱筱敏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 • 《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冯增昭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 《沉积岩成因》H.布拉特等著,科学出版社,1987。 • 《沉积环境和相》H.G. 里丁主编,周明鉴等译,科学出版社,1985。 •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刘宝君、曾永平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 • 《陆源碎屑沉积环境》H.E. 赖内克等著(中译本)石油工业出版社,1973。 • 《沉积相模式》R.R.沃克主编,地质部情报研究所情报期刊编辑部译,1982。 • 《沉积岩石学( 上、下)》,华东石油学院岩矿教研室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9.《沉积岩石学》曾永孚、夏文杰主编,地质出版社,1984。 • 《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与古生态》,张维、张孝林著,地质出版社,1992年。 • 强子同等,1985,四川上二叠统老龙洞生物礁及其成岩作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6卷,第一期 • 黄汲清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科学出版社。
部分参考文献(2) • Lowenstom,H.A.,1950, Niagaran reefs of the Great Lakes area, 1,Ge,1,, Vo1,58, No,4. • Newell, N .D,Rigby, 7. K.,Fischer, A.G,et al,,1953, Tlie Permian reef complex of the Guadalupe Mountains region, Texas and New Mexico,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W ,H.Freemanand Co, • Dunham, R,1.,1970, Stratigraphic reefs versus ecologic reefs, AAPG BuII. VoI,54 • Heckel, P.H., 1974, Carbonate buildups in the geologic record, a review, In, L,F,Laporte (Ed). • Reefs in time and space, selected examples from the recent and ancient, Sc.}c, Econ. Paleontologistsand Mineralogists Spec,Pub,18, • Wurm, D, 1982, Microfacies, paleontology and palaeoecology of Dachstein reef limestones (Norian)of the Gosaukamm Range, Austria, In, Facies, • Friedman, G,M,,1975,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limestones cr the downs and ups of porosity,Jour,Sed. Petrol,,Vol, 45 • Knauth, L,P‑ 1979, A model for the origin of chert in limestone. Geology, Vo1,7, No,s • Loucks, R,G, 1983. Distinguishing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of equant calcite cementation,examples from Lower Cretaceous Pearsall Formation in South Texas, AAPG BnII,Vo1,67, No.3. • Borak, Band Friedman, G,M,,1981,Textures of sandstone and carbonate rocks in the world's • deepest wells, Anadarko Basin, Oklahoma, Sed.Geology, Vo1,29. No,2/3
致谢 本书得到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ZD0414)支助。还得到了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矿物岩石教研室,以及基础地质教研室的大力支持;石油工业出版社、编者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唐洪明、赵敬松、陆廷清等老师提供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