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23 Views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 .反射 :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非条件反射: 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 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 神经元 2 。反射的结构基础 --- 反射弧. 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体.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 髓鞘. 树突. 突起.
E N D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 非条件反射: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 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神经元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体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 髓鞘 树突 突起 轴突 单击画面继续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传入 神经 传出 神经 反射弧 神经中枢 感受器 效应器 •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否则反射不能完成
反射 之所以能够发生,是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了兴奋,兴奋沿着反射弧的五部分依次传导的结果。反射 之所以能够发生,是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了兴奋,兴奋沿着反射弧的五部分依次传导的结果。 •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以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膝跳反射 C、缩手反射
+ + + + a b a b a b a b (1) (2) (3) (4) 二、兴奋的传导 • 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 - + + -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二、兴奋的传导 •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结构见下图:
重、难点分析 静息状态: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外负内正 兴奋传导: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双向传递 局部电流 局部兴奋 膜电位变化 刺激未兴奋区 兴奋向前传导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达100m/s以上
小结: 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3、反射是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的结果; 4、兴奋是神经元上产生的电信号; 5、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元上传导; 6、兴奋通过突触结构在神经元之间传导。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非条件反射 类型: 反 射 条件反射 细胞体 结构 轴突 神经纤维 神经元 突起 结 构 基 础 树突 (神经末梢)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 传导兴奋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基本方式:刺激神经纤维某一部分产生兴奋,引起兴奋的部位膜内外正负电位交替变化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基本方式:刺激神经纤维某一部分产生兴奋,引起兴奋的部位膜内外正负电位交替变化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兴 奋 的 传 导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过程: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其内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细胞间的传递 特点:单向传递,即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2、(1)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 A (1)突触结构 B (2)突触传递: 其内突触小 泡释放递质 突触小体 A神经元轴突兴奋 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兴奋 B神经元兴奋
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 抑制性递质:如多巴胺等 2(2)、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 (3)递质 (4)特点: 单向传递: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总和(通常兴奋一次,并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是,同时传来的一排兴奋,或是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同时传来的一排兴奋,引起许多递质释放,就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这种现象叫总和) 突触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缺氧、二氧化碳增加或酸碱度的改变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颅腔中的脑 • 脊柱中的脊髓 •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中枢) 下丘脑 (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 脑干 (有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脊髓 (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 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 资料1:尿在肾脏不断生成,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意。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 资料2: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 资料3:有些人因为外伤等情况使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那样尿床的现象。 资料4: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讨 论 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 • 1、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 • 2、有些患者出现资料3所提到的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了问题? • 3、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联系?
资料分析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一)语言功能: 资料一: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保尔·布洛卡在巴黎召开的人类学会议上,公布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病例:病人能听懂别人讲话,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同别人交流思想,可是说话非常困难,只能说一个“Tan”字。对病人进行检查,结果一无所获,病人与讲话的有关肌肉和发音器完全正常。 病人死后解剖检查发现,他大脑左半球的额下回后部(S区)有病变,这个病变部位正好位于大脑皮层控制口咽肌运动的区域之前,显然与口咽肌完成发音和说话动作有关。 后人将这种病例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资料分析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资料二: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报告了另一个病例:病人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可奇怪的是,他听不懂别人说话,连自己的话也听不懂。 病人死后解剖检查发现,他大脑左半球的颞上回后部(H区)有病变,韦尼克推测,这一区域与理解语言有关,是语言感受中枢。 后人将之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资料分析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资料三:在大量的临床病例中,又逐渐发现有的患者能听懂别人讲话,看懂文字,但不会书写,而其手部的其他运动并不受影响; 有的患者其他语言功能没有问题,就是看不懂文字的含义,但其视觉是良好的。 二者损伤的部位依次是颞中回的后部(W区)和角回(V区)。
V W S H 人脑大脑皮层(左半球)的言语区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资料分析 资料四: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发现,一般用右手劳动的成年人中,左侧大脑皮层言语区受到损伤,则产生失语症,而右侧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则不发生失语症。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学习与记忆功能: •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 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 • 学习与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人类对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还比较浅显,更深层次的奥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技能训练 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B 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 C
技能训练 3、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神经元轴突→突触→乙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 B.甲神经元树突→突触→乙神经元轴突(或细胞体) C.乙神经元树突→突触→甲神经元轴突(或细胞体) D.乙神经元树突→突触→甲神经元树突(胡细胞体) A 4、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 A.大脑皮层 B.脑干 C.小脑 D.脊髓胸段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