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第三章 唐音与宋调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第三章 唐音与宋调. —— 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 内容提要: (一)、李白与杜甫 —— 唐诗发展史上的双子星座 (二)从唐音到宋调 1 、宋诗的基本特质 2 、从唐音到宋调 (三) 苏、黄与江西诗派 1 、苏、黄的开创性贡献 2 、江西诗派及其代表作家 (四)走出“江西”、众派纷呈的南宋诗坛. 第一节 李白与杜甫 —— 唐诗发展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的天才、气质,在中国诗歌史上独一无二,他的作品内涵有无限的丰富性,李白是盛唐的骄子,他的作品,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士人精神风貌的各个侧面。

me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唐音与宋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第三章 唐音与宋调 ——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

  2. 内容提要: • (一)、李白与杜甫——唐诗发展史上的双子星座 • (二)从唐音到宋调 • 1、宋诗的基本特质 • 2、从唐音到宋调 • (三) 苏、黄与江西诗派 • 1、苏、黄的开创性贡献 • 2、江西诗派及其代表作家 • (四)走出“江西”、众派纷呈的南宋诗坛

  3. 第一节 李白与杜甫——唐诗发展史上的双子星座 • 李白的天才、气质,在中国诗歌史上独一无二,他的作品内涵有无限的丰富性,李白是盛唐的骄子,他的作品,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士人精神风貌的各个侧面。 • 李白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是令人称道的。李白有着自己独到的诗美理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观体现在他的各体创作之中。他把乐府诗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并且把七绝引向成熟的阶段。

  4. 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李白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创造了艺术的鲜明形象,雄放无比的多样的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放射出五光十色的奇丽的光辉,形成明朗透彻的个性。他是一个英气勃勃狂放不羁的人,作起诗来,便不屑于细微的雕琢与对偶的安排,他用着大刀阔斧变化莫测的手法与线条,去涂写他心目中的印象和情感。无论是长诗或是短诗,一到他的手里,好像一点不费气力似的,一点不加思考似的,便那么巧妙那么自然地写成了。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他的诗境。同时在他的诗里(尤其是他的七言歌行),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气势,读了只能使人惊奇和赞叹。” • 李白继承发展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精神,反对齐、梁以来艳薄柔靡的诗风,以“复古”自任,力求诗歌创作自然、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5. 李白在乐府诗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 现存李白诗九百余首,乐府诗就有一百四十余首,他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乐府,而且大都是古题。 • 李白的乐府诗,可称为文人拟古乐府之巅。 • 在其乐府诗中,诗人大胆运用民间语言,汲纳民歌风格,很少雕饰,最近自然。使诗的内容、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6. 李白古乐府中有着诗人的鲜明个性,而非纯为模拟。他之所作,虽为古题,却因是杂以个人的情怀,因而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与时代色彩。李白古乐府中有着诗人的鲜明个性,而非纯为模拟。他之所作,虽为古题,却因是杂以个人的情怀,因而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与时代色彩。 • 《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 《将进酒》 • 李白的古乐府还善于将对政治问题的见解运人那种迷离惝恍的意境、氛围之中。 《蜀道难》、《远别离》等名篇都包蕴了诗人对政局的隐忧。 • 《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远别离》“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7. 李白的歌行体诗,成就更高。歌行体制自由,与李白豪放不羁、不受拘束的个性颇相吻合,非常适合于他的感情表达方式。因而,写来也就格外精彩。李白的歌行体诗,成就更高。歌行体制自由,与李白豪放不羁、不受拘束的个性颇相吻合,非常适合于他的感情表达方式。因而,写来也就格外精彩。 • 李白歌行体名篇甚多,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鸣皋歌送岑征君》、《长干行》、《梁甫吟》、《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日出入行》、《襄阳歌》等等。 • 李白的歌行,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这些歌行体诗不仅情感一气直下,而且它的意象组合往往是大跨度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江上吟》、《西岳云台歌》皆然。 • 《江上吟》:“木兰之枢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8. 李白又以绝句的创作称雄于诗史。李白绝句含蓄蕴藉而又自然天成,仿佛脱口而出,却又韵味无穷。李白又以绝句的创作称雄于诗史。李白绝句含蓄蕴藉而又自然天成,仿佛脱口而出,却又韵味无穷。 • 五绝中如《独坐敬亭山》、《秋浦歌》、《静夜思》、《夜下征虏亭》、《劳劳亭》等等,都是清莹灵动而又韵味十足的名作。 •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静夜思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绝句中成就最高的,当推七绝。李白的七绝,不仅写得自然含蓄,而且境界高远。

  9. 李白名篇甚多,如《客中作》、《早发白帝城》、《峨嵋山月歌》、《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秋下荆门》、《春夜洛城闻笛》、《清平调词三首》、《陪族叔刑部侍郎哗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山中与幽人对酌》等等。李白名篇甚多,如《客中作》、《早发白帝城》、《峨嵋山月歌》、《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秋下荆门》、《春夜洛城闻笛》、《清平调词三首》、《陪族叔刑部侍郎哗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山中与幽人对酌》等等。 •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宥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10. 李白所作律诗不多,五律、七律加在一起约有百十余首,其中七律就更少,只有八首。李白所作律诗不多,五律、七律加在一起约有百十余首,其中七律就更少,只有八首。 • 太白律作少的原因是诗人天才豪逸,不愿因格律束缚自己奔放不羁的情感。 • 但李白的五律中仍多传诵人口的名篇,如《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等。 • 《渡荆门送别》一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11.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号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12.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后在洛阳遇李白,继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后得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期间写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3.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后投肃宗,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即“三吏”、“三别”。 •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弃官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 

  14. 杜诗总体风格上的沉郁顿挫,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因素的。之所以把他归人盛唐,其主要理由在于杜甫是盛唐文化哺育的诗人。他在诗中所表现的社会理想,所体现出的浑涵苍茫的宏大气势,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积极用世之心,都是盛唐所赋予的。 • 杜甫有着与李白不同的家庭出身,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给他以封建正统儒学思想的深刻熏陶,对功名的渴望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都与其儒学观念有内在的联系。杜甫的一生,饱经坎坷,历经磨难。 • 长安求仕的十年中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漂泊流浪。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洗兵马:“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15. 以“诗史”来称道杜诗,意谓诗人杜甫用他的诗笔非常客观、形象记叙了那个“安史之乱”时期唐代的社会状况,如《北征》、《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三吏”、“三别”等许多诗篇,把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灾难都凝结在纸上,使千百年后的读者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具体风貌;同时,诗人并非纯然客观地实录彼时彼地的其人其事,而是在写实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倾向,对当时的政治、军事事件的看法,在冷静的写实中发之以议论,这些议论有的还是相当深刻的。以“诗史”来称道杜诗,意谓诗人杜甫用他的诗笔非常客观、形象记叙了那个“安史之乱”时期唐代的社会状况,如《北征》、《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三吏”、“三别”等许多诗篇,把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灾难都凝结在纸上,使千百年后的读者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具体风貌;同时,诗人并非纯然客观地实录彼时彼地的其人其事,而是在写实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倾向,对当时的政治、军事事件的看法,在冷静的写实中发之以议论,这些议论有的还是相当深刻的。 •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之二) • “焉得铸兵为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

  16. 杜甫写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名篇,除了向外写时事见闻、写社会动态的系列,还有另外一个系列,那便是写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亲人故友的思念以及忧念家国之情的作品,这类篇什也是写得极为感人的,如《月夜》、《春望》、《喜达行在所》、《述怀》、《羌村三首》、《北征》、《彭衙行》等什。杜甫写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名篇,除了向外写时事见闻、写社会动态的系列,还有另外一个系列,那便是写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亲人故友的思念以及忧念家国之情的作品,这类篇什也是写得极为感人的,如《月夜》、《春望》、《喜达行在所》、《述怀》、《羌村三首》、《北征》、《彭衙行》等什。 《羌村三首》之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歃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杜诗中写友情之作也是极为深挚感人的。如《梦李白二首》、《赠卫八处士》、《天末怀李白》等等, 《梦李白》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17. 杜甫避乱到成都后,居草堂,有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诗人带着欣悦的眼光来晤对自然,用诗笔来传写事物之美。杜甫避乱到成都后,居草堂,有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诗人带着欣悦的眼光来晤对自然,用诗笔来传写事物之美。 这一阶段,诗人写了许多表现风物与生活之美的诗,风神秀逸,体物工致,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梅雨》、《为农》、《狂夫》、《江村》、《野老》、《南邻》、《春夜喜雨》、《江亭》诸诗。

  18. 杜诗诸体皆备,且多名篇。在诗歌体制上颇有建树。如杜甫的新题乐府,便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导夫先路”者。杜诗诸体皆备,且多名篇。在诗歌体制上颇有建树。如杜甫的新题乐府,便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导夫先路”者。 • 杜甫发扬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取材于现实,自拟新题,摆脱了以往因袭古题的框架,而开创了新题乐府的先河,为后来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作了很好的准备。 杜甫新题乐府的名篇有《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三吏”、“三别”,还有《哀江头》、《哀王孙》、《兵车行》、《丽人行》等。 • 乐府诗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讽喻性,这两个特点在杜甫的新乐府中得到了强化。杜甫的新乐府长于叙事,同时又在叙事中刻画出十分鲜活的艺术形象 • 杜甫的新题乐府的讽喻性是很强的。诗人在用乐府诗的形式来叙写时事的同时,便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或对统治者提出规箴。 • 《悲青坂》“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 《丽人行》结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19. 杜甫的律诗成就堪称唐人之最。无论五律抑或七律,杜诗都是以毫发无憾的精严格律创造出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且愈老愈健。杜甫的律诗成就堪称唐人之最。无论五律抑或七律,杜诗都是以毫发无憾的精严格律创造出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且愈老愈健。 • 明胡应麟评杜甫五律为:“规模正大,格致沉深,而体势飞动”,“自开元独步至今”(《诗薮·内编》卷四) 杜之五律名篇颇多,如《春望》、《月夜》、《月夜忆舍弟》、《捣衣》、《春夜喜雨》、《旅夜书怀》、《草阁》等等。 •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沥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 杜甫的七律在诗歌史上有更重要的地位。他在七律方面所起的作用及贡献,超过他的五律。七律的真正成熟,可以说是在杜甫手上,晚年七律更达艺术上炉火纯青之峰巅。杜甫的七律在诗歌史上有更重要的地位。他在七律方面所起的作用及贡献,超过他的五律。七律的真正成熟,可以说是在杜甫手上,晚年七律更达艺术上炉火纯青之峰巅。 • 黄子云《野鸿诗的》:杜之七律称得上“上下千百年无伦比。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沉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 • 杜之七律,彻底打破了初盛唐七律中流连光景、颂圣应制的模式,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举凡家国之思、身世之感、江湖廊庙、忧民情怀、伤今吊古等等皆一发于诗。 • 杜甫七律名篇颇多,如《曲江》、《阁夜》、《蜀相》、《登楼》、《野望》、《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 • 《阁夜》云:“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 :“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人毫芒” 。

  21. 杜甫诗歌的整体风格,我们用“沉郁顿挫”概括之。杜甫诗歌的整体风格,我们用“沉郁顿挫”概括之。 杜甫《进<雕赋>表》:“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 • 宋人严羽曾以“沉郁”概括杜诗风格:“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 此后人们即专以“沉郁顿挫”来指称杜诗风格。 • “沉郁顿挫” • 一是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 • 二是指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 但除了这种主导风格之外,杜诗还有不少其他风格的作品,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杜甫的诗歌创作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吸取了《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各家之长,成为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且对中唐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22. 第二节 从唐音到宋调 • 在中国诗史上,宋诗继唐诗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宋诗与唐诗并立,开创了另一种诗的审美范型。作为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诗歌凝聚了宋文化的全部特质,形成诗歌史上的一段独特存在。 • 宋诗的特征,是以唐诗为参照系的。就其大端而言,唐宋诗之别,言“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谈艺录》)。 • 这“丰神情韵”与“筋骨思理”的不同概括,最能见出二者的区别,唐宋诗的差异,“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缪钺《论宋诗》)

  23. 一、宋诗的基本特质及唐音向宋调的过渡 • 唐诗多以自然意象来寄寓诗人情感,造出一个浑融完整的审美境界。宋代诗论家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沧浪诗话·诗辨》) • “宋诗以意胜” • “宋人好言理”

  24. “意”的精警透辟,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特征,要讲“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审美境界,讲情景交融的风神兴象,宋诗确乎不如唐诗;若论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对哲理世界的体认,恐怕唐诗要输宋诗一筹。宋诗之佳处,不在于步趋唐诗,貌袭唐诗,不在于半含半露,摇曳生姿的兴象,而在于立意的深隽、警醒。“意”的精警透辟,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特征,要讲“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审美境界,讲情景交融的风神兴象,宋诗确乎不如唐诗;若论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对哲理世界的体认,恐怕唐诗要输宋诗一筹。宋诗之佳处,不在于步趋唐诗,貌袭唐诗,不在于半含半露,摇曳生姿的兴象,而在于立意的深隽、警醒。 • 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官》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宋代苏轼《荔枝叹》:“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万物为疮瘠,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邪!”

  25. 宋人不以含蓄蕴藉为审美旨归,而以识度超卓、不同俗见,透辟直捷而呈现出力度美,要想欣赏那种“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朦胧诗境,最好到唐诗中找,要得到一种心灵的叩击、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升华,最好漫步于宋诗之林。宋人不以含蓄蕴藉为审美旨归,而以识度超卓、不同俗见,透辟直捷而呈现出力度美,要想欣赏那种“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朦胧诗境,最好到唐诗中找,要得到一种心灵的叩击、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升华,最好漫步于宋诗之林。 •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 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寺里山因花知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26. 人们常常指责宋诗好言理,“尚理而病于意兴。”(《沧浪诗话·诗评》)但是,宋人高致,则在于立意之精警透辟,道出事物的“内在真实”。人们常常指责宋诗好言理,“尚理而病于意兴。”(《沧浪诗话·诗评》)但是,宋人高致,则在于立意之精警透辟,道出事物的“内在真实”。 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至于宋人之心于日益以启,纵横钩致,发挥无余蕴。非故好为穿凿了,譬之石中有宝,不穿之凿之则宝不出。”(《原诗·内篇 宋诗以立意警策、深辟为佳,而不欲使之包藏在意象朦胧之中,这是一种超越审美外观的内在真实。

  27. 北宋初期(960~1021)的诗坛, “唐音”与“宋调”之间有相当程度的反差,但这种反差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渡带”,宋初这六十多年,正是这样一个过渡的阶段。 晚唐五代, “瓜分豆剖”的社会现实,造就一种不同于初唐、盛唐、中唐的独特诗风,这种诗风且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与延续性。宋初半个多世纪的诗风,从整体上看,是在晚唐诗风的延续和笼罩中的。

  28. 二、宋初诗歌的不同支派 • 宋初诗歌同样有不同支派。这些支派侧重于取法唐诗中的不同体派。概括来说,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这三大支派。 宋元之际的著名诗论家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中论析宋初诗坛: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昆体则有杨刘《西昆集》传世,二宋张乖崖、钱僖公、丁崖州皆是;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父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势极盛。

  29. 1、“白体”诗人主要有李昉、徐铉、王禹僻等,尤以王禹僻为其突出代表。所谓“白体”,是指效慕白居易诗而形成的平易浅切诗风及酬答唱和之风。1、“白体”诗人主要有李昉、徐铉、王禹僻等,尤以王禹僻为其突出代表。所谓“白体”,是指效慕白居易诗而形成的平易浅切诗风及酬答唱和之风。 • 王禹僻(954~1001) • 王禹僻早年即喜欢白居易诗,“迩来游宦五六年,吴山越水供新编,还同白傅苏杭日,歌诗落笔人争传。”(《酬安秘丞见赠长歌》) • 王禹僻中进士之后,写作了大量的酬唱之诗,效仿白居易“长庆体”唱和诗的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 • 王禹僻有着与白居易颇为类似的经历与生活体验。 • 王禹僻诗的语言平易浅切,深得白诗风神,从不追求辞藻的华美、形式的雕琢,而是像白居易诗那样平易质朴。

  30. 王禹僻在其中年也同样遭到了贬谪,被斥逐商山,其诗歌也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但其变化的轨迹却与白居易形成了逆向运动。王禹僻在其中年也同样遭到了贬谪,被斥逐商山,其诗歌也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但其变化的轨迹却与白居易形成了逆向运动。 《感流亡》、《乌啄疮驴诗》、《对雪示嘉祜》 • 王禹僻的诗,并非仅是杜、白诗风的复映,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初露“宋调”的先声,他的一些古体诗作,已有“以文为诗”的倾向。 如:“未行吾志吾戚戚,对酒不饮抑有由,斯言不敢向人道,语尔小子为贻谋。”((《对雪示嘉枯》) “总驱节奏在术内,歌舞之人无我欺,所以唐相牛僧孺,为文命之为乐句。”(《拍板谣》) 都可以看出明显的“以文为诗”的趋势,所以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中评价王禹僻是开宋诗风气的人物。

  31. 李昉(925—996) 为太宗时名臣,三入翰林,两度拜相,地位显赫,诗名远播。 • 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指出:“防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 • 他在自己序《二李唱和集》中说:“昔乐天、梦得有《刘白唱和集扩流布海内,为不朽之盛事,今之此诗,安知异日不之传写乎?” • 徐铉(917-992)

  32. 2、在宋初诗坛,晚唐体诗人也是颇活跃的一个支派,这派诗人主要有林逋、潘阆、寇准、魏野、鲁三交及九僧等。2、在宋初诗坛,晚唐体诗人也是颇活跃的一个支派,这派诗人主要有林逋、潘阆、寇准、魏野、鲁三交及九僧等。 • 这派诗人的身分除寇准为达官外,大都是在野的文士和云游四方的僧人。遁迹山林,盘桓云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对功名的淡薄,则是晚唐诗人中较为普遍的心态。因而,晚唐诗人的题材,多是山水景物的刻画、闲静生活的描写;在诗的形式上,以五律为主,七律较少,古体更少。 • 晚唐诗人意欲改变白体末流那种过于浅俗的诗风,捕捉山水物象而加意锻炼,却又迥然不同于西昆体那种轻白描而重用事的写法。 明代诗论家杨慎评晚唐体说:“又忌用事,谓之‘点鬼簿’,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所谓‘吟成五个字,捻断数茎须’也。”(《升庵诗话》卷十一)

  33. 晚唐诗坛的创作情况是颇为复杂的,既有“温李新声”的艳冶精丽,也有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写实诗风,而对宋代诗坛影响最广的,却是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清奇僻苦诗风。晚唐诗坛的创作情况是颇为复杂的,既有“温李新声”的艳冶精丽,也有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写实诗风,而对宋代诗坛影响最广的,却是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清奇僻苦诗风。 • 宋季“四灵”等人是专学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 • 晚唐体诗人写景咏物细致工巧,风格幽静清丽,但其所咏景物局于细部,诗境较小。 • 晚唐体诗人中影响最大的首推林逋(967-1028)。 “梅妻鹤子”。《山园小梅》等咏梅诗、《孤山雪中写望》、《宿洞霄宫》等等 • 魏野 • 潘阆

  34. 3、西昆体,盛行于宋初六十余年的最后阶段,比白体、晚唐体的流行稍后一点时间。其形成以《西昆酬唱集》为标志。3、西昆体,盛行于宋初六十余年的最后阶段,比白体、晚唐体的流行稍后一点时间。其形成以《西昆酬唱集》为标志。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 《西昆酬唱集》共收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丁谓等十七人相互酬唱的五七言律诗二百五十首。由他们的唱酬诗集进而形成诗派,其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 西昆体作诗,以李商隐诗为圭臬,典雅深微,尤以用事为务,形成了与白体、晚唐体都迥然不同的诗风,而西昆体的始作俑者,其初衷也是怀着改变长期流行于诗坛的白体末流的浅俗平易之风。 《蔡宽夫诗话》说:“宋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国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

  35. 西昆体这些唱酬诗,多有其优游岁月、富贵意态的描摹,映现出身居高位的文人心态。从艺术上看,藻饰辞章,雕琢字句,含蓄深婉,形成典丽华艳之风,确乎是西昆体的特征,而且往往表现为对义山诗的刻意摹仿。西昆体这些唱酬诗,多有其优游岁月、富贵意态的描摹,映现出身居高位的文人心态。从艺术上看,藻饰辞章,雕琢字句,含蓄深婉,形成典丽华艳之风,确乎是西昆体的特征,而且往往表现为对义山诗的刻意摹仿。 • 在西昆集的很多篇什中,几乎句句用典,颇招人们的诟病。 石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刑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怪说》) • 然而,西昆派诗人并非一味地“风花雪月”,他们也多有对国事的忧念,对朝政的讥评。他们往往把这些内容深蕴于故实之中,加以深微的表现。 如刘筠、杨亿的“萤”诗;杨亿、刘筠等人的《汉武》诗;杨亿、钱惟演的《明皇》诗。

  36. 第三节 苏、黄与江西诗派 一、苏黄的开创性贡献 • 苏轼的存在,是宋代文化丰富意蕴的表征。作为诗人,苏轼的诗歌创作,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境界,将已经逐步形成的宋诗特征推向峰巅。

  37. 苏诗不惟篇帙众多,留下了三千余首令人瞩目的诗篇,而且从整体上使宋诗得到了升华,在抬升宋诗的整体审美评价上立下了功勋。“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本来是对宋诗的某种针砭,但这些特点却被苏轼冶为一炉,成为其开辟宋诗新境界的内在因素。苏诗不惟篇帙众多,留下了三千余首令人瞩目的诗篇,而且从整体上使宋诗得到了升华,在抬升宋诗的整体审美评价上立下了功勋。“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本来是对宋诗的某种针砭,但这些特点却被苏轼冶为一炉,成为其开辟宋诗新境界的内在因素。 •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对苏诗概括性评价:“坡诗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 • 苏轼评价别人创作的名言:“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新诗如弹丸,脱手不暂停”(《次韵至定国谢韩子华过饮》) • ”叶燮:“如苏轼的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开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盛极矣。 • 清人沈德潜推崇苏轼:“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

  38. 用典使事,在宋诗成为一个突出的标志,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陈师道等都长于此道,苏轼的使事用典,更是信手拈来,出神人化,广博、深密,乃是苏诗用典的突出特点。用典使事,在宋诗成为一个突出的标志,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陈师道等都长于此道,苏轼的使事用典,更是信手拈来,出神人化,广博、深密,乃是苏诗用典的突出特点。 • 七律《贺陈述古弟章生子》、《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今作诗》等诗。 •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云:“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39. 苏轼之善比喻是人们所熟知的,苏轼之比喻新颖自然,不落俗套。苏轼之善比喻是人们所熟知的,苏轼之比喻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 如脍炙人口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人们所不太熟悉的一些诗句,比喻也非常贴切有趣,如“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舟中夜趣》)“炯如流水涵青萍”(《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 苏诗比喻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博喻,钱钟书先生论述得很透彻:“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到宋诗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宋诗选注》) 《百步洪》连用七喻来形容轻舟乘水之速!“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40. 苏轼不仅是诗人,也是智者与哲人。他儒、道、释三家思想融而为一,对人生有深度透视与把握。在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诗人后半生屡遭贬放,他更多地借助释、道的思想方法来看轻外物,对人生有了更为睿智的参悟。这就带来了苏诗中的普遍性的哲理意蕴。苏轼不仅是诗人,也是智者与哲人。他儒、道、释三家思想融而为一,对人生有深度透视与把握。在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诗人后半生屡遭贬放,他更多地借助释、道的思想方法来看轻外物,对人生有了更为睿智的参悟。这就带来了苏诗中的普遍性的哲理意蕴。 • 苏轼是理趣诗的巨擘。诗人常于感兴之间生发哲理,语意高妙,而所呈示的“理”,并非是一般性的抽象概念。苏轼之“理”,具有独特性、深刻性与体验性。 •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苏轼其他诗作中也时时可见他对人生物态的独到思考,其哲理意蕴十分精警透辟,往往是人们所朦胧感觉到的却未能道出的东西。 • 如“人生识字忧患始”,“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

  41. 苏轼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卓越的诗论家,他的诗论有颇为丰富、深刻的诗学思想。这些诗论往往有浓厚的理论背景,同时又融进了自己的创造。苏轼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卓越的诗论家,他的诗论有颇为丰富、深刻的诗学思想。这些诗论往往有浓厚的理论背景,同时又融进了自己的创造。 • 如苏轼在《送参寥师》中提出“空静”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 • 苏轼的“传神”论诗学思想也是影响极为广远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 “诗中有画”说,《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吾观画晶中,莫如二子尊”,对吴、王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但在二人之间,他更推尊王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王维吴道子画》)

  42. 枯淡与天工。苏轼诗论中对“枯淡”的论述,有丰富的美学内容,是对诗学中“平淡”命题的发展。枯淡与天工。苏轼诗论中对“枯淡”的论述,有丰富的美学内容,是对诗学中“平淡”命题的发展。 《评韩柳诗》中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 苏轼还推崇诗歌创作中的天工自然之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 “冲口出常言,法度出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得在于是。”(《诗颂》) • 由此出发,他反对好奇务新的诗风,认为“好奇务新,乃诗之病”,这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的。

  43. 二、江西诗派及其代表作家 • 黄庭坚(1045-1105)在宋代诗坛上的地位尤为重要。 • 与荆公、东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山谷法席盛行,门庭广大,其所开创的“江西诗派”,在宋代诗坛上势力最大,流波最远,而山谷本人在诗歌创作上的锻炼经营,亦被视为宋诗的代表。 • 刘克庄:“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杨、刘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持扯义山之诮。苏、梅二人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即黄庭坚)稍后出,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磨,不易之论也。”(《江西诗派序》)

  44. 对于山谷,以往论者颇多诋诮,尤为集矢于他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的诗学主张,金代王若虚说这是“特剽窃之黠耳。”(《滹南诗话》卷下)其说极有影响,然而却是偏颇的。对于山谷,以往论者颇多诋诮,尤为集矢于他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的诗学主张,金代王若虚说这是“特剽窃之黠耳。”(《滹南诗话》卷下)其说极有影响,然而却是偏颇的。 • 以前的文学史也多视山谷为摹拟前人的形式主义代表,其实未必允当。山谷在诗学宗旨上是十分追求提倡诗歌创作的个性化、独创性的,他一再主张:“听它下虎口箸,我不为牛后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章最忌随人后。”等等,恰恰是十分明确而有意识地追求诗艺、诗风的创造性、个性化。 • 山谷本人的创作,充分实践了这一诗学主张。

  45. “山谷体”的突出特色是什么? 高度概括地说,可拈出一个“奇”字,这正是论者的共识。 • 如陈师道称“黄鲁直以奇”,陈岩肖称“山谷之诗,清新奇峭”,王若虚说山谷诗“有奇而无妙”。吴可比较苏、黄诗云:“东坡豪、山谷奇。”方东树则评其诗为“人思深造语奇崛,笔势健”。 • 山谷之善于“以故为新”,学习前人诗法而加以变化,其中着重继承杜甫、韩愈的传统,学习他们标奇尚硬的诗格。

  46. 山谷之“奇”首先体现在构思之奇巧。 方东树评山谷诗“奇思、奇句、奇气”,首标“奇思”,可见其构思出人意表,不落俗套,如《睡鸭》、《题竹石牧牛》。 • 山谷诗之“奇”还体现在造语奇特上。山谷诗常化用古人语而翻新出奇,主要方法是反古人之意而用之,即所谓“翻案法”。 如《池口风雨留三日》中“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金欲百炼刚,不欲绕指柔”(《古意赠郑彦能》),“学书不成不学剑”(《赠赵言》) • 山谷诗之“奇”,还体现于格律的奇拗上,这主要表现在以散文句法人诗,山谷用文的自然节奏取代诗的固定节奏,造成诘曲拗口的不和谐音。 如“笑陆海潘江”、“似仁祖德性”、“邀陶渊明把酒碗,送陆修静过虎溪”等。

  47. 宋诗与唐诗之不同 • 刘熙载曾言:“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以意胜。”(《艺概·诗概》 • 一般所谓“唐体”,是指那种境界浑融、感情含蓄朦胧的风格,恰如严羽所形容之“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这一传统经杜甫、韩愈的突破,至北宋而大变,诗的境界转移到主要刻画人的精神世界方面来。这种倾向尤为突出地体现在山谷诗中, • 山谷诗着力向内心深处抉剔和透视,深刻细致地表现了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山谷论诗一再强调“治心养性”,并以此为作诗之根本。 • “治心善养性”

  48. 黄庭坚的诗学思想 • 山谷诗论最突出、最有名的便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这是江西诗派的理论纲领,从诗法的角度说,也是最具实践性、操作性的理论命题。 最核心的东西,非议也集矢于此。 • 王若虚《滹南诗话》:“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点铁成金’主要指前人之意……黄庭坚的这两段话中有一点共同的精神就是:在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时要有所变化。取古人之‘陈言’要经过‘陶冶’,重新熔铸,然后为我所有。取古人之意要‘造其语’,即改胎换骨其言词;或‘形容之’,即有所引申发展。”

  49. 山谷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目的决不是在于蹈袭前人,也不在于以典故炫博,而是要熔炼陶冶前人之语而自铸佳词,创造出颇具新意的意象和诗语。山谷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目的决不是在于蹈袭前人,也不在于以典故炫博,而是要熔炼陶冶前人之语而自铸佳词,创造出颇具新意的意象和诗语。 • “点铁成金”一语说得颇得清楚,“铁”喻古人之陈言,“金”喻自己诗中的新语。前者是手段,后者方是目的。 • 山谷《<再次韵杨明叔>引》:“试举一纲而张万目,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 “以故为新”是与“以俗为雅”密切相关的。“不俗” • “以故为新”关键在于诗人的“陶冶”手段”

  50. 陈师道(1053-1102)是江西诗派中仅次于黄庭坚的代表作家,世称黄、陈。方回倡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以陈师道为“三宗”之一。陈师道(1053-1102)是江西诗派中仅次于黄庭坚的代表作家,世称黄、陈。方回倡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以陈师道为“三宗”之一。 • 陈师道一生贫厄,为人耿介,但始终保持高洁正直的人品气节。 • 他是一位著名的“苦吟”诗人,一生于诗用力最多,且创作态度十分严肃。如已有诗作“数以千计”之时,“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以至今有诗不足七百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