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659 Views
古籍普查工作概要. 全 勤 2008.3.27. 引言.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 , 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 1912 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帖形式的书籍。 古籍,是记载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中华古籍曾经忠实地记载着历史,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E N D
古籍普查工作概要 全 勤 2008.3.27
引言 •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帖形式的书籍。 • 古籍,是记载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 中华古籍曾经忠实地记载着历史,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一、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背景 二、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的意义 三、江苏古籍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什么叫古籍普查 • 现存古籍的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护环境进行的调查、鉴定和记录 • 古籍普查以“部”为记录单位。丛编集中著录,一般不做子目;丛编零种分散著录,著录丛编项 • 古籍的级别等次,分善本(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和普本两部分。珍贵价值的善本分为一、二、三级。每一级再划分等次。一般价值的善本分为四级,不划分等次。
古籍破损定级 • 对破损的古籍进行合理定级,从而制定合理修复计划 • 古籍破损共分为11种情况: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撕裂、缺损、 烬毁、线断 • 共分为五级破损等级
古籍保护环境 • 主要是指古籍书库的温湿度要求、空气净化要求、光线和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建筑、消防、安防、防虫、防鼠、装具等与文献保护和安全相关的基本条件。 • 书库温度为摄氏16至22度;相对湿度为45%至60%;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 有水火、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系统 • 书库入口和库内主要通道有电视监控装置
古籍普查工作背景 • 我国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共收藏有古籍文献3000多万册件。全国公共图书馆有各类古籍2717.5万册件。有30%以上存在残破现象,需要修复的超过1000万册件,其中急需抢救性修复的约有20万册件。 • 没有进行过全国性的普查,家底不清,状况不明,而各地古籍的保存、保护情况参差不齐。修复理念也亟待提高。 • 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
2007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1、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3、突出重点,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4、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古籍普查工作意义 • 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 • 古籍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 • 建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
普查的范围 • 普查范围包括我国境内的国家图书馆、各公共图书馆、文博单位图书馆(藏书楼)、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宗教单位图书馆(藏经阁)等。 • 个人或私人收藏机构。 • 古籍普查对象为我国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其他特种文献,如甲骨、简牍、帛书、金石拓片、舆图等,暂不列入。
普查执行标准 • 《古籍定级标准》(WH/T 20-2006)、 • 《古籍普查规范》(WH/T 21-2006)、 •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 22-2006)、 •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 23-2006)、 • 《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 24-2006)
《古籍普查规范》(WH/T 21-2006) • 本规范规定了古籍普查内容、人员条件和工作要求,适用于各类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 • 基于网络环境建设古籍普查数据库 • 数据库内容包括古籍书目、级别等次、书影、破损情况、库房环境及管理等相关数据
需要注意的几点: • 书目数据著录依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2版),参照《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进行著录 • 附注项增加装帧形式和古籍级别 • 常见装帧形式为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装、包背装、毛装 • 书影主要是能反映古籍题名、责任者、出版年、递藏历史等相关信息的书叶影像。是对书目信息的一种补充,以便进行比对,是古籍书目信息库的重要内容。
普查工作机构 • 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由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筹规划,由文化部领导实施。 • 设立专家委员会,聘任有关专家负责珍贵古籍的定级审核和普查咨询工作。
国家图书馆设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全国普查登记中心和培训中心,负责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和培训工作,研制标准,编写教材,培训普查人员,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设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全国普查登记中心和培训中心,负责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和培训工作,研制标准,编写教材,培训普查人员,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
普查任务分工 •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根据实际,在本系统成立古籍保护分中心,统一开展本系统的普查工作,将数据汇总后报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 也可由各古籍收藏单位分别报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或各省级分中心。中央其他各有关部委及所属单位按统一要求开展普查工作,直接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报送古籍普查报表。
民间收藏的古籍,可到所在地省级古籍保护中心进行登记、定级、著录民间收藏的古籍,可到所在地省级古籍保护中心进行登记、定级、著录
普查工作步骤 • 2007年普查的工作重点是组建古籍普查相关机构,开展普查软件平台的研发工作,开展人员培训,确定古籍普查试点单位,开始对一、二级古籍进行普查,建立中华古籍保护网和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等工作。
2009年7月底前,初步掌握现存一、二级古籍状况。分批次发布《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录》。2009年7月底前,初步掌握现存一、二级古籍状况。分批次发布《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录》。
从2009年8月-2010年底,开展二级以下古籍普查工作,汇总古籍普查成果,逐步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从2009年8月-2010年底,开展二级以下古籍普查工作,汇总古籍普查成果,逐步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 •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机构,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因地制宜开展本地区的普查工作。
普查流程 • 普查采用纸本表格或电子表格登记,也可在普查网络平台上进行登记。 • 普查流程如下:基层收藏单位填写表格并校对后,汇总提交到省级分中心。 • 省级分中心对基层收藏单位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校、汇总,对古籍进行定级,并制作成规范的数据格式文档,提交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省级分中心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和发布。专家委员会协助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数据进行审核。 国家古籍保护
普查工作要求 • 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古籍的数量、价值、分布、保存状况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 充分认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 • 要积极开展普查宣传工作,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有关方面力量,使广大古籍工作者及民众理解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各级普查机构应健全机制、配备普查人员和设备,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细则,对普查工作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开展普查登记工作,提交普查数据。各级普查机构应健全机制、配备普查人员和设备,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细则,对普查工作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开展普查登记工作,提交普查数据。 • 普查登记工作中,各级普查机构须对下级的普查数据采取随机抽样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质量检查。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分中心应尽快成立普查队伍,认真筹备、组织培训工作。应结合本地普查任务、人员素质情况、实际工作需要和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分中心应尽快成立普查队伍,认真筹备、组织培训工作。应结合本地普查任务、人员素质情况、实际工作需要和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 • 普查培训应注意对普查人员进行工作责任心和专业知识等的培训、教育。集中各地优秀师资力量、专家力量参与、指导培训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 鼓励、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古籍普查试点工作 • 2007年文化部从全国各个系统和不同层面的古籍收藏单位中选择一批古籍收藏单位,作为全面开展古籍保护计划的试点单位。 • 采用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摸索出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古籍保护工作经验,为积极、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古籍保护计划打好基础。
试点工作时间 试点工作的时间古籍保护试点工作自2007年8月开始,至2008年7月结束,历时一年。
试点工作任务 一、编制出本单位的古籍目录,并及时将普查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二、各试点单位根据普查进程,及时分析普查结果,区分藏品的不同等级,对古籍实行分级保护。 三、提出古籍修复计划方案
三、对涉及的一、二级古籍各试点单位的古籍修复须首先提出计划和具体,其修复方案和修复人员须得到国家中心或国家中心委托的省分中心认可。必要时一级藏品送国家中心或省中心修复,以免造成破坏性修复。三、对涉及的一、二级古籍各试点单位的古籍修复须首先提出计划和具体,其修复方案和修复人员须得到国家中心或国家中心委托的省分中心认可。必要时一级藏品送国家中心或省中心修复,以免造成破坏性修复。
四、对于古籍库房内部环境不符合藏品需求的,消防等外部环境不合格的,古籍收藏单位应及时向上逐级汇报,提出整改建议,申报改造计划,避免灾害隐患。四、对于古籍库房内部环境不符合藏品需求的,消防等外部环境不合格的,古籍收藏单位应及时向上逐级汇报,提出整改建议,申报改造计划,避免灾害隐患。
试点工作要求 • (一)建立健全组织工作机制。 • (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 (三)落实经费。 • (四)深入调研。 • (五)人员培训。 • (六)加强组织协调。 • (七)加强信息沟通。
(八)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要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定责任书,并在试点工作完成后完成总结报告。(八)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要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定责任书,并在试点工作完成后完成总结报告。 。
试点单位(全国共59个单位,江苏省为4个单位)试点单位(全国共59个单位,江苏省为4个单位) • 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辽宁省大连图书馆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浙江省杭州图书馆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浙江省绍兴图书馆山西省祁县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东北师大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浙江省杭州图书馆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浙江省绍兴图书馆山西省祁县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东北师大图书馆
山东大学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江苏省苏州博物馆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文管所山西省应县文保所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江苏省苏州博物馆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文管所山西省应县文保所
中国民族图书馆佛教图书文物馆中国道教协会北京白云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书店上海书店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佛教图书文物馆中国道教协会北京白云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书店上海书店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
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 •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全国善本56787种,江苏9000余种,占全国的16%。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收藏古籍2750万册,江苏占有360万册,为总数的13%。
2003年省文化厅拟定了《江苏古籍善本抢救工程方案》2003年省文化厅拟定了《江苏古籍善本抢救工程方案》 • 近几年省政府每年下拔一定专项经费用于古籍保护工作 • 2007年7月9日,江苏省办公厅下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 2007年8月21日,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全面启动。 • 2007年8月21日,江苏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揭牌
2007年9月,举办全省第一期古籍保护培训班,来自全省各系统图书馆、博物馆等60多个单位的五十多名同志参加了培训。2007年9月,举办全省第一期古籍保护培训班,来自全省各系统图书馆、博物馆等60多个单位的五十多名同志参加了培训。 • 2007年10月12日江苏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 • 2007年10月组织全省进行国家古籍名录和重点单位的申报工作 • 此外2007年10月接待了文化部、国家保护中心和国家古籍保护工作委员会专家的督查以及对有关单位古籍的实地鉴定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情况 • 国务院于 2008 年 3 月 1 日 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392 种及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 家 。这 2392 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汉文古籍 2282 部,包括简帛 117 种、敦煌文书 72 件、古籍 2020 部、碑帖 73 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110 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 14 种文字。
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入选的2392部古籍上至先秦,下迄明清,选自除海南省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的208家单位,涵盖简帛、 敦煌文书、线装本、碑帖拓本等各种载体及装帧形式。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入选的2392部古籍上至先秦,下迄明清,选自除海南省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的208家单位,涵盖简帛、 敦煌文书、线装本、碑帖拓本等各种载体及装帧形式。
力争将我国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载体形态、不同装帧形式的重要古籍全面展示出来,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特点。力争将我国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载体形态、不同装帧形式的重要古籍全面展示出来,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特点。
全省有23家单位共申报古籍名录714种, 18家单位申请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2392部古籍珍贵名录中,江苏共有23家单位292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占全国13%。在全国51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江苏共有8家入选。 • 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2
南京图书馆 73 • 无锡市图书馆 48 • 扬州图书馆 47 • 南通市图书馆 17 • 苏州图书馆 13 • 镇江图书馆 11 • 泰州图书馆 7
苏州吴中区图书馆 6 • 徐州图书馆 5 • 金陵图书馆 3 • 吴江图书馆 2 • 常熟市图书馆 2 • 宝应市图书馆 2 • 启东市图书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