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968 Views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命現象. 2-1 病 毒 2-2 細 菌 2-3 真 菌 2-4 微生物的應用. 回總目錄. 病毒的形狀與 構造 病毒的 感染 與 繁殖 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病 毒. 蛋白質外殼(顆粒狀蛋白) 核酸中心( DNA 或 RNA ). 病毒的構造. 長桿狀 球形多面體狀 球狀 噬菌體. 病毒形狀與構造之分類. 資料來源: Campbell, N. A. 1993. Biology. 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p. 346. 病毒的構造模式圖與其電子顯微鏡照相圖.
E N D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命現象 2-1 病 毒 2-2 細 菌 2-3 真 菌 2-4 微生物的應用 回總目錄
病毒的形狀與構造 病毒的感染與繁殖 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病 毒
蛋白質外殼(顆粒狀蛋白) 核酸中心(DNA或RNA) 病毒的構造
長桿狀 球形多面體狀 球狀 噬菌體 病毒形狀與構造之分類
資料來源:Campbell, N. A. 1993. Biology. 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p. 346. 病毒的構造模式圖與其電子顯微鏡照相圖
動物:由粘膜感染。 植物:由傷口侵入。 細菌:附著菌表面後注入核酸。 病毒的感染
動物病毒 噬菌體 病毒繁殖
病毒的繁殖(動物病毒) • 除殼 • 合成 • 組合 • 4. 釋放
(1)病毒附著在寄主細胞並進入細胞內 (2)藉胞飲作用病毒進入寄主細胞 (3)病毒進入寄主細胞時,寄主細胞的細胞膜構成病毒的套膜 (4)病毒的蛋白質外殼和套膜被酵素水解 (5)病毒合成蛋白質 (6)病毒的核酸複製 (7)蛋白質外殼與核酸組合成病毒 (8)病毒釋出寄主細胞外 資料來源:Wallace, R. A., G. P. Sanders and R. J. Ferl. 1996. Bi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p. 420. 某些動物病毒的繁殖過程
病毒的繁殖(噬菌體) • 附著 • 穿透 • 脫落 • 4. 複製 • 5. 組合 • 6. 釋放
資料來源:Solomon, E. P. and L. R. Berg. 1995. The World of Biology.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p. 379. 噬菌體的溶解性感染
資料來源:Starr, C.1994. Bi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Wad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p.449. AIDS病毒藉出芽方式離開人體細胞
60%人類疾病由病毒引起。 感染身體之範圍極廣。 感染家禽和農作物。 病毒與人類之關係(負面關係)
資料來源:認識人類首號敵人愛滋病病毒ACampbell, N. A. 1993. Biology. 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353認識人類首號敵人愛滋病病毒B.認識人類首號敵人愛滋病病毒C. Solomon, E. P. and L. R. Berg. 1995. The World of Biology.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p.743. 認識人類首號敵人-人體免疫缺乏病毒
細菌的形狀與構造 細菌的生長 細菌的繁殖 細菌和人類的關係 細 菌
球菌 桿菌 螺旋菌 細菌的形狀
資料來源:(A)自繪(B)(C)(D) Audesirk, T. and G. Audesirk. 1999. Biology. Prentice Hall, p. 357. 細菌的形狀
細胞壁(聚醣) 細胞膜(合成ATP) 細胞質(無粒線體) 染色體( DNA疊合而成) 質體 線毛 鞭毛 並非每一種細菌皆具有 莢膜 內孢子 細菌的構造
資料來源:Wallace, R. A., G. P. Sanders and R. J. Ferl. 1996. Bi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p. 429. 細菌構造模式圖
養分 :異營性、自營性。 溫度:嗜溫、嗜冷、嗜熱。 氧氣:專性好氧、兼性好氣、專性厭氧。 細菌的生長
無性生殖(分裂生殖)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細菌的繁殖
資料來源:Wallace, R. A., G. P. Sanders and R. J. Ferl. 1996. Bi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p. 433. 細菌的分裂生殖
資料來源:Audesirk, T. and G. Audesirk. 1999. Biology. Prentice Hall, p. 359. 細菌的接合作用
細菌對人之益處 細菌對人之害處 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減少病原菌侵入機會。 產生有益人體的物質。 擔任分解者角色。 減低對環境之汙染。 細菌對人之益處
資料來源:Audesirk, T. and G. Audesirk. 1999. Biology. Prentice Hall, p. 250. 棲息在人體腸道中的大腸桿菌(紅色為人體的大腸,黃色為大腸桿菌)
破壞人體組織。 產生毒素傷害人體。 細菌對人之害處
黴 菌 酵母菌 蕈 類 真菌與人類的關係 真 菌
菌絲: A.匍匐菌絲 B.根狀菌絲 C.直立菌絲 生殖: A.無性生殖 B.有性生殖 黴 菌
資料來源:Wallace, R. A., G. P. Sanders and R. J. Ferl. 1996. Bi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p.479. 黑黴菌的生活史
不生菌絲。 無性生殖(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結合)。 酵母菌
資料來源: )國立編譯館,高中生物(一),1995,p.70。 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酵母菌的生活史
子實體:菌絲形成。 包括蕈傘、蕈柄、蕈杯。 蕈褶上著生孢子。 無性生殖: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菌絲結合。 蕈 類
資料來源:Solomon, E. P. and L. R. Berg. 1995. The World of Biology.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p. 478. 蕈的構造
資料來源:國立編譯館,高中生物(一),1995,p.71資料來源:國立編譯館,高中生物(一),1995,p.71 蕈的生活史
人類: 香港腳;環狀癬。 植物: 馬鈴薯晚疫病;水稻胡麻葉枯病。 真菌與人類的關係
化學工業 食品工業 醫療 農業 汙水處理 微生物的應用
生命科學(上)總目錄 第一章 細胞與生物體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命現象 第三章 植物的營養器官與功能 第四章 植物的生殖、生長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