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第三节 陵墓

第四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三节 陵墓.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三)考核要求 掌握: 1 、陵墓的发展和变化(从其基本组成 --- 地上、地下的布局特征) 2 、陵墓整体的发展状况,以唐乾陵和明十三陵为重点,应注意: ( 1 )陵墓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 2 )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生死观对于陵墓的影响 ( 3 )各时期陵墓型制的发展变化、对比创新以及变化的原因。 3 、典例: ( 1 )秦始皇陵 ( 2 )唐乾陵 ( 3 )明十三陵. 了解:( 1 )陵墓的渊源来历,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me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陵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三节 陵墓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 (三)考核要求 掌握: 1、陵墓的发展和变化(从其基本组成---地上、地下的布局特征) 2、陵墓整体的发展状况,以唐乾陵和明十三陵为重点,应注意: (1)陵墓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2)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生死观对于陵墓的影响 (3)各时期陵墓型制的发展变化、对比创新以及变化的原因。 3、典例:(1)秦始皇陵 (2)唐乾陵 (3)明十三陵

  3. 了解:(1)陵墓的渊源来历,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2)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3)陕西兴平汉茂陵及附近陵墓 (4)陵墓中墓表、石像生、牌坊等建筑小品形象,并注意各个 时代的风格演变。

  4. 一、古陵墓概述 (一)古代陵墓概念:墓、葬;坟、墓。 (二)古陵墓分类: 1、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2、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 (三)古陵墓的结构: 包括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

  5. 1、地下部分: (1)墓室结构: 原始社会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社会--汉代 (2)随葬品: 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晚期 阶级社会--商代-战国-西汉-东汉-隋唐五代-宋明

  6. 墓室 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共墓地(氏族人生前死后都在一起) 夫妻合葬(父子合葬)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 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 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 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 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 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 东汉以后: 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 唐、 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 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 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7. 2、地面部分: • (1)封土堆: • 殷末周初--春秋战国以后: • 方上 • 以山为陵 • 宝城宝顶 • (2)陵园建筑: • 祭祀建筑区 • 神道 • 护陵监

  8. 封土堆:方上、以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 春秋战国时: 冢墓普遍,墓的称谓由墓 丘 陵 ; •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墓,大祟坟台。 • 汉: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 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 曹 魏:主张薄葬,因山为陵,不起坟、以免后世发掘。 • 唐太宗:因山为陵,以九峻山为坟,茔地高踞山际。 • 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建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用墙垣包绕,称 • 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 土山 圆形人工构筑物的转变。

  9. 陵园建筑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设享堂; 战国:数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外绕围墙。 秦汉陵园:依袭秦制,仿宫中前朝后寝之制,在陵中设庙和寝,墓前置石享 堂、石碑、石兽等墓表、石辟邪和墓碑,都属此类汉墓遗物。 庙中设神主,四时致祭;寝中有衣冠、几杖等生前用具, 南朝:帝陵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不存,规模小。 唐代:因山为陵,建上宫(献殿)于陵园南门内,设下宫于山下(寝), 以便供食,形成上、下宫制。 唐陵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石像增多。 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又仿汉制,陵区内多设陪葬墓。

  10. 宋代: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宋代: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布局是: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 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相对而立。 明代:承唐宋而有创新。 布局: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 创新——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2或3进院落, 突出了朝拜祭祀的重要性。 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 北京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也是明代特有的做法。 清陵:大体沿袭明制,但各陵神道分立,有的后妃另建陵墓,与明陵稍有不同。

  11. 二、陵墓实例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在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 陵体周围有夯上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公里。外垣6.0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秦兵马俑:20世纪70年代在陵东1.5公里处发现的秦兵马俑和铜马车,分数组埋置地下,总计达8000件。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12. 秦始皇陵

  13. 秦兵马俑

  14. 陶佣 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15. 铜马车

  16. (二)唐乾陵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 的合葬墓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 总体特征: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山为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 布局:乾陵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外廓城井然有序。陵园内现存有华表、翼马、驼鸟、无字碑、述圣记碑、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奶头山遥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唐乾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过,且保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陵。

  17. 司马神道 以山为双阙

  18. 石柱

  19. 石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20.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21. 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外一座五间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自此往北,神道经大红 门、 碑亭、石象生(共十八对,有马、骆驼、 象、武将、文臣等)至龙凤门(相当棂星门),均为嘉靖年间陆续补充完备。

  22. 神道自牌坊至龙风门约2.6公里,开曲折自然式之先河。神道自牌坊至龙风门约2.6公里,开曲折自然式之先河。 神道是以长陵为目的而设,但随即成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这是唐宋陵制全然不同处。而为清代仿效。

  23.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蜗蟊普妫龉ぞ靠季浚嗽煜袷蔷奚暇谰椎囊帐跫炎鳌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蜗蟊普妫龉ぞ靠季浚嗽煜袷蔷奚暇谰椎囊帐跫炎鳌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

  24.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25. 明定陵 定陵,明代第十三任皇帝万历的地下寝宮,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已经考古发掘的陵墓,地下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

  26. 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

  27. 风 门 与 华 表

  28. 小结: 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 1、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2、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 3、由于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4、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

  29. 5、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6、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30.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