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55 Views
第五章 灌溉水源与取水方式. 本章主要掌握灌溉水量特点;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点、水质及污染防治; 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方式; 引水灌溉工程的水利计算;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 第一节 灌溉水源. 定义 : 指天然资源中可用于灌溉的水体,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其中地面水是主要形式。 地面水:河川、湖泊径流,以及拦蓄的地面径流。 地下水:指潜水和层间水。. 灌溉水源示意图. 一、灌溉水源的水量及特点.
E N D
第五章 灌溉水源与取水方式 • 本章主要掌握灌溉水量特点; •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点、水质及污染防治; • 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方式; • 引水灌溉工程的水利计算; •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
第一节 灌溉水源 定义:指天然资源中可用于灌溉的水体,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其中地面水是主要形式。 地面水:河川、湖泊径流,以及拦蓄的地面径流。 地下水:指潜水和层间水。
一、灌溉水源的水量及特点 河川径流多年平均总量2.7万亿m3,地下水补给量7718亿m3,总量2.8万亿m3,占世界第六位。每亩耕地占有水1760m3,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人均占有量2600m3,不足人均平均的1/4 。
(一)水资源总量 年平均径流总量:27115亿立方米,折合年平均径流深284mm;近20年统计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径流相差25%以上。 年平均入海量17243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63%,呈逐年减少之势。 我国有许多国际河流,年出境水量为6057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7%;流进境内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
河川径流 地下水 2.7万亿m3 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 0.1亿m3
(二)水资源特点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长江及以南地区占全国总面积36%,占全国水资源的81%,年际与年内水资源动态变化大,极易发生旱、涝,连旱连涝现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全国共发生较大的旱灾1056次,较大的水灾1092次。
单位: m3 2000 1700 1/4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 缺水警戒线(中度缺水线) 人均占有量
用水构成 生活占11.2% 工业占20.8% 农业占68% 2002年总用水5497亿立方米
二、地下水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 地下水的概念: 埋藏在地面以下的地层(砂、砾石、砂砾土及岩石孔隙、裂隙、孔洞等空隙中的重力水,一般称为地下水。) • 含水层:蓄积地下水的上述土层和岩层。 • 不透水层:由粘性土层和整块岩石构成的岩层或土层,地下水不容易通过,这种岩土层中叫不透水层。
(一)地下水资源的类型 1.孔隙水:存在于松散岩土层孔隙中的地下水称为孔隙水。 • 根据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和层间水。 • ①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又称浅层地下水。 • 特点:具有自由水面,分布区补给区基本一致。 • 补给来源:大气降水,附近地面水等。 • ②层间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为层间水。又分为无压层间水和有压层间水。
(一)地下水资源的类型 无压层间水: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内,如重力水未完全充满,地下水仍具有与潜水相同的自由水面。 有压层间水:含水层内完全充满水,并在压力水头作用下,上下隔水层都承受压力的层间水。 特点:分布区补给区不一致。 补给源:承压水露出地面的地方。 ③孔隙水分布: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和平原区。
(一)地下水资源的类型 2.裂隙水和溶洞水 ①裂隙水:储存和运动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包括潜水、承压水。裂隙水与孔隙水的区别:含水层的性质不一致。 ②溶洞水:埋藏在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层被溶蚀的宽大的裂隙和体积不等的洞穴中的地下水。包括潜水、承压水。 ③补给源:大气降水。 ④分布:山区基岩裸露地区。
(一)地下水资源的类型 3.泉水 泉:在山区、丘陵区及黄土垸边的沟谷处,常见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分为上升泉、下降泉。 ①上升泉:排泄承压水的水流具有一定压力,能自动喷出者为上升泉。 ②下降泉:排泄潜水的叫下降泉。 ③泉的形成:含水层或含水的地下溶洞、裂隙被切割,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
(二)地下水资源特点 1.潜水具有自由水面,分布区补给区基本一致。 层间水分布区补给区不一致。 2.补给来源: 潜水为大气降水,附近地面水等。 层间水为承压水露出地面的地方大气降水和越层垂直补给、河流侧向补给。
(三)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和排泄 • 供农业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补给的资源, 一部分是原来储存在含水层中的。 前者是在开采过程中地下含水层受到的垂直、水平方向的补给量,后者是指开发前储存在含水层中的水量。
(三)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和排泄 1.浅层地下水(潜水、潜一半承压水)资源 潜水补给 降雨入渗 渠道河流及灌溉水对潜水的补给 越层补给 侧向补给:开采区外的地下水补给。 潜水排泄 蒸发 河流侧向 潜水可开采量计算:单位面积上可开采的潜水 储量。
(三)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和排泄 2.深层的地下水资源 补给: 相邻弱透水层产生的弹性释水。 相邻含水层越层补给。 露出地表的侧向补给(降雨河川) 排泄:侧向河川、垂直排泄到潜水 开采量计算:压力水位下降,含水层中水体膨胀而释放 出水量。 压力水位降低,土壤骨架压缩孔隙减小而 释放出水量。 总弹性储量W=ues1 ue值一般在 5×10-5—6.5×10-4
(4)潜水和承压水开发利用的优缺点 潜水优点: ①补给源丰实,开采后易恢复。 ②埋深小,水井工程投资小, 运行费用低。 ③给水度大, 水位降深小,消耗能源少。 缺点:不能产生自流井。 承压水优点: 能在开采初期具有较高水位,甚至形成自压井。 缺点:与潜水的优点相反。
三、灌溉水源的水质及污染防治 1.灌溉水源的水质及其要求 灌溉水源的水质指水的化学、物理性状,水中含有物的成分及含量,应符合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 1)水温:适宜的灌溉温度是15—20℃(麦 类),水稻的适宜温度不低于20℃ 2)水中含沙量:允许含沙粒0.005—0.01mm, 3)矿化度:一般小于2g/L。 4)有毒物质:汞、铅、砷、氯等严格限制含量。 5)有机物:限制含量,防止水中氧气减少。
三、灌溉水源的水质及污染防治 2.灌溉水源的污染及防治 灌溉水源的污染: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向水体排入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水体的净能力,从而改变了水体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性质和组成,使水质发生恶化,以致于不适于灌溉农田。 ①工业废水; ②城镇污水(非工业部门); ③农药、化肥; ④废渣、废气间接进入灌溉水体。
三、灌溉水源的水质及污染防治 • 3.灌溉水源的污染防治 ①控制污染源 ②限制有明显副作用的化肥用量。 ③加强监测管理。 ④合理进行污水灌溉。
四.扩大灌溉水源的措施 灌溉用水占国民经济用水的70%左右,而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水源,减少废弃,提高利用程度是十分重要的。简单来说,是“开源和节流”。 (1)开源 1)尽量利用可以利用的水源。 2)兴建蓄水设施,充分利用水资源。 3)实行区域之间水量调剂,解决水土资源分布的不协。 4)地下水、地面水联合利用。 (2)节流 1)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2)研究节水灌溉方法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增加灌溉面积。
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 对水资源进行节约、保护和配置是提高和改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措施,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 基本解决华北、东部沿海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生态脆弱河流、主要湿地、地下水超采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通过节水,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四.扩大灌溉水源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