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12 Views
科学版九年级化学 《第七章 溶液》 教学指导意见.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离不开溶液。溶液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多种 溶液 ,也体验过一些 溶解现象 ,还学过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溶液中的扩散现象 等。这些都是学生认识溶液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配合生动的实验和其他媒体展开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 第一节 溶解现象.
E N D
科学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教学指导意见科学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教学指导意见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离不开溶液。溶液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多种溶液,也体验过一些溶解现象,还学过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溶液中的扩散现象等。这些都是学生认识溶液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配合生动的实验和其他媒体展开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多种溶液,也体验过一些溶解现象,还学过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溶液中的扩散现象等。这些都是学生认识溶液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配合生动的实验和其他媒体展开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
第一节 溶解现象 • 建议把第一节与第五节《乳化作用》合在一起上,通过对比溶液、悬浊液与乳浊液,加深对溶液特征的认识。合起来用2个课时。
第一节的教学要求 • 1、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A • 2、认识溶解现象(吸热与放热现象、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些溶液能导电等),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A •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B (溶液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有重要作用) • 4、从微观角度初步认识溶质在溶液中以离子或分子形式存在。(初高中衔接的需要)
关于[实验7-1] 实验目的:认识物质的可溶与不可溶,引出溶液的概念,帮助认识溶液的特征。
关于影响溶解快慢的探究 •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家庭实验,让学生找出让白糖溶解的最快的方法。在课堂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谈谈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观点。
溶解过程吸热与放热的观察 • 只要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溶解过程中有温度的升高和降低现象,说明溶解过程会放热或吸热就行了。
关于溶液的导电性观察 •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有的溶液能导电,有的溶液不能导电。 • 为了初、高中的衔接,最好能用课件展示蔗糖和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和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初步认识溶质在溶液中以离子或分子形式存在。
P180页的检查站建议删掉 • 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生活中的溶液;学完本节后,可以让学生讨论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白醋、牛奶等是不是溶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节 物质溶解的量(改为“物质的溶解性”更准确) • 建议用2课时完成教学内容, •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第二课时: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
第二节的教学要求 • 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能通过实验鉴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B • 2、认识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初步学会查阅溶解度曲线(查找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知道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程度不同)A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比较抽象,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做好实验、充分利用图表等多种教学资源,切实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比较抽象,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做好实验、充分利用图表等多种教学资源,切实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二节 第1课时关于实验7-6 • 实验目的: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建议可以不必演示。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 P189页检查站第3题有科学性问题,建议删掉。
第二节 第2课时 • 建议在学习溶解度之前,先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增加2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 通过复习回顾硝酸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说明温度也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性 • 4个关键词: 一定温度 100g溶剂 饱和状态 质 量(g)
温度、压强对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应尽量以生活现象作为切入点。温度、压强对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应尽量以生活现象作为切入点。 • P194页的讨论与交流内容设计得不错,可以澄清学生对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稀溶液的模糊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好好讨论与交流。
第三节 溶液浓稀的表示 • 教学要求: •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定量表示溶液浓稀的表示方式,能进行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C •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A
观察活动:实验7-8 • 建议改为将几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颜色深浅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判断溶液的浓稀。从而导出溶液浓稀的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定义公式学习时,要强调分母是溶液的质量,不是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定义公式学习时,要强调分母是溶液的质量,不是溶剂的质量。 • 还可以联想一下前面所学的: 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分数 它们的计算原理有相似之处。。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 教学中的例题与练习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应重点理解计算原理。 • 在例题与练习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意的能力。 • 课本中的例题与生产生活联系得很好,但难易度没有体现从易到难和循序渐进。 • 还可以增加一种题型: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去。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或随堂实验的方式 • 除了让学生注意实验的步骤外,还应注意实验的仪器与操作的训练(巩固用托盘天平称规定质量的固体的操作和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的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要知道用“溶质直接配制溶液”与“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在仪器选择上是不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要知道用“溶质直接配制溶液”与“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在仪器选择上是不同的。 • 课本P206页练习题6中,对于两种溶液混合配制另一种溶液的方法不作要求。
第四节 晶体的生长 教学要求: • 了解结晶现象(知道饱和溶液在什么情况下会结晶,结晶以后溶液是否饱和)B • 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A
第四节的教学建议 • 鉴于第二节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时,实验中已经出现了结晶现象,建议第四节提前到第三节前先上。 • 第四节中“制造较大的晶体”制作活动建议改为课外兴趣活动。 • “怎样分离混合物”的制作活动,建议改为粗盐的提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