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72 Views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灵枢·经脉》. 《灵枢. 经脉》. 是动则病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 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
E N D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灵枢·经脉》
《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 本经所主病候: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痛,缺盆部及手臂前侧桡侧缘痛,肩、背寒痛。 本经主治病证:肺、胸、咽喉。
【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名解】 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 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 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 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 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 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 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 用水针,莫灸。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解剖] 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手太阴经郄穴。 临床运用:①配大椎、合谷治疗外感发热。②配肺俞、风门治疗咳喘。③配曲泽、肺俞治疗咯血。④配少商治疗咽痛。⑤配后溪治疗头痛项强、咽喉肿痛。⑥配哑门治疗暴喑、音哑。
孔最离渊七寸居,利咽清肺效非虚; 咳痰咯血咽喉痛,臂痛肢麻声哑嘶。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气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 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腕纹桡侧取太渊,脉会疏风最利咽; 清肺祛痰宁咯血,肢麻胸胀喘能痊。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咳血 ,咽喉肿痛 ,失音,发热。 [配伍] 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 咽喉肿痛 ,咳嗽 ,鼻衄 ,发热 ,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图12-1)。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 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 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临床运用:①配膏肓治疗肺痨。②配关冲、外关治疗臂痛。③配委中治疗急性吐泻。④配少泽治疗短气。⑤配肺俞、孔最、合谷、鱼际治疗咳嗽、气喘、咳血、咽喉痛。⑥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
手太阴肺经其他穴位歌诀 1.中府 中旁六寸一肋平,中府肺经募穴称; 胸膺痛闷能消解,肺胀肩凝咳喘宁。 2.云门 云门锁骨下端寻,肺气不宣咳可针; 胸痛心烦和哮喘,肩麻臂痛苦难堪。 3.天府 肱二肌外为天府,通经散气结能除; 鼻衄气瘿肩臂痛,痰鸣喘促咳同舒。 4.侠白 天府寸下侠白居,通络宽胸畅气机; 心烦胀闷连胸胁,嗽喘吐痰臂痛施。 5.尺泽 尺泽肘弯纹正中,咳唾潮热与惊风; 尿遗腹泻咽喉肿,臂痹肢麻痛及胸。 6.列缺 腕上寸半列缺寻,肺经络穴且通任; 伤风咳嗽痰涎喘,咽肿口项强针。 7.经渠 腕纹寸上是经渠,解表疏风调气机; 咳逆不舒还闭汗,咽炎胸胀痛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