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16 Views
四 川 石 窟. 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會長編輯 圖片選自 《 中國美術全集 大足 石窟 》. 四川石窟的分布範圍相當廣闊,分佈在五十餘縣,主要約有兩百餘處造像群。四川石刻以其濃厚的 世俗信仰、純樸的生活氣息, 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堪稱是我國晚期石窟藝術最有代表性。其中以廣元千佛崖、安岳石窟、大足石窟、樂山大佛最為有名。. 彌勒大佛 高 71 公尺四川樂山 唐開元初 (713 年 ) 由海通禪師創建至貞元初 (803 年 ) 完成。 彌勒大佛正襟倚座莊嚴端祥令人崇敬. 釋迦牟尼佛與迦葉尊者 宋代 資中東岩. 安岳石刻
E N D
四 川 石 窟 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會長編輯圖片選自《中國美術全集大足石窟》
彌勒大佛高71公尺四川樂山 唐開元初(713年)由海通禪師創建至貞元初(803年)完成。彌勒大佛正襟倚座莊嚴端祥令人崇敬
安岳石刻 造像分布點有一百零五處,石刻造像達10萬餘尊,絕大部分石刻雕造於唐、五代、北宋時期。石刻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也有少數道教造像和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且多數為摩崖造像。其藝術風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遺風,又有體態健美、面頤豐滿的唐代風韻,還有雕工精細、瓔珞滿身、裝飾華麗的宋代特色。
毘盧遮那佛,文殊與普賢菩薩,兩旁坐著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業藏、普覺、圓覺、賢善首、普眼菩薩,祂們在聆聽佛陀說法釋疑。毘盧遮那佛,文殊與普賢菩薩,兩旁坐著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業藏、普覺、圓覺、賢善首、普眼菩薩,祂們在聆聽佛陀說法釋疑。
觀世音菩薩坐像北宋 410公分安岳石窟 菩薩戴寶冠,頂上有化佛,容貌端雅秀麗在慈眉善目中,流露出親切慈祥的神韻。身穿垂領白衣,胸飾瓔珞,盤腿端坐。
菩薩戴寶冠,容貌端雅秀麗,雕工精細、瓔珞滿身、裝飾華麗的宋代特色。菩薩戴寶冠,容貌端雅秀麗,雕工精細、瓔珞滿身、裝飾華麗的宋代特色。
紫竹觀音像 南宋 高280公分 紫竹觀音,又稱水月觀音,宋代以後民間信仰盛行。右手擱在膝上,左腳垂下足踏蓮花,形成自在悠閒的遊戲坐姿。
大足北山石刻 位於縣城西北2公里處,始刻于唐景福元年(西元892年),至南宋紹興年間(西元1162年)結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信眾祈佛出資雕刻。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細、技藝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中國西元9世紀末至13世紀時,民間佛教信仰及石刻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文殊菩薩 南宋 北山 136號 通高 219公分
普賢菩薩 南宋 北山 136號 通高215公分
日月觀音 南宋 北山 136號 通高237公
孔雀明王窟 北宋 北山155號 窟高347公分,寬322公分,深607公分
寶 頂 山 石 刻 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公里處,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西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氣勢磅薄。雄偉壯觀。共有13處造像群,摩崖造像近萬尊,題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歷經七十餘年建造是世界上罕見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場,展現了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
毗盧遮那佛左為普賢菩薩右為文殊菩薩 高820公分 慈眉善目,俯視眾生,格外和藹慈祥。其身向前傾斜,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如大斧劈出,衣紋流暢,氣勢磅礡。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 大佛灣17號 南宋 龕高710公分,寬1,470公分 主像為釋迦半身像,左右有釋迦「親探父王病」、「親抬父王棺」、「割肉供父母」等行孝故事。其畫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技藝精絕,令人嘆服。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南宋 龕高800公分,寬2,200公分 主像為阿彌陀佛,左右刻觀音和大勢至菩薩。
千手觀音龕 大佛灣 8號 南宋 龕高720公分,寬1,250公分
佛涅槃臥像 南宋大佛灣 龕高700公分,寬3,160公分 慧眼微閉,神態安祥。臥像是釋尊將入大般涅槃時,右脅而臥的姿態,象徵不生不滅,寂滅為樂的涅槃境界。
牧牛證覺道場 大佛灣30號 南宋 龕高5.5公尺,寬30公尺
圓 覺 道 場 圓覺道場 大佛灣 29號 南宋 窟高6米 寬9.55米 深度12.13米 「圓覺」是菩薩修行功德圓滿之意。正面三尊佛,兩側坐著文殊、普賢、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業藏、普覺、圓覺、賢善首、普眼十二尊圓覺菩薩。祂們在請示、聆聽佛說法,菩薩姿態優雅,態度虔誠,整體雕工精美,氣氛莊嚴。
圓覺菩薩 寶頂山南宋 高135公分 菩薩眉目娟秀,端莊優雅,流露出高貴而親切的氣質。
養雞女 南宋 大佛灣 20號 像高125公分 面貌豐滿秀麗,身體敦實康健的農家少婦,面含微笑。在掀開雞籠時,兩隻雞爭啄一條蚯蚓的場面。流露出農村生活的景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