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815 Views
反应堆本体系统说明. 包预震. 概述 系统功能 系统描述 主要设备 流程图. 系统运行 仪表和控制 附录. 一、概述. 反应堆本体系统( RXS )是一回路主要系统,由反应堆压力容器( RV )、堆内构件( RVI )、燃料组件和控制棒组件、堆内测量系统( IIS )、一体化堆顶组件( IHP )、控制棒驱动机构( CRDM )、棒位探测器、堆外探测器共同组成。主要用于布置燃料并控制反应性、调节核功率、组织堆芯冷却,并为实现反应堆可靠运行提供必要的测量、控制手段。. 二、系统功能. 安全功能
E N D
反应堆本体系统说明 包预震
概述 • 系统功能 • 系统描述 • 主要设备 • 流程图
系统运行 • 仪表和控制 • 附录
一、概述 反应堆本体系统(RXS)是一回路主要系统,由反应堆压力容器(RV)、堆内构件(RVI)、燃料组件和控制棒组件、堆内测量系统(IIS)、一体化堆顶组件(IHP)、控制棒驱动机构(CRDM)、棒位探测器、堆外探测器共同组成。主要用于布置燃料并控制反应性、调节核功率、组织堆芯冷却,并为实现反应堆可靠运行提供必要的测量、控制手段。
二、系统功能 • 安全功能 • 通过燃料芯块、燃料组件的设计、加工限制燃料及其裂变、衰变产物在有限的空间,通过压力容器及一回路主设备的组合建立压力边界,作为堆芯发生异常的设计事故工况放射性物质包容有效手段,不至于对厂房、环境造成危害; • 反应堆保护系统手动或自动触发停堆动作时通过控制棒停堆黑棒组(Ag-In-Cd)断电后自动释放,并依靠重力以要求的速率插入堆芯,实现紧急停堆;
二、系统功能 • 安全功能 • 通过可燃毒物控制堆芯的反应性合理释放,并降低堆芯硼浓度以保证反应堆负的慢化剂温度效应; • 为紧急工况安全系统注硼建立次临界度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CVS)进行常规硼浓度控制提供条件; • 为燃料组件提供支承并使它们保持在堆芯设计要求的安全位置上,为充分带走堆芯产生的热量提供冷却剂流道;
二、系统功能 • 安全功能 • 严重事故(包括堆芯熔融)工况下,压力容器能包容熔融物并为有效冷却提供必要条件。
二、系统功能 • 非安全相关功能 • 正常运行期间,堆芯的设计满足堆芯功率输出和燃料循环的要求, 并且在燃料循环内不发生热工水力以及核物理参数偏离设计限值; • 能借助控制系统,调节黑控制棒组件和灰控制棒组件在堆芯的位置以满足负荷调整和堆芯相关参数调整的需求; • 一体化的堆顶组件和压力容器顶盖整体操作,简化换料前的操作,能减少换料关键路径时间; • 顶盖排气作为一回路抽真空充水系统备用措施。
三、系统描述 • 安全设计准则 • 工况1、2的所有事件不会发生偏离泡核沸腾(DNB),名义满功率运行工况下,堆芯热管内不会发生容积沸腾; • 工况1、2的所有事件中芯块中心峰值温度应小于芯块熔点,燃料棒包壳平均不可恢复周向应变(尺寸)应小于1%; • 反应堆正常运行温度(包括临界和功率运行)下的慢化剂温度系数(MTC)均为负值。
三、系统描述 • 安全设计准则 • 在所有工况下功率反应性系数都应为负值。功率系数包括燃料多普勒系数、慢化剂温度系数和慢化剂空泡系数等; • 堆芯应在所有预期运行工况下具有稳定的运行特性。在系统发生扰动或调整时,堆芯运行特性也应允许操纵员辨认即将发生的不稳定运行,并采取动作避免其发生。即使在操纵员做出有意或无意的错误动作时,也应保证不超出燃料热限值;(需要参考美国电力研究院的URD文件)
三、系统描述 • 安全设计准则 • 反应性控制系统应能保证反应性价值最大的控制棒完全抽出堆芯的冷态条件下,使反应堆在其寿期的大部分反应时间内都能保持至少1%的次临界状态; • 反应性控制系统应能限制引入反应性的价值和速率,以确保其与反应堆保护系统耦合时,假想反应性事故(例如控制棒弹棒)不会导致燃料破损、反应堆冷却剂压力边界破损或无法充分冷却堆芯;
三、系统描述 • 安全设计准则 • 反应性控制系统应保证在正常运行、中等频率事件、稀有和极限事故下,组成系统的每一部分都能执行其安全功能。此外,在安全停堆地震(SSE)后,也应能执行其预期功能; • 应通过两个内在设计原理不同的独立系统对堆芯反应性进行控制。两个系统中的任意一个应能维持反应堆在冷停堆工况下的次临界状态( EPRI ALWR URD,第III卷,第8版)。黑控制棒组件和灰控制棒组件构成其中一个系统。
三、系统描述 • 安全设计准则 • 在正常运行时,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的硼系统通过注入硼酸构成独立的堆芯反应性控制系统。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提供安全有关的长期安全停堆的硼浓度控制; • 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支座、燃料组件和堆内构件应能在机械上承受最大极限设计事故。在确定压力边界设备的设计载荷时,可以使用先漏后破原则;
三、系统描述 • 安全设计准则 • 安全级部件应根据适用的法规和标准进行设计:
三、系统描述 • 安全设计准则 • 控制棒驱动系统应保证在全流量电厂工况下,控制棒从完全抽出位置到完全插入位置的最大自由落体时间,即从断电开始到黑控制棒组件进入燃料组件缓冲段的时间,应小于(考虑机械错对中和地震导致的干涉)规定的时间。虽然灰控制棒组件自动与黑控制棒组件同时释放,但落棒时间要求并不适用于灰控制棒组件;
三、系统描述 • 其他设计准则 • 在功率运行时反应堆的设计应能满足以下条件: • 一束控制棒掉落不会引起反应堆停堆; • •任意单束控制棒全插时,在降功率状态下运行4小时; • •恢复控制棒棒位而不触发反应堆停堆,并不会导致超过燃料设计限值。 • 堆芯设计应具有负荷跟踪和拟定的负荷循环能力。24小时负荷循环描述如下:以100%功率为起始点,功率在2小时内沿一定的斜率降至50%功率,在随后的2到10个小时内保持50%功率不变,然后在2小时内沿一定的斜率回升至100%功率,在该24小时循环的剩余时间内保持100%功率不变。
三、系统描述 • 其他设计准则 • 反应堆和电厂的设计应使得6℃范围内的冷却剂温度的短时间偏离能够可用于提供额外剩余反应性。该剩余反应性用来补偿由负荷变化运行或者临时停堆而导致的高于平衡水平的瞬态氙所造成的反应性亏损。 • 除补偿燃料和可燃毒物燃耗导致的反应性变化之外,灰棒还应具有从寿期初到90%寿期末在不调节可溶硼浓度情况下进行负荷跟踪和电网频率变化的能力。
三、系统描述 • 其他设计准则 • 反应堆压力容器出口温度应不超过(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热工设计流量(最小测量流量减去不确定流量)下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出口温度(表E-2工况3:324.9℃)。
四、主要设备 • 燃料组件和其他组件 • 如前所述,燃料组件由264根燃料棒、24根导向管、1根仪表管按照17×17的阵列布置,配以定位格架和上下管座等组成。仪表管位于燃料组件的中心位置,为堆内中子注量率探测器和堆芯出口热电偶提供插入通道。导向管中心对称布置,保证控制棒组件在堆芯的活动。 • 燃料组件直立于堆芯支承下板上。堆芯支承下板设置有定位销,为每个燃料组件提供定位。燃料组件在堆内安装就位后,再将堆芯上板安装就位并压紧组件。堆芯上板也设置了定位销,从而对燃料组件上端进行定位。堆芯上板压紧在燃料组件上管座的板弹簧上,使燃料组件保持固定位置。而位于燃料组件最底部的下管座,可引导冷却剂进入燃料组件并进行流量分配。冷却剂通过下管座下格板上的流水孔,进入到燃料棒间流道。
四、主要设备 • 燃料组件和其他组件 • 其他相关组件包括控制棒组件(黑/灰控制棒组件)、可燃毒物组件(通水环状可燃毒物组件(WABA)和整体燃料可燃毒物(IFBA))、中子源组件和阻力塞组件。
四、主要设备 • 堆内构件 • 堆内构件由3个主要部件构成:上部堆内构件、下部堆内构件和导流围板。 • 上部堆内构件由堆内测量格架组件(IGA)、上部支承板组件、堆芯上板、支承柱以及导向筒组件组成。 • 堆内测量格架组件为堆芯测量套管组件抽拔提供保护和导向通道,用于防止堆芯测量套管组件的过度振动。其包含固定式堆芯中子探测器和堆芯出口热电偶。 • 上部支承板组件通过上部支承法兰与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相接触,并通过压紧弹性环将上部堆芯支承组件的载荷传递给反应堆压力容器。 • 上部支承法兰上设置了让顶盖冷却管穿过的通孔,顶盖冷却管允许部分冷却剂流入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区域。上部支承板的流水孔在失压事故时允许顶盖区域排水。
四、主要设备 • 堆内构件 • 支承柱建立了上部支承板和堆芯上板之间的空腔。支承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于上部支承板和堆芯上板。支承柱在两板之间传递机械载荷,并为堆芯测量套管组件提供导向和支承。 • 堆芯上板与支承柱的下端相连,形成堆芯腔体的上边界。堆芯上板安装就位后,通过压紧燃料组件的板弹簧,产生堆芯预压力,并将堆芯载荷传递给支承柱。堆芯上板的开孔使冷却剂流量保持在可接受的速度范围内。 • 导向筒组件为控制棒及其驱动杆提供保护和导向。
四、主要设备 • 2. 堆内构件 • 下部堆内构件是堆内构件主要包容和支承部件,下部堆内构件包括吊篮筒体、堆芯支承下板、防断组件、涡流抑制板、堆芯围筒、径向支承、辐照监督管支架、安注接管(DVI)导流板及相关附件。这一构件的主要材料是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 • 下部堆芯支承组件通过其吊篮筒体法兰支承在反应堆压力容器支承凸缘上。径向支承系统由连接在堆芯支承下板外缘的径向支承键及反应堆压力容器堆芯支承块上的镶块组成。 • 堆芯围筒位于堆芯支承下板上方的吊篮筒体内,并形成了堆芯径向外缘。堆芯围筒由全焊接垂直焊缝焊接而成的成形垂直板组成。 • 自重、燃料组件预载力、控制棒动态装载、水力载荷以及地震加速度等垂直向下作用的载荷,作用在堆芯支承下板,并通过一体的吊蓝筒体传递到吊篮筒体法兰,最终由反应堆压力容器支承凸缘支承。
四、主要设备 • 堆内构件 • 防断组件作为能量吸收装置限制堆内构件异常向下移动时反应堆压力容器承受的动态载荷。此外,防断组件也将堆芯垂直载荷均匀地传递给反应堆压力容器,保证上部堆芯支承组件与堆芯对中使控制棒可以插入堆芯。 • 涡流抑制板位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腔室,用于抑制涡流,涡流是由这一区域的冷却剂逆流形成的。涡流抑制板通过堆芯支承下板上的支承柱支承。 • 辐照监督管支架由4个双联支架组成,并通过螺栓安装在吊篮筒体外壁,反应堆压力容器堆芯区范围内。 • 安注接管导流板焊接在吊篮筒体外壁。安注接管导流板的功能是保持与安注接管的定位,并为冷却剂向下流向导流围板提供导向。 • 导流围板是一个开孔的锥形环,通过焊接固定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底封头内表面的导流围板支承块上,顶部与堆芯支承下板的底面留有轴向间隙,以防止在反应堆运行期间和假想的堆芯跌落事故工况下发生接触。该结构件使堆芯入口流量分配更加均匀。
四、主要设备 反应堆压力容器 反应堆压力容器是一个承压容器,主要用来包容和支承运行的反应堆堆芯并为控制棒驱动机构提供支承,见附图。 反应堆压力容器由筒身、焊接的半球形底封头以及可拆除的半球形顶盖构成。它容纳堆芯、堆芯支承结构、控制棒和其它直接与堆芯相关的部件。控制棒通过安装在顶盖上密封的控制棒驱动机构进行操作。顶盖支承控制棒驱动机构、快拆装密封组件、顶盖放气管以及一体化堆顶组件。导流围板焊接在半球状底封头支承块上。 反应堆压力容器的进出口接管位于顶盖法兰和堆芯顶部之间的两个水平面上,中心线高度差445mm。出口接管位于此平面上为反应堆压力容器出口区域提供一个可接受的横向流速,并便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设备的优化布置。进口接管的位置高于出口接管,这样的布置可以在移走主泵时,不需要从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取出堆芯。冷却剂从进口接管流入反应堆压力容器,向下流经吊篮筒体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之间的环腔,通过导流围板,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底部折转,向上流过堆芯到出口接管。反应堆压力容器是低合金钢制成,所有与冷却剂接触的表面都堆焊奥氏体不锈钢。
四、主要设备 反应堆压力容器 用两个金属O型环密封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法兰。通过两根检漏管探测密封泄漏,其中一根检漏管设在两个O型环之间,另一根设在外圈O型环的外侧。任何泄漏都通过管道与相关阀门排到反应堆冷却剂疏排水箱。检漏管上的探测器会对过量泄漏发出高温报警。对于无法通过高温指示的少量泄漏,系统设置就地连接用于探测和测量。
四、主要设备 控制棒驱动机构 控制棒驱动机构和驱动线结构见附图。控制棒驱动机构位于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上方,并与黑/灰控制棒组件相连,灰控制棒组件与黑控制棒组件在几何尺寸上完全相同。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成组一起操作的。几个控制棒组件构成一个棒组,用于反应性控制轴向功率分布控制或停堆控制。控制棒驱动机构是一个磁力提升式机构。主要部件为:承压壳体部件、钩爪部件、磁轭线圈部件、驱动杆部件。
四、主要设备 • 控制棒驱动机构 • 承压壳体包括钩爪壳体和棒行程壳体,它们通过螺纹和Canopy密封焊的检修接头相连,便于拆除钩爪部件。钩爪壳体位于承压壳体下部,包容钩爪部件。钩爪壳体通过冷缩配合和J形部分焊透焊缝与压力容器顶盖相连。棒行程壳体位于承压壳体上部,为驱动杆从堆芯抽出控制棒提供向上运动的空间。 • 钩爪部件包括套管轴、磁极、衔铁、和两副钩爪(动爪和定爪)。钩爪部件与驱动杆啮合。通过提升磁极的吸放带动动爪的上升或下降以提升或下插驱动杆,每一步为15.88mm。当动爪为下一步15.88mm重新定位时,定爪保持住驱动杆。 • 磁轭线圈部件包括磁轭体、引线管、电缆连接器和三个工作线圈(定爪线圈、动爪线圈和提升线圈)。磁轭线圈部件是一独立单元,导磁环套在钩爪壳体外面,磁轭线圈安装在钩爪壳体下部的台肩上,无机械连接。通过产生磁场以激励钩爪部件运动。按照循环的电源控制时序对各线圈进行通电,达到阶跃控制黑控制棒组件和灰控制棒组件抽出或插入堆芯的目的。
四、主要设备 • 控制棒驱动机构 • 驱动杆部件包括一个挠性接头、驱动杆、拆卸钮、拆卸杆和锁紧钮。驱动杆环槽齿间距为15.88mm,在驱动杆保持和移动时槽与钩爪啮合。挠性接头与驱动杆相连,并可以直接与控制棒驱动机构下方的黑控制棒组件/灰控制棒组件连接。拆卸钮、拆卸杆和锁紧钮可以使挠性接头与黑控制棒组件/灰控制棒组件锁紧,并允许远程脱开驱动杆。 • 48个测量控制棒位置的独立线圈,安装在棒行程壳体周围的棒位探测器上。当其铁磁体驱动杆部件顶部穿过线圈中心线时,每个线圈通过磁力感应其进入和存在并通过计算得出棒位信号。
四、主要设备 • 一体化堆顶组件 • 一体化堆顶组件包括以下主要部件(见附录N图),围筒组件、顶盖吊具、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支承系统、电缆支承系统、电缆桥架、电缆、控制棒驱动机构通风冷却系统: • 围筒组件是一碳钢结构,包括屏蔽围筒和通风围板。在正常运行期间,它将冷却空气导向控制棒驱动机构磁轭线圈。棒位探测器也由此冷却空气冷却。风管和通风围板与围筒组件构成一个整体,并由围筒组件支承。风机通过独立的平台支承。在结构上,围筒与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支承系统相结合。围筒也为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法兰区域提供辐照屏蔽。 • 顶盖吊具,这一设备将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和一体化堆顶组件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提升。在提升顶盖时,提升杆将顶盖载荷从顶盖吊耳传递到吊具上。顶盖吊具由提升杆、钩头体、U型块以及与环吊吊钩接口的吊杆组成。
四、主要设备 • 一体化堆顶组件 • 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支承系统此结构为控制棒驱动机构提供了抗震约束。抗震支承板位于棒行程壳体的顶部。棒位探测器连接板通过隔板与棒行程壳体相连,并与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支承系统共同为控制棒驱动机构提供缓冲。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支承系统与围筒组件相连将地震载荷从控制棒驱动机构传递到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 • 电缆支承系统位于棒行程壳体上方。它为堆芯仪表套管组件电缆、控制棒驱动机构供电电缆和棒位探测器电缆提供永久支承和布线。堆芯仪表套管组件电缆与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上的快拆装密封组件和操作平台上的连接板相连。控制棒驱动机构供电电缆和棒位探测器电缆都就地连接并与操作平台上的连接板相连。在换料或维护期间,当需要吊装一体化堆顶组件时,这些电缆必须与快拆装密封组件(仅限堆芯仪表套管组件电缆)和操作平台上的连接板断开。
四、主要设备 一体化堆顶组件 电缆桥架为位于操作平台上的连接板和一体化堆顶组件之间的电缆提供支承。电缆桥架通过枢轴与一体化堆顶组件相连,以允许电缆桥架向上翻转。对于换料或其它要求吊装一体化堆顶组件的操作,桥架上的电缆可以在连接板处断开。接着,桥架向上翻转,离开操作平台固定于一体化堆顶组件。 一体化堆顶组件电缆包括控制棒驱动机构供电电缆、堆芯仪表套管组件电缆以及棒位探测器电缆,这些电缆都是从操作平台上的连接板引出接至相应设备,并位于一体化堆顶组件内,平时不对其进行操作。控制每根电缆的长度以保证有序的布置。对于换料或其它要求吊装一体化堆顶组件的操作,从操作平台越过堆腔接到一体化堆顶组件的电缆可在连接板处断开,并通过电缆桥架固定于一体化堆顶组件。 通风冷却系统,通过安装在围筒组件上的4台轴流风机冷却磁轭线圈和棒位探测器。每台风机通过冷却风管与围筒组件相连。安全壳空气从位于下部围筒的风门吸入,由通风围板引导,冷却棒行程壳体,并通过位于上部围筒的风管排回安全壳。在正常运行时,风机2用2备。
四、主要设备 • 反应堆压力容器支座 • 反应堆压力容器和一体化堆顶组件支承的基本功能是提供自重支承、允许相对的自由热膨胀以及在假想地震和事故工况下提供足够的约束,以保持压力边界的应力和变形在ASME规范和先漏后破原则的限值范围内。
五、流程图 燃料组件图
五、流程图 控制棒组件图(黑棒)
五、流程图 控制棒组件图(灰棒)
五、流程图 可燃毒物组件图
五、流程图 中子源组件图(初级)
五、流程图 中子源组件图(次级)
堆内构件 五、流程图 堆内构件
六、系统运行 正常运行: 堆芯反应性通过控制棒的自动调节或手动操作与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的手动操作相配合来控制。自动运行模式被称为机械补偿(MSHIM),通过自动调节AO棒组的插入深度来控制轴向功率分布,并同时使用M棒组来维持拟定的反应堆冷却剂温度。 启动时,停堆棒组在控制棒组和AO棒组之前提升。在开始使反应堆达到临界时,首先利用化容系统基于估计的临界条件建立合适的硼浓度。然后提升AO棒组到零功率插入极限之上。最后依序提升M棒组。 满功率稳定运行时,M棒组在指定运行带内移动以补偿轻微的硼浓度变化、温度变化和未经硼浓度补偿的氙浓度的微小变化。当M棒组达到预先设定的插入或提升深度时,则通过改变硼浓度来补偿额外的反应性变化。可溶硼的使用受到燃料燃耗、可燃毒物燃耗以及启动和停堆因素的限制。
六、系统运行 正常运行: 停堆时先用控制棒将反应堆带入次临界停堆工况,然后根据需要进入的状态,注入可溶硼以达到所要求的停堆裕度,之后开始冷却。 当燃料组件仍在反应堆压力容器中而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已经移除时,用控制棒和可溶硼将keff保持在0.95或0.95以下。而且,保持燃料具有足够的次临界度,以使得控制棒组的移除不会导致临界。
六、系统运行 其他运行: 是指瞬态和事故工况,包括甩负荷、失去厂外电、意外落棒和一些导致紧急停堆动作和/或专设安全设施动作的工况,详见《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设计瞬态汇总》(SNG-RCS-M1-001)
七、仪表和控制 堆外核测 位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的仪表井内的中子探测器提供堆芯功率水平监测。仪表井的材料不会严重影响堆外探测器的性能。不管换料水池是否充水,探测器都能使用和/或进行更换,这是因为探测器仪表井位于压力容器外围,且开口位于底部。探测器使用滑轮装置从底部把探测器向上装入仪表井。详见《反应堆本体系统管道和仪表流程图》(SNG-RXS-M6-001)。 堆外核测(NIS)是保护和安全监测系统(PMS)的子系统。NIS有4个独立的相同序列,与PMS的A、B、C和D序列相对应。每个序列由中子探测器和信号处理组件组成。每个序列有1个源量程中子探测器、1个中间量程中子探测器和1个功率量程中子探测器,用于测量从反应堆堆芯泄漏的中子注量率。可以监测反应堆从10-9%FP到200%FP工况。
七、仪表和控制 堆外核测 在反应堆启动过程中,中子注量率上升到中间量程允许信号P–6(2/4逻辑)时,操纵员可以通过PMS手动闭锁每个序列的源量程高中子注量率反应堆停堆(同时切断源量程中子探测器高压,以保护源量程中子探测器),如果操纵员不进行手动闭锁操作而中子注量率继续上升超过整定值,PMS将通过触发源量程高中子注量率停堆信号使反应堆停堆。P-6不存在时,PMS自动解除源量程闭锁高中子注量率反应堆停堆(同时恢复源量程中子探测器高压,使每个序列的源量程仪表投入运行)。 当反应堆功率继续上升到功率量程允许信号P–10(2/4逻辑)时,可以手动闭锁中间量程和功率量程(低整定值)高中子注量率反应堆停堆,如果操纵员不进行手动闭锁操作而中子注量率继续上升超过整定值, PMS将通过触发中间量程高中子注量率和功率量程高中子注量率(低整定值)停堆信号使反应堆停堆。当P-10不存在时,自动解除闭锁。
七、仪表和控制 堆外核测 反应堆功率运行时,中间量程中子探测器输出信号经中间量程仪表处理后向PMS传送均方电压信号,监测反应堆功率范围约为10-1%FP~200%FP。功率量程中子探测器输出信号经功率量程仪表处理后向PMS传送核功率信号,监测反应堆功率范围为1%FP~120%FP。 当反应堆功率上升到功率量程高中子注量率(高整定值,2/4逻辑)停堆时,触发功率量程高中子注量率(高整定值)停堆。这个保护功能总是有效的。
七、仪表和控制 堆内核测 IIS包括具有7个钒自给能中子探测器(SPD)和一个堆芯出口热电偶(CET)的堆芯仪表套管组件(IITA),SPD用于在线测量三维堆芯功率分布信息。分布在反应堆堆芯轴向和径向的SPD,连续测量每个SPD周围直接正比于反应堆功率密度的中子注量率信号。测得的中子注量率信号被处理并传输到堆芯核运行最佳评估分析器,生成连续三维反应堆堆芯功率的分布图向主控制室的操纵员提供显示。CET用于测量堆芯出口温度,提供给保护和安全监测系统(PMS)和多样化驱动系统(DAS)使用。
八、附录 • 附录A AP1000中工况分类和定义 • 工况正常运行工况和运行瞬变: • 核电厂的正常启动、停闭和稳态运行; • 运行瞬态,如核电厂的升温升压或冷却泄压,负荷变化等。 • 中等频率事件或预计运行事件:可能迫使反应堆停闭,不会造成燃料元件损坏,不会导致事故工况。 • 稀有事故(设计基准事故):为防止和限值对环境的辐射危害,需要专设安全设施投运。 • 极限事故(严重事故)。
八、附录 • 附录B ASME-Ⅲ分卷概要: • NCA分卷,第1、2册的总要求,包括: • NCA1100-总则; • NCA1200-物项和安装的总要求; • NCA2100-设备和支承件的分级总要求; • NCA3000-责任和职责; • NCA4000-质量保证; • NCA5000-授权检查; • NCA8000-证书、铭牌、规范印记、数据报告; • NCA9000-术语表。
八、附录 • 附录B ASME-Ⅲ分卷概要: • 第1册分卷: • NB分卷-1级部件; • NC分卷-2级部件; • ND分卷-3级部件; • NE分卷-MC级部件; • NF分卷-支承件; • NG分卷-堆芯支承结构; • NH分卷-高温使用的1级部件。 • 第2册,混凝土安全壳规范 • 第3册,用于运输与储存乏燃料和高放射性材料及废料的安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