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审美功能 要点: 1. 四大基本特征 2. 口头文学的特点 3. 异文形成的原因 4. 民间文学的审美功能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审美功能 要点: 1. 四大基本特征 2. 口头文学的特点 3. 异文形成的原因 4. 民间文学的审美功能.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 (不同教材排列顺序不同). 一、口头性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matt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审美功能 要点: 1. 四大基本特征 2. 口头文学的特点 3. 异文形成的原因 4. 民间文学的审美功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审美功能 • 要点: • 1.四大基本特征 • 2.口头文学的特点 • 3.异文形成的原因 • 4.民间文学的审美功能

  2.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 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 • (不同教材排列顺序不同)

  3. 一、口头性 •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 所谓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基本特征。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

  4. 口头文学的优点: • 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 • 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而文字阅读需要占用眼睛,很多场合不适应。 • 如浙江嘉兴民歌:“带唱山歌带种田,/不费工夫不费钱;/自己省得打瞌睡,/旁人听听也新鲜。”

  5. 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 • 第四,口头表达有时候是非正式的,由于不留痕迹,影响小,可以获得比书面表达更大的自由。 • 口头文学的缺点: • 不十分精致,容易变化,容易失传。

  6. 二、集体性 • 民间文学作品是不署名的(不是匿名),没有个人享有著作权,民众集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它,进行再创作。因此,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文学。

  7. 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有三种形式(教材只列前两种)。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有三种形式(教材只列前两种)。 • 其一是若干人直接合作。 • 其二是主要的形式,就是一个人首先创作出来,其他人在流传中不断借用、不断修改。有人编出故事梗概,后来有人添枝加叶,再后来有人改为韵文。如孟姜女传说 。

  8. 其三是民间艺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形成一部完整的口头文学新作品。例如民间说书艺人的《说岳》、《武松》等。武松的故事在《水浒传》里有三万字,而扬州评话《武松》达一百万字。 • 【注意】 • 民间文学作品的记录和公开出版的文本,由于花费了讲述人和记录人的额外劳动,属于口述人和记录人的共同作品,应该享有版权。记录人在获得稿费或版权收入的时候,应该分给讲述人一部分。

  9. 集体性保证了民间文学在民众中间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传播。集体性越强的作品,其重要性越高,越能代表该民众集团的精神面貌。如汉族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和白蛇传家喻户晓

  10. 三、变异性 • 就是指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讲述的时候,都会出现变化。一种不同的讲法,就是该作品的一个异文(verion),或者叫版本 。 • 异文包括了同一作品的不同变体,也包括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 • 变异也包括作品形式的变化。从散文改为韵文,从一种韵文改为另外一种韵文,或从韵文改为散文。

  11. 变异的原因: • 第一,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没有固定文本; • 第二,口头文学的讲述都是在具体环境之中人对人的现场之中进行,传承人必须适应环境而讲述; • 第三,民间文学没有著作权,因此,每个人都可以修改它。 • 第四,讲述人的记忆力和艺术表现力也会影响到作品究竟以什么状态得以呈现。 • 因此,民间文学作品随时随地都处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这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

  12. 异文案例 • 1.《虫虫飞》: • 虫虫儿飞,飞到嘎嘎去。嘎嘎不赶狗,要咬虫虫手。嘎嘎不杀鸡,虫虫儿又飞回去。(恩施龙凤) • 虫虫飞飞,飞到家家屋里去。家家不撵狗,把虫虫咬一口;家家不倒茶,虫虫满屋爬;家家不杀鸡,虫虫飞回去。(恩施屯堡)

  13. 2.《打铁》 • 早打铁,晚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忙打铁。打好挖锄和镰刀,送给叔叔和伯伯。 • (咸丰县城关,徐开芳主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歌谣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P357 ) •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给姐姐耳朵夹个缺…(来凤彭承忠《打把剪刀送姐姐》)

  14. 如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版本。 • 变异的结果: •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影响。可能越变越好;也可能不断衰落。所以,有些异文感人,另外一些则很平淡。孟姜女传说的早期变异是越来越好了,艺术价值越来越高。

  15. 四、传承性 • 民间文学作品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异的;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代传承。这些代表着民间文学传统的诸因素,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16. 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口头创作的手法和格式上,这些手法和格式,能够延续数百年,乃至千年。歌谣的起兴手法,从《诗经》一直到现在。常见的起兴有“月儿弯弯照九州”、“高高山上一株槐”、“太阳出来暖洋洋”等等,这主要是为了压韵。 • 再如故事开头,常有“很久很久以前”、“讲故事离不了一家子”。中间有一些固定的韵语,以增强表现力。

  17.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与功能(刘守华P226-230) • 一、审美特征 • 第一,缘事而发的原生性 • 第二,天籁之音的率真性 • 第三,多元交融的复合性 • 【欣赏恩施民歌《撒叶儿嗬》】

  18. 二、审美功能 • 第一,净化与情感宣泄功能 • 第二,教育与人格提升功能 • 第三,娱乐与愉悦身心功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