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771 Views
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党校 丁秉.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几个问题: 1 、世界究竟是什么?. 2 、世界有没有开端和尽头?在哪里?. 3 、存在就是被感知?. 4 、“自我”在哪里?到底是什么?. 5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一直惊讶于这些疑问,或者你尝试解决甚至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你就可能成为一名哲学家。哲学诞生生于持久的疑问与探索。.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成就. 一、哲学基础. (一)哲学的词源与概念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三)哲学基本问题 (四)哲学基本派别.
E N D
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党校 丁秉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几个问题: 1、世界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一直惊讶于这些疑问,或者你尝试解决甚至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你就可能成为一名哲学家。哲学诞生生于持久的疑问与探索。 如果你一直惊讶于这些疑问,或者你尝试解决甚至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你就可能成为一名哲学家。哲学诞生生于持久的疑问与探索。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 哲学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成就
一、哲学基础 • (一)哲学的词源与概念 •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三)哲学基本问题 • (四)哲学基本派别
“如果人类是一群羊,那么哲学家就是上帝派下来的牧羊人,作家就是牧羊犬。”“如果人类是一群羊,那么哲学家就是上帝派下来的牧羊人,作家就是牧羊犬。” 智慧之学,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原就是一种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哲学 “一群最无聊的人们搞的一门最无聊的学问。” 切勿在哲学上自寻苦恼;如果你不幸成为哲学家,那么你最好去寻一个更令人尊敬的工作而成为一名护士,牧师,水管工或马戏团的小丑。 无用、枯燥 的学问
(一)哲学的词源与概念 • 中国有数千年的古老的哲学传统,与古印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并称三大哲学体系,但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这个词的。 • 先秦叫“子学”(诸子百家学说——儒家、法家、明家、墨家、阴阳家、农家等等); • 两汉叫“经学” (董仲舒、刘向、刘歆等) ; • 魏晋叫“玄学” (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 ; • 宋明叫“理学”(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哲学这个词是黄遵宪从日本(西周)引入的,日本是从欧洲意译的(从日本引入的词比较多,还比如政治、经济、革命、民主、自由、文化、美术、电话、沙发等等 )。 “电话——Telephone——德律风” 哲学的英文“Philosophy”是由希腊文Phileo(爱)和Sophia(智慧)组成,是爱智慧和寻求智慧的意思。在古代中国的典籍《尔雅》(最早的字典)中:“哲,智也”。因此,“哲”这个字是智慧、知识和显明的意思(如哲人、圣哲)。
那么什么才是哲学的科学概念呢?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什么? 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 论 化 世界观 哲 学 系 统 化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 哲 学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一般地说,人们对某种事物持何种看法,就具有何种观点;而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的方法的理论。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 具体科学 哲 学 部分世界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 具体科学 哲 学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 、哲学基本问题. (三)、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曰: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1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凡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人,组成了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人,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在哲学史上,也曾出现过所谓的“二元论”,主张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原、二者各自独立,并行不悖。 二元论 但是“二元论”不能坚持到底,他们往往会设置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的更为根本的本原——上帝为结局,实际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 笛卡尔
2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2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思维 存在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三、哲学基本派别1 、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四)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洛克 拉美特里 培根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狄德罗
C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2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世界的本原。他们认为万事万物就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和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存在即被感知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贝克莱 陆九渊
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幡动! 风动! 慧能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
19世纪30年代后,近代欧洲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派别,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等等。这些派别都妄图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他们的观点都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19世纪30年代后,近代欧洲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派别,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等等。这些派别都妄图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他们的观点都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确定为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把这种虚构出来的“客观精神”叫作不同的称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理念世界 老子 柏拉图
存 天理,灭 人 欲 绝对精神 朱熹 黑格尔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称呼,就是宗教对这种虚构物的称呼——神、上帝(耶稣)、佛、真主。
辩证法研究世界的存在状态 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 唯心主义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形而上学 世界的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 辩 证 法
关于世界存在和状态问题 形而上学 英文metaphysics——形而上学,也是从古希腊文来的,它的原意是“物理学之上”。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句话,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西方哲学著作里,形而上学泛指哲学,或者就是“抽象的”的意思。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争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形而上学”成了一种哲学派别。不管是古代的形而上学还是近代的形而上学,都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并且否认事物存在矛盾,更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形而上学”成了一种哲学派别。不管是古代的形而上学还是近代的形而上学,都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并且否认事物存在矛盾,更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天不变,道亦不变 公孙龙 董仲舒
辩证法 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古代朴素辩证法 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辩 证 唯 物 论 • 辩 证 认 识 论 • 唯 物 辩 证 法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信息加工处理才形成的,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信息加工处理才形成的,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揭示了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揭示了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道路和趋势。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用联系地、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成就之历史唯物主义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成就之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发展动力及规律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发展动力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生产力概念: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 • 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还有就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其他要素。 • 生产关系概念: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 构成生产关系的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