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漫谈历史与社会教师素养

漫谈历史与社会教师素养. 牟哲富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TEL : 13957688618 Email : mzf@tzedu.org. 什么是教师素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朱小蔓博士认为,师资队伍质量有两方面含义:教师学科水平与教学能力、教师人格素质与教养能力。. 教师素养有哪些构成要素呢?. 从教养方面看,包括教师的道德水准 ( “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 ) 、创新精神、教学技巧 ( 语言、 板书 、体态等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漫谈历史与社会教师素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漫谈历史与社会教师素养 牟哲富 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TEL:13957688618 Email:mzf@tzedu.org

  2. 什么是教师素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朱小蔓博士认为,师资队伍质量有两方面含义:教师学科水平与教学能力、教师人格素质与教养能力。

  3. 教师素养有哪些构成要素呢? • 从教养方面看,包括教师的道德水准(“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创新精神、教学技巧(语言、板书、体态等)。 • 从教学方面看,教师教学能力应是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理解能力、教学环节建构能力、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教学问题设计能力和教学过程驾驭能力(导、评)等。

  4. 德可正其身才可称其职言可明其志挫可增其能“慎独”可严其行笔可成其文

  5. 一、备课 (一)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1、“通”读教材   通读教材的“通”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读全册教材,甚至是整个初中阶段的五册教材都有必要认真的通读一遍,从而总体上对教材的结构有所了解;其二,是以全局的眼光去把握教材,了解某一知识课标是如何表述的,不同年级要求上有什么变化,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6. 例:关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 七年级: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 八年级: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 九年级: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7. 2、“精”读教材 精读教材就是认真地对教材进行字斟句酌的研究,找出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和难点。

  8. 教材中的关键语句是教材的“点”、教学的“眼”。教材中的关键语句是教材的“点”、教学的“眼”。 《宗教的奥秘》:1.法老们还往往以阿蒙之子自居,以加强自己的权威。2.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着浓重的宗教色彩。3.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

  9. 3、“品”读教材 “品”需要慢慢咀嚼,细细体会,好好琢磨,品读教材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两点基本要求:一是认识上准确;二是观点上创新。

  10. 4、“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要做的是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转化为教学知识,研究如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11. (二)教学环节的建构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很多课题组织得很好的,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定位教学、建构教学 。如《变革与争霸》、《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2.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力 教学情境需要注意“适度”――立足基础知识、隐含能力目标、串连教学过程、过程能够展开。

  13. 二、教学 (一)组织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过程,就是期待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的过程,而不是去悉心倾听,循循诱导,获取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并藉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了疑惑、产生了什么样的疑惑,从而达到以学定教、因“惑”施教的目的。

  14. (二)引导和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 • 1.思维出现“偏差”之时。 • 2.思维产生“短路”之机。 • 3.思维无法“升华”之时。 • 4.思路难以“拓展”之时。 • 5.认知发生“冲突”之时。

  15. 专题探究:小杜的家乡该怎么办? • 环保局专家的建议:由于开矿,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矿厂应该拿出一笔钱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要不就关闭矿厂。 • 矿厂投资商的辩解:……要真是关闭矿厂,那条公路就没办法修建下去了,下半年,小学校也没钱翻修了。 • 农民的反映:粮食质量没以前好了,问题肯定出在水质上。 • 果农的反映:果园的收成越来越不好,果子也没以前好吃了。 • 矿厂厂长强调:矿小利薄,没钱治理污染。关闭后工人怎么办? • 矿工的看法:维持现状挺好,想那么长远干什么? • 村长的难题:开矿使村人受益,但又污染了环境。 • 村里长者的态度:要想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想想他们以后的生活。

  16. 三、提高教学能力的对策 • 1、要习惯于不断思考自身课堂教学的得失。 • 2、要理顺教学工作与自身学习之间的关系。 • 3、要成为受学生尊重和喜欢的人而不是服从的人。 • 4、要勇于并善于与同行、同伴交流,在互助中获益。 • 5、各级教研部门要为教师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扶持。

  17. 谢谢! 欢迎指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