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郑州市中医院 周晓卿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郑州市中医院 周晓卿. 何谓 “ 养生 ”.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 《 管子 》 ,又见 《 庄子 · 养生主 》 ( “ 得养生焉。 ” )。 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积蓄、长之义。 生,指人体生命。 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 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 《 十问 》. 养生的目的.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养生文化的形成. 远古时代是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形成期。. 文化背景 —— 中国古哲学. 《 周易 》 阴阳观.

mat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郑州市中医院 周晓卿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郑州市中医院周晓卿

  2. 何谓“养生”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 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积蓄、长之义。 生,指人体生命。 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

  3. 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

  4. 养生的目的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5. 养生文化的形成 远古时代是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形成期。

  6. 文化背景——中国古哲学 《周易》阴阳观 《洪范》五行学说 《庄子》精气理论

  7. 文化背景——道家文化 提出精、气、神等基本概念。 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 炼丹术、气功养生法等修炼方法。

  8. 文化背景——儒家文化 “求 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

  9. 文化背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注重心理调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内经》

  10. 文化背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 “仁者寿” “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 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11. 养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12. 养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不治已病,治未病”

  13. 养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 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 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

  14. 养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防治衰老,贵在 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15. 养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 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的坐禅,道家气功都 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

  16. 养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辩证观中医养生强调因时 、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 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

  17.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基间的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 神:指人本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

  18.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形神的关系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嵇康《养生论》 “形全不敝,精神不散”。 ——《素问·上古天真论》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素问·疏五过论》

  19.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养身需先养心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艺文类聚·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养生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需先养心。

  20.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形神观与古代哲学的内在联系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无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 “人所以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拥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

  21.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虚静养神,凝神益智 “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刻意》

  22.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虚静养神,凝神益智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

  23.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虚静养神,凝神益智 • 静养——对生命的轻抚 • 其手段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等 • 动则生阳,可以增强人的精力; • 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消耗,人的寿命可以相对较长。 老奶奶为什么比老爷爷活得长? • 龟为什么长寿? 善于节能、静养,阳气耗散的少,阴精保护得好 ,生命得烛光能常亮不灭。 让人惊叹得是: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 • 儒家还认为“静能生慧” • 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 “非宁静无以致远”

  24.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顺乎自然,物我合一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

  25.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顺乎自然,物我合一 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 “法于阴阳,调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 “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卷上·知防》

  26.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顺乎自然,物我合一 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成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吕氏春秋·尽数》

  27.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养生与养性、治国相统一 “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少私寡欲”老子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

  28.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客观因素与主观努力并重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 中国养生文化的核心正是要人们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增进健康,最大限度地延缓生命的衰老进程。

  29.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客观因素与主观努力并重 通过养气调摄手段改变人的身体素质 人为地选择、改造自然环境,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身以健康的“小气候” 养性立德,主动增强个体适应的能力

  30.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分别年龄阶段,重视老年养生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分别年龄阶段,重视老年养生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朱丹溪

  31.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强调中和,注重节制 • 传统养生十分强调“中和”的养生原则,即引导人们在养生中要掌握一定的“度”。 • “注重节制”,通过调动人的理智力量来把情感和各种生理欲望控制在符合“中和”原则的“度”之内。做到:精神平和、谨和五味、运动和劳动等身体活动适当,劳逸适度,防止“过用病生”。 •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华佗

  32.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强调中和,注重节制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

  33. 传统养生方法调畅神志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34. 传统养生方法运动躯体

  35. 传统养生方法适应环境 适应四时节令养生法 适应昼夜晨昏养生法 适应地理环境养生法

  36. 传统养生方法调理饮食 食素为主,荤素结合,食勿过饱,熟知食性,四时食养。 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俯、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

  37. 传统养生方法气功修炼 气是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 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因而创立了“吐纳”、“炼气”、“服气”等气功修炼的方法。

  38. 小 结 •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内省力的高度发展,主张凝练内在的生命深度,充分调动自身体内潜在的生命力。 • 体现了防止“物极必反”的中和思想,主张节与和,无过不及,使人体各种机能不受伤害; • 体现了人们执著追求的是“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对生死的达观态度。 • 体现了中国人民讲究道德修养、奋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正是这种鲜明的中国特色,日益为大民众所熟识,植根于民族土壤之中而经久不衰。

  39.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