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5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温州大学 彭小明 教授 电话: 0577—88669932 邮箱: pxm2141261@21cn.com. 柳斌:. 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 学科教育学 ,这方面工作有广阔的天地。. 课程介绍. 《 语文教学法 》 是一门综合的应用理论学科,是汉语言文学 ( 语文 ) 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 本课程除 理论学习 外,还通过教学 观摩(录像)、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备课写教案、试讲、教育实习、听课、评课、说课、教育调查、写教学总结和教学论文、练习作业 等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绪论:语文与语文教学法. 讨论:

mat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学语文教学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学语文教学法 温州大学 彭小明 教授 电话:0577—88669932 邮箱:pxm2141261@21cn.com

  2. 柳斌: • 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这方面工作有广阔的天地。

  3. 课程介绍 •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综合的应用理论学科,是汉语言文学(语文)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

  4. 本课程除理论学习外,还通过教学观摩(录像)、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备课写教案、试讲、教育实习、听课、评课、说课、教育调查、写教学总结和教学论文、练习作业等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课程除理论学习外,还通过教学观摩(录像)、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备课写教案、试讲、教育实习、听课、评课、说课、教育调查、写教学总结和教学论文、练习作业等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 绪论:语文与语文教学法 讨论: 语文是什么?

  6. 语文名称的由来: • 前语文(古代) • 辞章(词章,清壬寅学制,1902) • 中国文学(中国文字,清癸卯学制,1903 ) • 国语(国文,1906——1923) • 语文(1949,叶圣陶命名) • 汉语、文学(1956) • 语文(1958)-----

  7. 语文是什么?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章 • 语言+文学 • 语言+文化 • 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

  8. 书面语言+口头语言 • 国语+国文 • 语体文+文言文(指书面语言或文章) • 语言+言语 • 语言或言语

  9. 一、语文是语言和言语 • 1、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 • (1)分类:汉藏、印欧语系等 • (2)要素:语音、语汇、语法

  10. 2、言语: • 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是语言的应用。 • (1)前言语(思维) • (2)后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写字;作文)

  11. (中国)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中国)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12. 二、大语文 •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13. 定义: • “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教育观念。 • 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语文教育。

  14. 结构: • 纵向: 学前语文、 课堂语文、 毕业后语文 • 横向: 家庭语文、 学校语文、 社会语文

  15. 附:“唯语文” 和“去语文” • “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 • “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语言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

  16. 3、语文教学法 • (一)定义: • 语文教学法:研究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 既是学科教育学,又是应用教育学;既是边缘学科,又是综合学科。

  17. (二)发展: • 1、教授法(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奏定学堂章程》各科教授法) • 2、教学法(1918年陶行知提倡改名;1922年“壬戌学制”定名)

  18. 3、教材教法(1939年《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定名“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3、教材教法(1939年《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定名“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 4、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通用期 • 5、语文教育学(1986北京师范学院首改) •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9. (三)学术发源: • 1、体制之源—师范教育(1684,法国,教师讲习所;1897,我国,南洋公学) • 2、理论之源—《大教学论》(1632,捷克,夸美纽斯) • 3、体系之源—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各科教学法之父)

  20. (四)体系: • 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 • 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评价论; • ⑤语文学法论;⑥语文教研论; • ⑦语文教师论。

  21. 附:参读书目: • 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周庆元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2、《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3、《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2. 5、《语感论》 王尚文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6、《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7、《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8、《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 9、《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9、《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10、《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1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1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4. 附:参读刊物 • 1、语文建设(语文出版社) • 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大) • 3、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大) •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 • 5、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 6、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

  25. 7、中学语文(湖北大学) • 8、学语文(安徽师大) • 9、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浙江) • 10、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11、教育研究(中央教科所) • 12、课程·教材·教法(人民出版社)

  26. 第一章 语文课程论 •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性质 • 第二节 语文学科的特点 •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目的 • 第四节 语文学科的任务

  27.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 讨论: •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28. 语文学科的性质观: • 工具性?(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 人文性?(王尚文、韩军、程红兵) • 统一性?(陈钟梁、于漪、新课标) • 言语性?(李维鼎、李海林、潘新和) • 消解论?(于源溟) • 悬置论?(王荣生)

  29. (一)本质属性: • 1、工具性(符号性、实用性、基础性) 语文是百科之母 语文是社会“公器” • 2、人文性(民族性、教育性、思想性) 语文教育是人的“文化”过程。 语文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30. 语文的人文性: • 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31. (二)一般特点: • 1、综合性 (1)目标的多重性 (2)内容的综合性 • 2、实践性 (1)学习过程的亲历性 (2)言语运用的技能性

  32. (三)其他特点: • 1、科学性(知识性) • 2、文学性 • 3、艺术性(审美性) • 4、生活性(社会性)

  33. 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 • (一)目的: •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它上位概念是: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目标

  34. 布卢姆教学目的表达: • 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 情感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体系、独特价值观) • 动作技能领域(模仿、操作、精确、连接)

  35. “新课标”表达: •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6. 1、义教《语文课程标准》: •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7.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达: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达: •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8. (二)任务: • 1、传授语文知识 • 2、培养语文能力 • 3、开发学生智力 • 4、进行思想教育 • 5、进行审美教育

  39. 1、知识传授 • 知识的分类: • (1)本学科知识、其他百科知识 • (2)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 (3)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 • (4)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 (5)昔时信息、即时信息

  40. 语文知识的内容: • (1)汉语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 • (2)文体知识(四种文章、四种文学、古代文体) • (3)文学知识(文学史、文学理论、作家作品)

  41. (4)文化知识(称谓、纪年、风俗、节日、科举……)(4)文化知识(称谓、纪年、风俗、节日、科举……) • (5)文言知识(文字、词法、句法) • (6)其他知识,如读写常识,听说常识……

  42. 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 • 精要(教学内容) • 好懂(教学方法) • 有用(教学目的)

  43. 2、能力培养 • (1)言语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 (2)语言能力(语感),包括文词感;语句感;语篇感(语体感、语境感)

  44. 语感: 语感:指一个人对某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敏捷的应对能力。 (1)对语言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 (2)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

  45. 语境: 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 (1)上下文语境 (2)场合语境 (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46. 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1)语文应用能力 • (2)语文审美能力 • (3)语文探究能力

  47. 3、智力开发 • (1)一般智力(智商) • 观察力(源泉) • 记忆力(仓库) • 思维力(核心) • 联想力(纽带) • 想象力(翅膀)

  48. (2)情绪智力(情商): • 动机(内驱力) • 需要(原动力) • 态度(方向) • 兴趣(最好的老师)

  49. 习惯(下意识的心理和行为) • 情感(润滑剂) • 性格(关键) • 意志(保证) • 胆量(有人称“胆商”)

  50. 4、思想教育 • 语文德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思想教育。 • 广义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个性教育等。 • 防止思想教育 “政治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