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516 Views
《 论语 》 导读 第十三讲 孔子的处世之道(一). 一、处世的总原则:义之与比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论语 · 里仁》) “ 适 ” : 可以 的 、可行的; “ 莫 ” : 不可以、不可行; “ 义 ” :道义 —— 合理正当适宜的 —— 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 论语 · 里仁 》 ) “ 义之与比 ” 的反面:
E N D
《论语》导读 第十三讲 孔子的处世之道(一)
一、处世的总原则: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适”:可以的、可行的; “莫”:不可以、不可行; “义”:道义 ——合理正当适宜的 ——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义之与比”的反面: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理解一:假设关系 “践迹”:踏着先辈圣贤的脚印走, “入于室”:即“登堂入室” ,比喻道德学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理解二:并列关系 “不践迹”:做善事不留痕迹 “不入于室”:不标榜自封为善人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聊斋志异.考城隍》)
理解三:递进关系 “不践迹”:不留下做坏事的痕迹 “不入于室”:不入室为盗、不干坏事 根据—— “灭迹易,无行地难。”(《庄子》)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教)
三、克服人性的四大弱点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第九》) 1、“毋意”:不要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毛泽东晚年主观臆断的危害
2、“毋必”:对任何事不要死死抱着必然如此、必然不如此的念头。2、“毋必”:对任何事不要死死抱着必然如此、必然不如此的念头。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通情不一定达理, 合理不一定合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3、“毋固”:不要固执己见、冥顽不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事物都有两面性、多面性,而一人之见偏于一隅 ——事物在永远变化运动中 ——对人对事对物要随时而变、随俗而变 善于变通
4、“毋我”:不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子绝四”的共同主旨: ——破除自我、超越自我 ——“无我相”(佛学) ——《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成功学之父、美国奥里森·马登博士)
四、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社”:社稷坛,“社”祭土地神,“稷”祭五谷神。社稷坛旁所栽设树是国家的象征。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不说不谏不咎” 的消极意义 ——对历史而言 “不说不谏不咎” 的积极意义 ——对现实而言、对领导朋友而言 一是徒劳无为,于事无补;二是会伤对方的自尊心;三是激发对方的恼怒、不满,从而招致自身受辱;四是会有损领导的权威,削弱了群体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