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索因卡和他的戏剧

索因卡和他的戏剧. Whole Soyinka and His Dramas. 沃勒 · 索因卡( 1934 — ),尼日利亚乃至黑非洲最负盛名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198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被尊为 “ 英语非洲现代剧之父 ” “ 非洲的莎士比亚 ”. 一、生平与创作.

mate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索因卡和他的戏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索因卡和他的戏剧 Whole Soyinka and His Dramas

  2. 沃勒·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乃至黑非洲最负盛名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沃勒·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乃至黑非洲最负盛名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被尊为“英语非洲现代剧之父” “非洲的莎士比亚”

  3. 一、生平与创作 • Whole Soyinka was born in July 13, 1934 in Abeokuta(阿贝奥库塔,意思是“大石下的城市”) a village 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Ogun in the western area of Nigeria.

  4. His mother was a Christian convert(皈依者) so devout(虔诚) that he nicknamed her "Wild Christian" and his father was the scholarly(博学的) headmaster of a Christian primary school whom he nicknamed "Essay"

  5. Soyinka was educated through the secondary level in Ibadan and later attended University College, Ibadan, and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from which he graduated with honors.

  6. He worked for a brief period at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in London (伦敦皇家宫廷剧院) before returning to Nigeria in 1960. His play, "The Invention" was staged in 1957 at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7. 1960年回国,创办“1960年假面具”剧团和“奥里森剧团”。1960年回国,创办“1960年假面具”剧团和“奥里森剧团”。

  8. Soyinka became a vocal critic of Negritude, accusing politicians of using it as a mask for autocracy(专制). His increasing use of polemic against( 反对或赞成某事物的慷慨陈词)social injustice and his demands for freedom coincided with the military takeover in Nigeria and the later drift toward civil war.

  9. Soyinka was arrested by the Nigerian government in October 1967, was accused of spying for Biafra, and was kept in detention(拘留) in the north for two years, after which he returned to his position as head of the drama department at Ibadan. Much of his creative attention following his release went into filming Kongi's Harvest, in which he also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10. In 1969, Soyinka left Nigeria and did not return until the government changed in 1975.

  11. Soyinka's post-prison works striked readers as more angry and despairing than his earlier ones. • 出狱后反映内战的创作:如倾泻内心愤慨的剧本《疯子和专家》(Madmen and Specialists ,1971)、随笔《人死了——狱中笔记》(The Man Died: Prison Notes, 1972)、长篇小说《混乱季节》(Season of Anomy ,1973)。

  12. 1975年,索因卡结束了六年的流亡生活,重新回到了尼日利亚。他曾在伊巴丹大学、拉各斯大学、伊费大学执教、从事戏剧研究。1975年,索因卡结束了六年的流亡生活,重新回到了尼日利亚。他曾在伊巴丹大学、拉各斯大学、伊费大学执教、从事戏剧研究。

  13. In 1994, Soyinka escaped to Paris, just ahead of being arrested by the militarist government for his advocacy of democracy. In 1997, the same government charged him with treason, claiming he was involved in a series of bombing of army sites.

  14. 创作 •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索因卡已经出版了20余部剧本,3部诗集,1部叙事长诗,2部长篇小说(《解释者》(The Interpreters)和《混乱季节》(Season of Anomy),2部散文作品和1 部文艺论著。

  15. 荣誉 • 1985年,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戏剧学院院长,1986年,被全美文学艺术院聘为院士。他还与南非诗人丹·布鲁斯特一起创建了“非洲各族人民作家协会”,被选为该会总书记 。 • 1966年获达喀尔黑人艺术节奖和约翰·惠廷戏剧奖,1968年获乔克·坎贝尔小说奖,1973年获利兹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他于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瑞典文学院在授奖时的评语是:索因卡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16. 二、戏剧创作 • Soyinka, who started writing in the late 1950s, is already widely recognized as Africa’foremost playwright; some would even say that h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artist of contemporary Africa. This reputation derives primarily from the nature of his subject, that is , his intense, relentless exposure of the inadequacies of present-day African society, so that his works, especially his plays, are usually of immediate relevance.

  17. But he is also a skillful dramatic poet and theatre “technician” and the sheer artistry of his plays has fascinated many people who know rather little of his subject matter.

  18. 索因卡的戏剧创作丰富多彩,30年来,他的保留剧目有轻松的喜剧,幽默的闹剧,严肃的正剧,直截了当的宣传鼓动剧,荒诞的哲理剧,充满象征、比喻和文字游戏的现代派讽刺剧,以哑剧形式表演的时事讽刺剧等。

  19. 创作风格的变化 • 创作初期代表作是明朗的喜剧 •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荒诞剧、哲理剧、讽刺剧 • 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突出的形式是宣传鼓动性的时事讽刺剧、揭露剧。

  20. 1960年以前的创作 • 《沼泽地居民》(The Swamp Dwellers ,1958) • 主人公:伊格维祖 • 展现了主人公在传统的乡村社会生活与近代都市生活方式之间痛苦的彷徨。反映了作者对非洲前途的思考和迷惘。

  21. 《狮子和宝石》 • The Lion and The Jewel ,1959 • 美女希迪,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青年小学教师拉昆来和村里精明世故、妻妾成群、狡猾的老酋长。 • 反映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同外来的思想、观念的斗争。

  22. 这些剧本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熟练的技巧,但尚未形成自己的成熟独特的艺术风格。 • 初步奠定了索因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确立创作主题的稳定选择。

  23. 1960s—1970s初的创作 • 《强种》(Strong Breed,1964):唯一一出严肃的正剧 • 埃芒 • 非洲所面临的转变时期需要像埃芒这样不惜牺牲自己的人、这样不惜牺牲自己的艺术家;只有这样巨大的牺牲才能唤醒这个古怪世界的良心。 • 。

  24. 《森林舞蹈》 • A Dance of the Forests,1960 • 非洲的《仲夏夜之梦》 • 剧情是围绕着所谓“民族大聚会”展开的 。 • 议会演说家阿德奈比说明了邀请先人鬼神参加大聚会的目的。他说:“……我们应该请我们伟大祖先的后代回来。我们要找到他们,找到分散到各处的我们伟大祖先的儿孙们,帝国的创始人,我们伟大民族的后代,……让他们作为我们民族杰出的象征。让他们作为我们历史的纽带来联系这欢乐的时节。”

  25. 瘸子阿洛尼:生界与死界的联系者 • “老人”:现代权利的象征 • 祭祀神埃舒奥罗代表历史力量 :“我已经活了三世,但第一个世界仍旧是我向往的。” • 女幽灵:“三百年啦,什么变化也没有,一切照旧。” • “一切照旧”,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与轮回,这是作者所努力揭示的思想观点 。

  26. 剧中主要人物都意味深长地担负着历史与现实中的双重角色剧中主要人物都意味深长地担负着历史与现实中的双重角色 • 阿德奈比是从前的宫廷史学家,现在的议会演说家; • 戴姆凯是历史上的宫廷诗人,现在的雕刻匠。 • 罗拉,是历史上的王后,现在的名妓,她因“比所有人都长寿”,号称“乌龟夫人”。象征着过去和现在共有的残忍和罪恶

  27. 作者让历史的罪恶和不幸以惊人的相似在现实中重演。 • 作者力图向读者和观众传达这样一个观点:尼日利亚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并非充满自豪和荣耀,现实中的问题也是历史上的问题。应当正视历史,直面现实,清楚地看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并认真地对待受过去和现在影响的未来。

  28. 《森林舞蹈》正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不断的循环中提出前进和未来的问题。《森林舞蹈》正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不断的循环中提出前进和未来的问题。 • 索因卡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循环论者,他主张的是在辩证的循环中前进。“世界必须前进。只有六十五人被烧死了,这算得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 不过,剧本在撞憬未来的时候也流露出一种迷惘和不安。作者借阿德奈比之口说:“我总是生活在迷路的极大恐惧之中。”

  29. 《路》 • The Road,1965 • 舞台背景 :……路边一间棚屋,屋后破烂的篱笆和教堂的一角。教堂的一扇彩色玻璃窗紧闭着,带十字架的尖顶直矗云霄,望不到头。在棚屋的一角,向台前方伸出一辆破卡车的后身,车身歪斜,下面没有车轮。……

  30. 《路》 • 客车售票员沙姆逊 、司机科托奴、萨鲁比、仆人穆拉诺、“教授”、“东京油子” • 教授临死前的演说:“像路一样呼吸吧,变成路吧!你们成天做梦,平躺在背信弃义和欺骗榨取上,别人信任你们时,你们就把头抬得高高的,打击信任你们的乘客,把他们全部吞掉,或是把他们打死在路上。你们之间为死亡铺开一条宽阔的床单,它的长度和它经历的岁月,犹如太阳光一样,直至变成许多张脸,所有死者投射成一条黑影为止,像路一样呼吸吧,但愿能像大路一样…… ”

  31. 《路》的象征含义: • 作者是用影射的笔法讽刺性地揭示危机四伏的尼日利亚,就像被不称职的司机驾驶在危险道路上的破卡车。 • 《路》还有更深层的寓意,那就是无论如何要前进,要走向未来,为此要敢于付出代价和牺牲,要敢于正视死亡。

  32. “教授”这个人物连同《路》整个剧本是索因卡对尼日利亚乃至整个人类前进道路的一种艺术的揭示。“教授”这个人物连同《路》整个剧本是索因卡对尼日利亚乃至整个人类前进道路的一种艺术的揭示。 • 尽管路途坎坷凶险,尽管现有的车辆破旧不堪,尽管有许多不合格的驾驶者,但仍然要踏上这条路,敢于为进步、为未来付出代价和牺牲。

  33. 《疯子和专家》 • Madmen and Specialists ,1971 • “除妖” • 剧本着重刻画内战引起的人性沦亡,对暴力进行无情的鞭挞。

  34. 奥贡巴的评价 • “索因卡是一位认为自己有重要信息需要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十分严肃的剧作家……他认为自己的社会奄奄一息,所以拉起警报。”“在索因卡成熟期的剧本中的中心形象是‘路’,它联系过去和现在,通向未来,这未来是黑暗的,从现实出发来判断,这未来还可能是严峻而多灾多难的。索因卡成熟期的剧本中的典型社会就像一辆在西部尼日利亚狭窄的公路上行驶的卡车,这条崎岖颠簸的公路到处是急转变弯、深坑、破桥,两旁都是深沟,问题是驾驶这辆卡车的司机在这生死关头是不是小心谨慎……”

  35. 1970s末期——1990s • 索因卡在70年末代至90年代还创作了不少迅速反映时事的宣传鼓动短剧。

  36. 索因卡的创作精神 • “我的始终不渝的信仰是人的自由。它像一股愤怒的、反叛的力量在我身体里汹涌,使我坚持不懈地同人惯于奴役他人的莫名其妙的怪癖做坚决斗争。特别是在这非洲新社会里,坚持要这种自由的主张,往往被看成是某种奇怪的、有破坏性的霉菌……我深信,没有这种充分的自由,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屈辱的。虽然我知道光靠说话是不能保证得到自由的,可是我的创作还是越来越多地针对那些压迫人的皮靴——不管穿它的脚是什么肤色的——为个性自由而斗争。”

  37. 二、《死亡与国王的侍从》中的多元文化冲突 • 1976年发表,故事情节来自1946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欧尤市”(Oyo)的真实惨剧。 • 马夫——侍从首领:艾勒辛;英国殖民政府行政官:皮尔金斯;艾勒辛之子:欧郎弟 • 尽管剧作家本人在前言中一再强调该剧的人性悲剧色彩,但客观上,剧作却明显地凸显了“文化冲突”的主题 。

  38. (一)冲突的根源:约鲁巴与西方不同的宗教生死观(一)冲突的根源:约鲁巴与西方不同的宗教生死观 在约鲁巴宗教玄学中共存在着四重世界:逝者世界、现世世界、未来世界和“轮回通道”。在前三重世界之间存在一种循环而非线形的转换,也就是说人可以借助于再生的特殊能力,通过“轮回通道”,在三重世界之间依次循环轮回,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39. 死亡仪式中的自杀行为对于约鲁巴宗教文化来说是正义的使命,也是光荣的义务。剧中国王的马夫艾勒辛,为了约鲁巴四重世界的命运,必须承担神的光荣使命,通过自杀完成协助国王征服“轮回通道”的重任死亡仪式中的自杀行为对于约鲁巴宗教文化来说是正义的使命,也是光荣的义务。剧中国王的马夫艾勒辛,为了约鲁巴四重世界的命运,必须承担神的光荣使命,通过自杀完成协助国王征服“轮回通道”的重任

  40. 在西方基督教社会,自杀是对神圣生命的亵渎,是极大的罪孽。不过上天堂也好,下地狱也罢,在基督教中却从不存在约鲁巴式的四重世界,更没有“轮回”、“转世”这类玄学概念。除了基督耶稣为拯救世人而牺牲的死亡原型外,死亡在西方世界永远是“形而下”的、物质的和实在的。在西方基督教社会,自杀是对神圣生命的亵渎,是极大的罪孽。不过上天堂也好,下地狱也罢,在基督教中却从不存在约鲁巴式的四重世界,更没有“轮回”、“转世”这类玄学概念。除了基督耶稣为拯救世人而牺牲的死亡原型外,死亡在西方世界永远是“形而下”的、物质的和实在的。

  41. (二)冲突的实质:霸权与对抗 • 造成该剧文化冲突和个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英国殖民者出于基督教文化对死亡和自杀的不同理解,对约鲁巴死亡仪式的武装干涉。 • 如果说对死亡仪式的干涉是西方殖民者文化霸权的“征服”和“开化”殖民之举的话,那么死亡仪式的捍卫对于约鲁巴人来说则是一场保卫“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反殖民之战。

  42. (三)对西方“普世性”的批判和非洲普世性的建构(三)对西方“普世性”的批判和非洲普世性的建构 • 在索因卡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不管他如何借助西方的思想及其艺术手法,他始终关注家乡约鲁巴的传统文化,总是给予其习俗与神话深深的敬意和最美好的描述,表现出一种从非洲的文化传统中寻求精神资源和救世力量的倾向。索因卡极力强调非洲文化传统的精神价值和救世价值,并以之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形成对抗。

  43. 然而在颠覆了西方普世性的文化霸权的同时,索因卡又建构了另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传统——约鲁巴文化传统。同西方的文化霸权实质一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民族主义。在这方面,索因卡的思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矛盾性。然而在颠覆了西方普世性的文化霸权的同时,索因卡又建构了另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传统——约鲁巴文化传统。同西方的文化霸权实质一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民族主义。在这方面,索因卡的思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矛盾性。

  44. 欧朗弟是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的人物。他有两个自我:他是一个受西方教育的人,刚从欧洲归来,这个“自我”代表着“西方”;同时他又是一个约鲁巴人,这是他的传统的“自我”。欧朗弟是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的人物。他有两个自我:他是一个受西方教育的人,刚从欧洲归来,这个“自我”代表着“西方”;同时他又是一个约鲁巴人,这是他的传统的“自我”。 • 欧郎弟代父自杀,象征着那个西方的分裂的“自我”必须死去,以使传统的、真正的“自我”保持存在,同时保证一个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完整自我”得以再生。

  45. 不同文化之间,诚然存在一些共通的、最基本的意识和价值观,但如果一味地执着于普适人性的理想,无视文化差异的客观现实,并不能根本解决文化冲突问题。 • 双方都坚持自己文化的普世性价值,结果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悲剧。 • 事实上,要避免文化冲突,防止文化对抗悲剧的重演,我们必须摈弃普适人性和文化霸权思想,消除民族中心主义心态,承认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

  46. 三、戏剧创作特征 • 1.非理性是索因卡戏剧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非理性不仅是对西方传统理性的反叛,更是对黑非洲传统非理性文化的继承。

  47. 具体而言,索因卡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索因卡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表现为根深蒂固的神话秩序、神性意象。 • 其次表现在死亡观念与循环轮回的历史观上。

  48. Soyinka’s literary playground is essentially the Yoruba culture of Western Nigeria, his own indigenous culture. There he feels at home to choose his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s not only among fellow human beings in a contemporary context, but also among gods, spirits and demons as well as dead ancestors, illustrious(卓越的,杰出的) and otherwise. Thus,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The Swamp Dwellers, all the plays discussed in this book are set in one area or the of Yoruba culture.

  49. Having given the play a firm root in a particular locale, Soyinka then lends it a national or African or even universal colour, so that each play has both a loc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a paradigmatic quality. (The Movement of Transition: A Study of the Plays of Whole Soyinka, Oyin Ogunba,Ibadan University Press,1975,p1)

  50. 三、戏剧创作特征 • 2. Satire is, therefore, one of Soyinka’s chief artistic weapons and he uses it consistently to expose the crudities and sufferings of a society in a state of transition. His voice is often that of an angry non-conformist(不顺从的) who seeks to be the conscience of his community.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