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k likes | 2.31k Views
肝臟系統之生理與疾病. 陳昭富 醫師. Index. 肝臟、膽囊、胰臟的 構造與功能 肝臟、膽囊、胰臟 疾病 的 特有症狀與警訊 肝臟、膽囊、胰臟的 檢查 方法 肝臟、膽囊、胰臟的疾病與 治療. 肝臟、膽囊、胰臟的構造與作用. 肝臟機能與肝細胞 構成竇室的細胞群 肝臟的三大營養素代謝 肝臟的解毒作用 膽汁的生成 膽囊與膽道的構造與功能 胰臟的構造與功能 胰液的分泌與功能. 肝臟的機能與肝細胞. 肝臟 體內 新陳代謝 的主要器官 主要功能 是重組、合成營養素,並且針對毒素進行解毒與排泄 肝門脈 ( 連接腸道與肝臟的血管 ) 、肝動脈、肝靜脈
E N D
肝臟系統之生理與疾病 陳昭富 醫師
Index • 肝臟、膽囊、胰臟的構造與功能 • 肝臟、膽囊、胰臟疾病的特有症狀與警訊 • 肝臟、膽囊、胰臟的檢查方法 • 肝臟、膽囊、胰臟的疾病與治療
肝臟、膽囊、胰臟的構造與作用 • 肝臟機能與肝細胞 • 構成竇室的細胞群 • 肝臟的三大營養素代謝 • 肝臟的解毒作用 • 膽汁的生成 • 膽囊與膽道的構造與功能 • 胰臟的構造與功能 • 胰液的分泌與功能
肝臟的機能與肝細胞 • 肝臟 • 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器官 • 主要功能是重組、合成營養素,並且針對毒素進行解毒與排泄 • 肝門脈(連接腸道與肝臟的血管)、肝動脈、肝靜脈 • 肝細胞的增殖功能非常低,但若出現廣泛的肝功能障礙或切除肝臟者,存餘的肝細胞就會迅速增值
肝臟的機能與肝細胞 • 肝小葉 • 肝臟組織構成單位,多達50萬個 • 中心有一條中心靜脈,周圍分布著放射狀的肝細胞索 • 肝小葉可區分為中心帶、中間帶與周邊帶
構成竇室的細胞群 • 竇室 • 行走於肝細胞索間的微血管,流經竇室的血液和肝細胞間物質交流非常快 • 構成竇室的細胞群 • 負責代謝的竇室壁細胞 • 血管內皮細胞 • 星細胞(伊東細胞):儲存Vit-A • 負責免疫功能的竇室細胞 • 庫伯細胞:常存於肝臟的巨噬細胞 • 比特細胞:常存於肝臟的淋巴細胞
肝臟的三大營養素代謝 • 肝臟 • 含有醣類、脂質與蛋白質等三大營養素代謝所需的大量酵素 • 可儲存代謝產生的物質 • 必要時可經血液循環把這些物質送到器官 • 醣類代謝 葡萄糖和肝醣之間的轉換 • 脂質代謝 • 脂質與脂蛋白結合,送到全身各處的脂肪細胞儲存 • 肝臟合成膽固醇,用來形成膽汁酸,分泌膽液 • 蛋白質代謝 肝臟能合成必需胺基酸與非必需胺基酸
肝臟的解毒作用 • 肝臟的解毒作用 肝細胞的酵素可改變酒精與藥物等化學物質的構造與性質,使之變成對身體無害爾且容易排出體外 • 酒精乙醛醋酸 • 水溶性藥物尿液腎臟排出 • 脂溶性藥物水溶性藥物尿液或膽汁
膽汁的生成 • 膽汁的生成 在肝臟形成,於膽囊濃縮後注入十二指腸 • 膽汁的功能 • 在小腸協助消化與吸收脂肪 • 也可幫助不需要的膽紅素與膽固醇排出體外 • 膽汁的成分 • 有機物(膽汁酸、膽紅素、卵磷脂、膽固醇等) • 無機離子 • 水
膽囊與膽道的構造與功能 • 膽囊的構造 • 形狀像西洋梨的薄袋狀器官 • 位於肝臟下方的凹陷處 • 可分為底部、體部與頸部 • 膽囊的功能 • 主要是將膽汁濃縮成十倍濃度 • 儲存膽汁,必要時再釋放進入十二指腸
膽囊與膽道的構造與功能 • 膽汁的排出調節 攝食後約30mins,膽囊會開始收縮,使膽囊與總膽道內壓提高,膽汁進入十二指腸
胰臟的構造與功能 • 胰臟的構造 • 胃後方的細長型器官 • 結構上可分為頭部、體部、尾部 • 主胰管、副胰管、導管 • 胰臟的功能 • 同時分泌荷爾蒙和消化酵素 • 胰臟內的小葉分泌含消化酵素的胰液,注入十二指腸 • 蘭氏小島(胰島)分泌胰島素和胰昇糖素,維持血糖的穩定
胰液的分泌與功能 • 胰液的功能 • 胰液中98%是水,2%是電解質與消化酵素 • 胰液呈鹼性,可中和胃酸,形成適合酵素作用的環境 • 胰澱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胰液的分泌與功能 • 攝食後胰液分泌根據其過程,可區分為以下三相 • 腦相 • 胃相 • 腸相
作文課 • 學校作文課,老師出題目:「藍球比賽」。 • 每位同學都低著頭盡情寫著, 只見小明轉著筆,想來想去,不知從何下筆,最後只好無可奈何的寫下一行字, • “天雨停賽,比賽順延”
小明的頭!! • 有一天小明減了一個髮型... 隔一天上學時... 同學看了她的頭大聲大笑: 小明你的頭怎麼那麼像風箏呀哈!哈!哈! 小明就很生氣 • 回家的時候 小明就氣沖沖ㄉ回家! 跟媽媽說:媽媽同學校我ㄉ頭髮很像風箏! • 媽媽:a!真ㄉ很像耶 小明聽ㄌ媽媽講ㄉ話 也是氣沖沖ㄉ跑到外面她一直跑一直跑 • 結果..........她飛起來ㄌ.. = =''
肝臟、膽囊、胰臟疾病的特有症狀與警訊 • 腹水的原因與機制 • 黃疸的原因與機制 • 全身倦怠的原因與診斷
腹水的原因與機制 • 腹水的形成機轉 腹腔內組織液過度累積的病徵狀況 • 造成腹水的疾病 • 腹膜病變癌症性腹膜炎 • 非腹膜病變肝硬化、鬱血性心衰竭、腎病症候群 • 診斷腹水的方法 • 電腦斷層掃描 • 超音波掃描 • 應調查腹水的性質與狀況以確定原因疾病
黃疸的原因與機制 • 黃疸的原因 • 當血液中膽紅素增加時,存在許多彈性蛋白(容易與膽紅素結合)處,如眼結膜、皮膚等會看起來泛黃 • 膽紅素是老化的紅血球分解後,其內的血紅素被送到肝臟結合生成的 • 黃疸的分類 • 溶血性黃疸 • 肝細胞性黃疸 • 阻塞性黃疸
全身倦怠的原因與診斷 • 全身倦怠 • 全身倦怠是一種身體與精神的自覺症狀 • 許多疾病都會出現類似的自覺症狀,消化系統之中,最容易造成倦怠感的就是肝臟疾病 • 有肝機能障礙的人,不一定會馬上出現倦怠感,不過急性肝炎的患者則會有持續倦怠、易疲勞的現象 • 全身倦怠的診斷流程 • 若懷疑疲勞的背後原因是肝病,就應進一步進行血液的肝機能檢查
肝臟、膽囊、胰臟的檢查方法 • 肝臟的一般性血液檢查 發現肝疾病的第一步 • 肝臟的特殊檢查 • 肝臟的影像檢查 • 膽囊、膽道的檢查 • 胰臟的檢查
肝臟、膽囊、胰臟的檢查方法 • 肝臟的一般性血液檢查 • 肝臟的特殊檢查 肝機能異常的原因與其嚴重度的評估 • 肝臟的影像檢查 • 膽囊、膽道的檢查 • 胰臟的檢查
肝臟、膽囊、胰臟的檢查方法 • 肝臟的一般性血液檢查 • 肝臟的特殊檢查 • 肝臟的影像檢查 肝病症狀與肝癌相關檢查 • 膽囊、膽道的檢查 • 胰臟的檢查
A型肝炎 慢性肝炎 急性/慢性B型肝炎 急性/慢性C型肝炎 急性/慢性D型肝炎 E型肝炎 猛暴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肝硬化 肝衰竭 肝癌 膽結石的種類與治療 急性膽囊炎的病徵與治療 慢性膽囊炎的病徵與治療 急性胰臟炎的病徵與治療 慢性胰臟炎的病徵與治療 胰臟癌的病徵與治療 肝臟、膽囊、胰臟的疾病與治療
A型肝炎 • 病毒及分子生物學 • 血清標記和其臨床意義 • 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 臨床特徵(Clinical Features) • 治療與預防
A型肝炎病毒(HAV) • A型肝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稱為『感染性肝炎』,當時雖然有很多學者進行相關研究,但因為缺乏組織外培養的技術,使得彥就進展緩慢,病毒也不易分離 • 直到1967年後才採用美國學者Deinhardt的方法: 將有傳染性肝炎病毒的患者血液注射到中美洲小猴,使牠們發生急性肝炎的症狀,藉此來研究HAV • HAV的特性 • 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約20nm的正二十面體結構的病毒顆粒 • 經加熱、加酸或有機溶劑處理仍能存活,但紫外線、福馬林、氯和煮沸可使其失去活性 • 其基因體為長為7500鹼基的正單股RNA,型態和性質上與已知的小兒麻痺病毒頗類似,以人和其他靈長類為主要宿主
A型肝炎的流行病學 • HAV的感染性極強,主要是經由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經口傳染,但亦有輸血傳染的少數病例 • 多流行在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公共衛生與家庭衛生越差的地方,盛行率越高,且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甚至可達100% • 台灣地區原屬於高感染區:早年統計95%的成人和80%以上的中學生體內已有抗體存在,表示曾經受到HAV感染;但近年來經衛生機關的宣導和環境衛生的改善,目前該年齡層的抗體盛行率僅有14%,但同時一般民眾對A型肝炎的免疫力也隨之下降,若一旦有HAV的流行則令人膽顫心驚 • 例如1988年上海A型肝炎大流行,共有臨床病例31萬例,每10萬人口的罹患率近4000,發病者很多吃過受到HAV污染的毛虷,最後共有47例死亡,但98%皆完全康復
A型肝炎的臨床病程 • HAV經口進入人體後,經肝門脈進入肝臟細胞內複製,再藉膽汁由腸道糞便排出病毒顆粒。但發病兩週後,糞便中的病毒就不易發現,即不再有傳染性 • A型肝炎的潛伏期為2-6週,急期發作較為常見,但有1/4~1/3為緩慢發作,85%的病人不出現黃疸,甚至無症狀 • 臨床症狀與一般急性肝炎雷同,但A型肝炎病例較亦有類似感冒的抱怨,如頭痛、發燒和肌肉酸疼等 • 肝功能異常在二週到一個月內會回復,發展成猛暴性肝炎的機會約1/1000
A型肝炎的治療與預防 • 治療 對病毒性肝炎而言,當前並沒有特殊藥物可以減少肝臟發言的程度。因此對急性A型肝炎的治療原則應以休息、飲食和支持性療法為主;避免酗酒和不必要的藥物可防止對肝臟的二次傷害 • 預防 •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HAV病從口入的最 佳方法 • 被動免疫: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ISG) • 主動免疫:接種A型肝炎疫苗
慢性肝炎 • 流行病學 台灣地區是慢性病毒肝炎的盛行區,其中80%歸因於B型肝炎病毒(HBV),其餘則大多與C型肝炎病毒有關 • 定義 早期的研究均將慢性肝炎定義為肝細胞持續發炎或肝功能持續偏高超過6個月以上,且無好轉及緩解的徵兆,但此種定義缺乏堅實的理論根據。 • 現今廣泛應用的系統是1997年修訂,乃依肝臟組織病理型態分為 • 慢性持續性肝炎(CPH) • 慢性活動性肝炎(CAH) • 慢性小葉性肝炎(CLH) 其中並不包括肝硬化;但此三者並非涇渭分明,而是隨病程進展來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