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教學研究 目的:應用研究,改善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的學習

unit of analysis. 量的研究. 質的研究. 可測量的變項. 研究焦點 分析單位. (教師特質) 先前變項. (靜態的學生特性與教學設備) 情境變項. (可觀察的師生行為)過程變項. 結果變項. 教學研究 目的:應用研究,改善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的學習. 即時的效果 學業成就 態度養成 技能獲得. 長期的效果 成人期的人格特質 職業知能. 教師背景 社會地位 年齡 性別. 師資訓練經驗 就讀院校 訓練課程 實習經驗. 教師的特質 智力動機 教學技術 人格特質. 學生特質 能力 知識 態度. 學生背景

masao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學研究 目的:應用研究,改善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的學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unit of analysis 量的研究 質的研究 可測量的變項 研究焦點 分析單位 (教師特質) 先前變項 (靜態的學生特性與教學設備) 情境變項 (可觀察的師生行為)過程變項 結果變項 教學研究目的:應用研究,改善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的學習

  2. 即時的效果 學業成就 態度養成 技能獲得 長期的效果 成人期的人格特質 職業知能 教師背景 社會地位 年齡 性別 師資訓練經驗 就讀院校 訓練課程 實習經驗 教師的特質 智力動機 教學技術 人格特質 學生特質 能力 知識 態度 學生背景 社會地位 年齡 性別 學校與社區情境 氣氛 社區人口特質 學校大小 教室情境 班級大小 教科書 視聽設備 圖一:鄧畢二氏的教學研究模式(Dunkin & Biddle ,1974)

  3. 線上變項與線外變項的關係,如圖示:

  4. 教學研究的主題 一、教師特質的研究 二、教學法的研究 三、教師行為的研究 四、學生的認知與思考 五、教師的思考過程

  5. 教師特質的研究【presage variable-product variable】 1.以文字描述心目中的好老師所具有的特質 2.以次數和百分比整理& 分類data 3.1930年代發展出「教師評定量表工具」 用途:建立效標,screen 日後可能成功的老師 缺點:師資訓練強調 what to do而非 what he is

  6. 教學法的研究【presage variable-product variable】 1.以實驗法進行。 2.探討使用不同教學法的班級是否在GPA 上有顯著差異。 3.用途: (1) 把獲得研究肯定的有效教學方法提供師資 訓練參考,足以影響課程發展、教科書編 撰、師資訓練。 (2) 常見於學科教學,ex:數學、自然、語文。

  7. 缺點:無法獲得一致的結論 1.教學法本身的問題 2.研究技術上的缺陷: (1) 樣本代表性不足。 (2) 實驗控制不當。 (3) 易和其他因素混淆。

  8. 改進:1974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召開全國教學研究討論會,列出「process-product」教學研究應注意的方法上問題: 1.規劃實用,重覆可做的研究設計;2.以研究目的而非方便或習慣等因素來 決定測量的事物與測量的方法;3.多種測量結果變項;4.考慮非直線的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5.控制學生在接受研究之前的能力或成就 差異;

  9. 改進:1974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召開全國教學研究討論會,列出「process-product」教學研究應注意的方法上問題: 6.對過程變項教師行為採用低推論與高 推論的測量;7.慎選教師樣本與教室樣本;8.收集足夠的資料已確定信度與效度;9.預防霍桑效應;10.設計較完善的計分制度,而不只計算 次數;

  10. 教師行為的研究【presage variable-product variable】 (一)1.1952年代起 2.研究假設: 教師的教學行為或表現會影響學生的 學習。 ex:組織教學、選擇教材教法、師生 互動。 3.以系統化觀察方式蒐集data。

  11. 4.促使觀察量表大量發展。 ex: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最廣為使用。 1960年代成為教學研究的主流。5.1966 Coleman Report:教師無用,因而一度 沉寂。 教師行為的研究【presage variable-product variable】

  12. (三)1970年代 再度活潑 Rosenshine(1971)檢視50個有效教師行為之研究: 1.與學生學業成就有關。 2.能訓練。 3.研究法採「描述-相關-實驗」loop。 缺點:忽略介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 之間的種種歷程(情境因素)。

  13. 學生思考的研究 1.強調學生是一個主動的思考者,具有選擇的意願。 2.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介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中介歷程 (mediating process) 教師行為→學生的內在思考情緒or學習行為 →學生的學習成就or表現

  14. 學生思考的研究 3.研究模式: 教師行為&學生思考 學生思考&學習成果Ex: 教師期望如何影響學生對期望的知覺 學生知覺如何影響其學業成就4.研究主題包括:期待、注意力、動機、記 憶、歸因、理解、態度、學習策略、認知的 認知。

  15. 教師思考的研究 1973年正式展開: 1.從認知心理學的立場,探討教師在課堂上從事決定與判斷的思考內容與歷程: (1).教師在設計教學前的思考過程 (2).教學進行時的教師思考與決定過程(作決定 的線索) (3).教師內在的信仰與信念 2.研究法採Internal verbal report、thinking-aloud protocol、個別面談法。 3.研究數量有限。

  16. 有效教學實證研究的啟示 範圍: 1.以中小學為對象 2.集中於閱讀和數學科目 3.以相關和實驗研究法為主 4.有效教師的界定係根據學生的學業 表現 建議:教學有效的教師會 1.善用有效的班級教學策略 2.靈活運用各項教學型態 3.創造有助於學習的環境

  17. 班級教學策略方面 • 導引學習心向 • 清楚呈現教材 • 提供多樣式練習 • 經常評量學生學習情形

  18. 知識的有效獲得 • 事實性學習內容 組織、心像、意義化 • 概念性學習內容 呈列特性 舉正反例

  19. 知識的有效獲得 • 原則性學習內容 呈列原則 多方舉例 • 技能性學習內容 步驟列點 示範、模仿、練習

  20. 教學型態方面 • 師生互動 (問答、討論技巧) • 教學活動進行方式 (集體教學 VS.分組教學)

  21. 教學環境方面 • 充滿溫暖、鼓勵和學術導向的 學習氣氛 • 促進正常教學運作的有效教室 管理

  22. 情境因素考量 • 年級因素 • 家庭社經因素 • 不同學習領域因素

  23. 學生背景 社會地位 年齡 性別 學生特質 能力 知識 態度 學校與社區情境 氣氛 社區人口特質 學校大小 教室情境 班級大小 教科書 視聽設備

  24. 即時的效果 學業成就 態度養成 技能獲得 長期的效果 成人期的人格特質 職業知能 圖一:鄧畢二氏的教學研究模式 (Dunkin & Biddle ,197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