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62 Views
第三組報告. 化石的的報告. 化石形成的條件. 一 . 化石形成的條件 .) 生物具有硬殼 : 生物死亡後 , 肉體容易被其他生物分解 , 而硬殼或體骼較不易受破壞 . 二 .) 死亡後迅速掩埋 : 硬殼或骨骼仍受化學作用和物理營力破壞的可能 , 所以死亡後 , 要馬上用泥質一類的沉積物將它掩蓋保護起來. 化石形成的二大要件.
E N D
第三組報告 化石的的報告
化石形成的條件 • 一. 化石形成的條件 • .)生物具有硬殼: 生物死亡後, 肉體容易被其他生物分解, 而硬殼或體骼較不易受破壞. 二.)死亡後迅速掩埋: 硬殼或骨骼仍受化學作用和物理營力破壞的可能, 所以死亡後, 要馬上用泥質一類的沉積物將它掩蓋保護起來.
化石形成的二大要件 • 據科學家推測,在地球上曾經有10億種的生物生存過,形成的化石卻只有13萬種,其形成化石的比例很低,僅0.013%,何以其比例如此低?雖然古代生物的種類很多,但並不是所有古代生物能夠保存下來變成化石。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比較容易形成化石:
化石 • 生活於過去的生物體的堅硬部份,如動物的骨骼、牙齒、硬殼等,植物的葉、樹幹,都可以經石化作用而形成化石。 也有些罕見的化石如西伯利亞凍土層中的猛瑪象,在煤層的琥珀中所含的昆蟲,美國西部瀝青層中的各種獸化石等,由於軟體完全埋沒於地層中,而形成毫無石化的古生物遺體,但仍然稱為化石。
一.)原物保存的方式: 如果生物死亡後未受細菌腐化分解破壞整個生物的體的肉質和骨骼構造都能成為化石. 三.)碳化的化石: 煤, 石油, 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遺體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 經過漫長時間和高溫高壓而生成. 二.)經過交換作用形成的化石: 生物死亡後, 在地層中, 在成岩過程中, 如受到礦化, 溶解, 取代, 脫水, 再結晶等物理及化學作用, 改變其硬殼或骨骼之物理結構或化學成分. 這類化石的形狀和原物相同. 但成分完全不同了. 有矽化石. 就是由矽質物質取代樹木而形成的. 化石形成
1. )作為地層對比的指標: 並可決定地的相對地質年. 地層對比是把不同區域, 在相同地質時間所沉積的地層彼此相併列對比的工作. 地層對比必須利用標準化石作為工具. 所謂標準化石是因其演化速率快. 出現時間短, 受環境的影響不而分廣. 特徵明顯, 在野外容易鑑定 2. )指示地質時代沉積環境和氣候變的情形, 有些化石連續在幾個地質時代出現. 不能作為地層對比的化石. 但它們對生存環境的某些因素敏感, 可用以認出特定的沉積環境或氣候情況. 這個化石稱為 指相化石. 3.)作為地質時代生物演化紀錄. 利用各個不同地質時代化石紀錄, 可以明白生物的過程. 化石的功用
生痕化石 • )數百萬年前生物居住, 攝食或爬行時, 所留下的痕跡. 經過砂泥長期的掩埋, 便形成生物痕跡的化石. 生痕化石是當年生物在原地留下來的記錄, 因此最能直接顯示當時的環境特性.
1.)潮間帶: 受漲退潮影響, 水流快速, 在交錯層的砂岩中佈滿傾斜和平行層的管狀構造. 管子兩旁有粒狀小凸瘤者, 是居住場所. 反之則是覓食或爬行的痕跡. 2.)濱海帶: 受波浪影響, 水流湍急, 沉積與侵蝕作用迅速在此變動激烈的環境下, 生物不易在海床表面活動. 所以會挖掘出垂直海床面的直管, 居住在裡面, 有時探出頭攝取水流中的懸浮物. 因此這類生痕出現在交錯層, 波紋的岩層中. 而且大部分是垂直層面. 管壁有粒狀, 凸瘤的管狀居住結構. 3.)遠離濱海帶: 水流平緩, 環境穩定, 生物會鑽到泥質夾層中, 朝平行層面的方向爬行, 覓食. 岩層的層理會被生物擾亂. 這類生痕化石常出現在層理不清楚的厚砂岩中, 通常是平行層面. 管壁無凸瘤的覓食, 爬行痕跡. 北濱的生痕化石
物種演變的不可逆性 • 化石是 1 萬年前或更早的生物,死亡後埋藏並保存在地層中的個體或其遺跡。由於生物的演化持續進行,生物的種類也隨著時間不斷地改變。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使得任一生物物種出現在地球上,只能持續一段地質時間,依物種的不同,這段時間平均約 2.5 ~ 5 百萬年,然後就絕滅。因此在往後的地質時代中,就不會再出現外形一樣、組織器官發生來源與功能也完全相同的物種了。利用這個生物存續的特性,古生物學家得以鑑定化石產出地層的地質年代。
台灣常見的化石: • 1.海膽化石: 通常在北部海岸邊的沉積岩岩層中才找的到。 • 2.雙枚貝化石: 軟體動物其實就是貝類這一群,不但分布廣,地質時代長遠,量也多。 • 3.海豚化石: 海洋無脊椎動物生於洋底,所以大部分都在最底層。 • 4.象牙化石: 北區露出的岩層為厚層塊狀疏鬆棕黃色的砂岩。 • 5.植物化石: 台灣常見的植物化石主要出現在北部,西部的煤層或頁岩岩層中。 • 6.鹿角: 鹿的化石以鹿角為最多,牙齒其次,但牙齒都為零落分散,除此之外,四肢骨的片塊也不少。 • 7.螺類化石: 腹足螺類中以蟾螺為最多,有小塔螺的密集。 • 8.三葉蟲化石: 葉蟲屬節肢動物,因為背殼上有兩條縱向背溝,形狀有如連在一起的三枚樹葉。 • 9.牛角化石: 牛角性嫩而堅牢耐用,其取材於水牛角,而且需用角心或角尖部份,因此會呈現出不同的褐色紋路。
資料來源: 1.http://www.sgjh.tc.edu.tw/TeachWeb/evolution/fossil/fossil-1.htm 2.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9730120/index.htm 3. http://www.lt2es.tnc.edu.tw/~lt93/c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