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99 Views
文化觀光效應研究. 碩專休閒二甲 NA0B0010 曾啟洲. 摘要. “文化觀光”是以文化為目標的觀光活動。單以字面定義觀光活動而言,將需要具備充分配備設施 以用以於支援而易於觀光活動的進行,並可得知設施配備的施造會因為觀光活動而出現,而觀光可以成為此類活動的動能。同時,營建與食品物料的支援及需求,即產生觀光基礎上的金錢與物料流通,因此可得知觀光的存在可促使被觀光區域金錢及物資流通交換。由文獻可得知因文化範圍廣泛,將因目標之不同而產生出不一的膳宿設備需求。觀光人群出現在被觀光地區,使兩種場域的社群成員接觸,不同生活圈群體象徵了不同文化,也因此文化與文化之間產生接觸甚至交流。.
E N D
文化觀光效應研究 碩專休閒二甲 NA0B0010 曾啟洲
摘要 “文化觀光”是以文化為目標的觀光活動。單以字面定義觀光活動而言,將需要具備充分配備設施以用以於支援而易於觀光活動的進行,並可得知設施配備的施造會因為觀光活動而出現,而觀光可以成為此類活動的動能。同時,營建與食品物料的支援及需求,即產生觀光基礎上的金錢與物料流通,因此可得知觀光的存在可促使被觀光區域金錢及物資流通交換。由文獻可得知因文化範圍廣泛,將因目標之不同而產生出不一的膳宿設備需求。觀光人群出現在被觀光地區,使兩種場域的社群成員接觸,不同生活圈群體象徵了不同文化,也因此文化與文化之間產生接觸甚至交流。
一、研究動機 • 1.1 文化觀光發展 • 文化觀光發展於近數十年(Nicholls, Vogt, & Jun, 2004),顯現文化特徵已經開始受到注意,方能致使此等行為活動之發生;甚至文化特徵受到強調,方能引起關注或興趣而使相關感受愛好者進行參訪。活動運作乃參訪之情事發生,非單指當地人或外來之訪客造訪一個區域及區域內或周邊之社群,而是以個體心理層面之動機與需求為活動之動能來源,出現造訪當地之文化或文化資產為因之活動。(Getz, 2008; J. Lindsay, 2005; C. Confer & L. Kerstetter, 2000; I. Ondimu, 2002) • 2 多元層面議題 • 文化觀光活動議題的探討可分為文化議題與觀光議題。以”人”為焦點,可探討當地社群與外來訪客原來之特色透過交流產生之關係;在文化資產方面,可粗略區分為具象與非具象兩大部份;因此,文化觀光具備多種層面及影響,對於被觀光地在地人民與遊客間因文化觀光所帶來的心理、行為到物質的影響都是值得被探討的。 • 1.3 存在生活影響 • 文化與生活息息相關,一個區域透過文化觀光,被不同文化習俗的訪客進入,進而對本地人的文化產生衝擊,對本地文化來說,可視為外來入侵或變數進入。因此,探究變數進入對被觀光地所造成之結果影響即可了解文化觀光所產生的效應。
二、架構流程 2.1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文化觀光意涵為基礎,研究其意涵性質的效應、影響與被影響關係。 依據文獻,本研究議題可區分為文化與觀光兩大區塊,其涉及層面包括經濟、文化、社會、政策、環境等五個部分。本研究之文化觀光效應即透過此五五個層面及其間關係與連動影響進行研究。 此架構乃是依據自牛津字典與文獻相關議題的描述及特徵為基礎所設定---文化存在於社會之中找到社會的存在與文化的運行,故可得此二元素;觀光是種商業活動,讓資金發揮到最大功效、謀取最大利益是經濟的意涵,可得自商業活動,觀光需要支援以膳宿設備及娛樂設施,獲得了環境變更的基礎。最終,依據文獻,文化觀光的出現與運作該是來自個體偏好。透過文化觀光其性質與隨之可能發展出之關係得到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二、架構流程 2.2 研究流程
三、文獻探討 • 3.1 文化的生長 • 文化結構在於人對環境的適應,於認知意識下的解讀與經驗累積而出,依環境而有所差異,同時社群的遷徙將帶著既有文化往新的環境繼續為了因應新環境而演化、累積。 • 3.1.1誕生 • 文化誕生起自人對環境的意識認知與適應,最後通行於社會群體之認知觀念及行為(C.Breglia, 2005;Greenspan, 2005;Getz, 2008;M. Adams, 2005;Shepherd, 2006;Li & Lap Bong Lo,2004)。其涵蓋對環境的認知、了解與應對,人群為適應環境及生活所需的器物之產生、發展與應用,人群觀念上對未知的理解及其衍生之活動(Getz, 2008; I. Ondimu,2002; Ahmad, 2006),在此等知識觀念逐漸為此群體成員間所共認、通行所知,亦即形構了一個文化。
3.1.2變遷 • 文化”變”的因素基本上可來自人為與自然(El-Iraqi, & Osman, 2006; G. Fisher, 2006; M. Ruggieor, M. Taylor, & E. Lambert, 1996; I. Ondimu, 2002; M. Adams, 2005; V. Mulcahy, 2007; M. Godde, F. Price & M. Zimmermann, 2000; Shepherd, 2006; Poria, 2001)。 • 人為面可得自某一知識訊息的宣揚與傳遞,尤其顯見於政策宣導,推引約束而結構出某種認知觀念。抑或來自各種發展而產生之認知、通行之模式、迎合之適應等。 • 當其於社群接受與認同上逐步普及,且是以原有文化為基礎,架構在原有文化概念之下,因新型元素、認知、觀念的導入參與,致使生”變”,或認定、意涵、旨趣生”遷”,有別於原本卻依然在原本架構內,延續並普及於一社群之中,此即文化之變遷。
3.1.3差異 • 依循自文化的誕生,人生存與活動在空間環境之中,故必須適應與順應自然環境方得以維生。古埃及與希臘的石造建築、麥錫尼的蓄水池、羅馬的水道、荷蘭的木屐、威尼斯的船隻,都是對於自然環境的適應中創造出特徵,生活的模式與環境形塑該區域內社群在衣著、飲食、交通等來自自然環境的利用與適應,與因之而生的特徵與性質,致使各區域產生差異 (Liu, 2005;. Ondimu, 2002; .Lindsay, 2005)。 • 3.1.4魅力 • 文化觀光不僅形構特徵在外在表現上,其在心理對外在事務的價值觀、看法、衡量亦因為環境學習與經驗累積及傳遞產生文化上的差異。文化特有表徵使之異於其他,在文化觀光發展的當代此時因為追尋、探訪以滿足心理需求或渴望,結構起一種文化觀光的動機(Urry’s, 2002; Liu, 2005; Greenspan, 2005;Getz, 2008;Marcotte & Bourdeau, 2006;Nicholls, Vogt & Hyun Jun, 2004;Breglia, 2005; Confer & Kerstetter, 2000)。
3.2 觀光的特質 • 觀光是種商業活動,並促使不同生活場域之人群接觸,並同時涉及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等多項活動支援設施與配備,此活動給人有愉快的心情(Wehmeier, 2000)。 • 依文獻,觀光活動通常會有住宿行為發生(Marcotte, & Bourdeau, 2006; Confer & Kerstetter, 2000; Nicholls, Vogt, & Jun, 2004),因此延長了停留於當地的時間,期間所需即可能轉換為消費行為,運作於當地,並透過停留與心情愉快所需的支援,可具備膳宿及娛樂設備的使用,是以具備營利基礎,適於商業活動進行。 • 總合之,帶入外來人潮進入一個地區,是以擴增了消費群予當地,且需要膳宿及娛樂設備的使用,以便於停留以及心情愉快的追求,使用設備或活動所需之支援下,產生商業交易。
四、社群訪談 • 4.1 訪談呈現 • 文化觀光發展帶入大量外來流動人潮進駐(入)被推動、宣傳廣告之區域,垃圾出現且相對未發展文化觀光之該空間更為擁擠,以推動文化觀光發展區域而觀察文化觀光之發展,為了吸引觀光客,在地推動文化觀光發展之單位將努力舉辦各種活動,同時,亦為了拉攏居民參與當地文化更深入廣泛的參與,亦來自非公權力單位之民間組織舉辦不少在地文化參訪活動,只是參與的少有是文化觀光發展推動特定區域之社群人口,同樣的增強了空間人口流通。 • 人潮出現攤販隨之,環境議題與環保問題伴隨產生,來自被觀光區居住人口訪談,人群造(燥)音、活動造(燥)音、車輛停放已是被觀光區居民倍感困擾之問題,且透過觀光而獲利者多為外來(者),當地居民多半是承受此等活動下的負面副作用,不僅止於垃圾、噪音及車輛停放等外在行動與物理空間的窒礙,隨之衍生諸多休息時間上的壞以及受到擾亂的心情,外人的休閒打擾在地人的休息。卻有受訪者表示反感同時卻也感到”有趣”對於觀光客的蒞臨,因為喜歡熱鬧的感受。
4.1.1感受交流 • 透過人群的進入而獲得文化觀光發展的感受,文化觀光給地區居民帶來噪音、髒亂、亂停車,此等交流可在觀光的機能上被反應與確立其必然的發生,來自於政策發展文化觀光活動,政策施展於社群的感受是不夠完善的政策,一種對外宣勤快傳卻缺乏對內關心的文化觀光政策發展政策。具備資訊傳播的動作,但卻內外不均,宣傳在地文化創造商機以實現人潮的吸引,進一步商業的交易。案例上的文化觀光效應對在地人是種傷害,噪音、髒亂、空間使用問題被呈現,且帶入人潮的商機在地人不見得懂得或能夠利用,不僅觀光應對之道、文化資源利用之法未帶給在地人??,地方文化教育亦未被顯著而有效的宣傳散佈在當地居住生活群體之間。外來的攤販抓住了這個機會,既有的文化擁有者擁有這些資源卻未能搭配有效發揮。 • (推動)地方文史教育(,)透過對外地人的宣傳輾轉教育當地生活群體的知識,本文研究者透過訪談得知,透過互動交流,居民能從遊客口中得知自己地方上的文化特色、歷史地位,進而因為外來人口因此而來產生興趣,願意多了解有關當地自身所擁有的文化。人口的引入對當地人喜愛”熱鬧”的人帶來一種心理補償,不愛冷冷清清卻愛人聲鼎沸,街道樣貌因文化觀光發展而轉變,並且帶來了一種程度與層面的滿足予當地生活群體,當然的,生意人自然在此行列之中。
4.1.2環境裝載 • 文化觀光發展引起環境的變更,道路的新鋪設、燈光的新架設,造形、設計有別於一般。同時(,)因應文化觀光發展而推行許多在地文化相關活動吸引人潮進入,甚至營造地區特色與景觀,創造可能的差異或突出以至於能被注意,引來人潮。活動辦在當地引來外人,外部來營利的人與外部來參訪的人,透過人群與攤販擁擠了空間、髒亂了環境,因為人群與活動而製造了聲音,車輛、行人、攤販可將活動或顯著文化觀光區域擠得水洩不通,當地社群參與率不高,不分老少,鮮少遊歷文化古蹟場域或參與活動。文化觀光下的活動與設施幾乎多為參訪者而設、甚至多為外部人而設,少為當地人而做,由此可得。
4.2 訪談結論 • 文化觀光像一把雙面刃般,令當地社群又愛又恨,參訪者素質對在地居民的影響與感受有著密切關聯(優質參訪者如歐美、日本;劣質參訪者如中國觀光客)。 • 政策面的不完善導致被觀光地的文化景觀受到影響,另外如停車、噪音、髒亂、獲益不均等問題叢生。 • 生活是文化,也是現實,文化觀光的發展讓居民不得不面對現實,像出入的不便、環境的髒亂、喧鬧的噪音等。進而逐漸產生一種效應: • 1.對服務業的需求提升,例如餐飲、住宿、娛樂設施、活動等。 • 2.其他傳統生產製造行業或知識技術產業的發展受到冷落,發展受到壓縮而邊緣化。 • 不夠完善的文化觀光政策雖帶來了經濟的獲利,但受益的卻不是在地社群,文化觀光發展也未讓不同文化的群體相處與互動更和諧。
4.2.1熱鬧也吵鬧 文化觀光效應在訪談上的結果是會推動空間容量暫時變更以及設施配備進駐的,在文化觀光效應下的人口引入(,)致使空間有負面影響、居民有負面觀感,若是居住用受害頗大,環境髒亂與噪音致使的心理不悅、車輛停放與人群擁擠致使的出入不便,均使居民反應出對研究案例區之文(化)觀光政策感到不滿與不周之情事,同時對當前至研究案例區進行參訪之多數人群感到排斥。
4.2.2獲益不均 可看待為同一行業內、行業間、行業之外三層面與範圍的獲益不均。依據訪談呈現,區域內之活動模式與目的關係到個體對文(化)觀光發展的態度,尤其居住者,但是對於相關於觀光運作之營利事業及其他營利事業則有另一番感觸(???)。生活群體在文化觀光顯著被推動、較強烈發展前就已居住或生活於該區域內,無關於觀光之膳宿營利通常沒有相關商機可期,若是為休息居住於當地,則與一般居民態度相去不遠。而與觀光之膳宿設備相關之事業原則上的喜歡,因為人潮伴隨商機,卻感到不滿,以其原本既存於該區域生活、營利事業之經營不見得能因此獲益,更有商業競爭元素因子關係到文化觀光發展以來的利益分配不公的現象。
五、結論與建議 • 5.1 研究發現 • 5.1.1觀光的經濟效應 • 政策單位以經濟發展為預期而導入文化觀光,並制定相關政策。提振了區域經濟,同時也提升了管理單位之稅收(Fisher., 2006),產生”經濟的政策效應” 。 • 經濟效應誘引了政策的目光,政策透過其控管機能影響著社會與文化,特定產業更易於其他產業生長,相較之下,某些產業之從事技術水準可能將因此落后於其他社群,而出現”政策的經濟效應”(Cap´o, Font & ´o Nadal, 2007)。
5.1.2碰撞回饋與迴盪效應 • 來自政策的經濟效應,讓群體為適應環境變化,職業開始出現結構性的改變,為因應職場需求取向,人才的培訓招募都將隨著此種職業結構及需求的改變而呈現出異於以往的現象(Cap´o, Font & ´o Nadal, 2007),出現一種”經濟的社會效應”。 • 政策助力下,某些產業較容易發展、易於獲利,致使投入資金發展相關產業意願提升,同時,非資本群體因為在職業上的取得機會多而容易,造成多數人投入該職業類別,門檻逐漸降低,教育層級低落,工作職業讓多數人作息與生活模式連帶受影響,社會群體學制教育與職業結構轉變,出現一種”經濟的文化效應”。 • 經濟引起社會與文化生變的同時,互相牽累著,經濟效應改變了文化的認知觀念與行為,亦轉變了社會職業類型,甚至重組該社會之職業結構模式,甚至人口結構。隨此演變累積運作出社會的文化變遷,出現”社會的文化效應”,架構在社會文化基礎之上,文化發生變化。 • 而在政策推動下,由於設備進駐、設施營造導致空間發生改變,人,生活於其中,依循環境而活動,活動之空間與模式於是改變,人類學是一種文化觀光研究上的理論工具,其不僅適用在文化觀光上,該適用於多數人類行為。 • 於是,在政策以其廣泛影響力之下,空間、制度受到變更,被管理人群之行為活動隨之改變,社會開始變動,出現”政策的社會效應”,同時亦產生因為行為活動的管制獲鼓勵、空間變更、透過多種媒介之觀念推動散佈或置入,文化開始轉變,就在政策推動同時”政策的文化效應”產生。
實線表碰撞效應,點虛線表回饋與迴盪效應,段虛線表跨線,意涵延續自前段之點虛線或實線,連動且聯動,碰撞后產生回饋並迴盪。實線表碰撞效應,點虛線表回饋與迴盪效應,段虛線表跨線,意涵延續自前段之點虛線或實線,連動且聯動,碰撞后產生回饋並迴盪。
5.2 研究結論 • 5.2.1經濟楔子與政策願望 • 本論文以文化觀光為核心,以此收斂出幾項關係: • 文化觀光以發展積極經濟效益為起始,以其經濟效益受到矚目而引之為經濟發展策略,故經濟的政策效益應是第一階段,只不過經濟效益有正有負,值得留意。 • 被導入與發展同時即出現政策下環境、制度或法規,帶動的文化、社會,文化存在於社會之中、社會醞釀文化,不是雞也不是蛋,演化而來,透過某一變數發生,推動並連動且聯動而出。 • 文化觀光的效應若肇始在經濟正效應的追求,致使政策將其引入,開始產生經濟的社會與文化效應,甚至產業、技術、教育,不僅傳統工業與工藝技術,凡屬技術相關皆有之 • 環境變遷為了迎合與某些產業,使之發展順遂,政策對空間環境施加變造產生出多重效應,經濟、社會、文化皆隨之反應並反映,技術亦在此一同時為因應產業的發展,也許因政策、也許因文化而產生蓬勃發展,技術的世界某一區塊對於人為的動作做出了回應。產業及相關技術架構在經濟發展之中,經濟拉動產業、產業拉動技術,以此政策之技術效應,除非其專對某些技術而推行之政策,否則可收納在政策的經濟效應中。另外,政策的技術效應下隨之將因為產業致使的職場連帶教育發生連鎖反應,若產業建構在經濟之中,涵蓋在政策的經濟效應,教育產生效應將隨之而動。以此可以得出一項結論,主動與被動決定了發展的走勢。 • 對於本論文有個值得注意的部分,文化觀光不必然為政策所引用,經濟方面亦不必然發生正效應,它有可能會是個發展失敗的商業部門,乏人問津,以致使對於原本社群經濟並無貢獻,徒勞無功之餘更枉費所投入之時間、物資、人力。
5.2.2文化經濟與社會 • 文化觀光的順利推動可以是種”文化的經濟效益”,以文化推動經濟,透過政策(或非官方) 推動以文化為基礎的經濟活動,因為文化的牽引而生,架構在觀光活動之上。 • 文化觀光在本研究的發生起源可來自”賣文化”,當地人(或稱文化的持有者)以自有文化特徵為基礎的誘引關心(或有興趣人群造訪),此等現象可出現自當地社群的公權力單位(或者來自於相對公權力單位的非公權力單位),透過個體凝聚的群體發動與推行。 • 依此產生經濟效應,是以為”文化的經濟效應”,以文化為基礎架構在觀光為基礎之上,導入外部人群,是為”觀光的經濟效應” ,由文化、觀光、經濟三個元素支撐文化觀光的運作。 • 觀光促使人群交流、經濟帶動環境變遷,兩者皆可以發生資訊上的傳遞與散佈,促使社會、文化發生更動。社會與文化的更動往返,使得文化經濟的資源(”文化”)發生演化,一種來自人為的動力,資源方發生變更於是該被使用該資源的策略所留意。
5.2.3環境制約與制度約束 • 文化觀光的發展有兩種基本動能促使其發生的可能,政府推動與民間推行: • 當文化觀光發展推動來自公權力單位,以其機能進行環境的控制與規則的制定,將對區域內被管理的社群之行為與思想進行控制與形塑。 • 非宗教約束(管理機制),少數人透過環境與制度控制多數人思想行為,非信仰至內心的心理制約,是外在資訊置入與行為制度的規範。此處所言環境制約是人為適應環境以及既有認知行為對環境的使用,尤其該強調在此所謂”環境”一詞非單指物理空間與氣候環境,制度結構之無形約束亦造就無形環境控制約束著其中活動的社群。 • 文化觀光諸多效應的出現反映了人對環境的適應,公權力單位的人亦或民間團體的人皆然,以及可能發生的環境變遷,隨之,社群活動可以因為環境的變更而變更,來自環境亦發生自制度,作息時間、出入動線、活動空間因為人潮往來或活動的舉辦而變更,此等現象可被證實在台南市的文化觀光推動上,文獻與參考資料亦提供了支持(G. Fisher, 2006; Cap´o, Font, & ´o Nadal., 2007; I. Ondimu, 2002; Shepherd, 2006)。
5.3 研究建議 • 5.3.1過濾防護 • 入境參訪者及為文化觀光發展而來營商圖利之群體進行過濾,目的在減低對原生活於該區域社群之干擾,或減少非因原屬該區域生活運作而生之產物,保有原本該有的運作與產物的維持,減少因為文化觀光而發生的產物進入。 • 5.3.2觀念教育 • 入境參訪者及為文化觀光發展而來營商圖利之群體進行觀念上的教育,同樣為了確保可能在人為監督之外產生可能的負衝擊效應,透過教育建構在個體內部認知與觀念,使其自我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