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2.87k Views
飛龍脈法. 讲座的缘起. 个人对脉诊学习的领悟. 对“频湖脉学”的领悟. 脉位:(浮、中、沉 寸、关、尺) 浮、沉、伏 2, 脉率:迟、数、疾 3, 脉的流动性: 滑、涩 4, 脉搏动的力度:虚、实、弱、细、濡、牢 5, 脉的顺应性(硬度):弦、革、芤 6, 脉的张力:缓、紧、散 7, 脉的体积:洪、微 8’ 脉的长度:长、短、动 9, 脉的节律:促、结、代. 现行公开的各套脉法简介: “精确脉诊代教录”:王光宇 “中华脉神”:许耀远 “我的脉学探索”:金伟. 发 愿. 飛 龍 脈 法. 飞龙脉法的传承. 孟河医派
E N D
对“频湖脉学”的领悟 • 脉位:(浮、中、沉 寸、关、尺) • 浮、沉、伏 • 2, 脉率:迟、数、疾 • 3, 脉的流动性: 滑、涩 • 4, 脉搏动的力度:虚、实、弱、细、濡、牢 • 5, 脉的顺应性(硬度):弦、革、芤 • 6, 脉的张力:缓、紧、散 • 7, 脉的体积:洪、微 • 8’ 脉的长度:长、短、动 • 9, 脉的节律:促、结、代
现行公开的各套脉法简介: • “精确脉诊代教录”:王光宇 • “中华脉神”:许耀远 • “我的脉学探索”:金伟
孟河医派 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丁甘仁(1865年~1926年),名泽周,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 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早期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人才,成绩卓著。最早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于临床,打破常规,经方、时方并用治疗急症热病,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
丁家三世业医,堂兄丁松溪学医于费伯雄 (1800年~1879年,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尽得其传。丁甘仁初受教于丁松溪,继而学医于圩塘马绍成。19岁娶妻马氏,又从业于一代宗匠马培之。他 勤学深研,无问寒暑,对马氏的治疗经验,如内科方案的记录、外科方案的炼制,积累甚富,因此,能兼收并蓄马氏内外二科(包括喉科)之长。
以前的中医界多以私人传授医学技术,而且思想保守,对某些医 学良方,秘而不宣,他认为这种个体授医术的方法,不能很快培养中医人才。创办近代中医教育,培养中医后继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关键,他倾心于中医教育事 业,慨然以发扬中医为已任,立志兴学,培养后继人才,乃联合同道夏应堂、谢观等集资办学,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17年 7月正式开学,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接着先后成立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临证实习基地。两年后,又创办了“女子中医专门学校”。
1920年,丁甘仁又发起成立“国医学会 ”,首次把中医师组织起来,相互切磋,开团结协作之风。为了加强中医学术研究,又发行《国医杂志》,成立“江苏省中医联合会”,丁甘仁为首任会长,从而使 医林同道得以互通声气,加强了全国中医界的联系。他坚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尝谓“学无止境,见闻宜广”。与当时的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同道常相 交往,不断吸取各家之长。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与女子中医专门学校相继成立后,丁氏担任两校董事会主任兼女校之长,并聘请当时的知名人士谢观担任中医专校校长,曹颖甫任教务长。他对学 校教学抓得很紧,亲自抓课程的计划与安排, 他所著述的《脉学辑要》、《医经辑要》、《药性辑要》,均为早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课本
建国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程门雪、黄文东,以及建国前后的著名中医丁济万、曹仲衡、刘佐彤、王一仁、盛梦 仙、张伯臾、秦伯未、许半龙、陈耀堂、章次公、王慎轩、陈存仁等,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材生。
Dr John H. F. Shen 沈鹤峰 Giovanni Maciocia, Jane Lyttleton, Lonny Jarrett, Peter Deadman and many other leaders in our profession.
現代中醫脈診「飛龍脈法」的發展, 充滿了傳奇性
沈醫師先从大陆转到台湾,在台未及傳授本門脈法,便輾轉由台灣經越南,於一九七一年,移居美國。從此開始其活人無數,以傳統中醫而名揚西方世界的生涯。遺憾的是,此派脈診源流,自古不外傳。沈醫師雖有七位子女,卻無一欲繼承其衣缽。蒼天有意,不讓這利益眾生的技藝,消失於世。在一九七三年, 美籍猶太人漢默醫師,因緣際會的成為沈醫師入室弟子,繼承道統。
漢默醫師雖然當時已是聲譽卓著的西醫精神科醫師,年屆知天命之年(45岁),但與沈醫師初次見面,即被其高明的醫術深深吸引,特別是脈診。當下拜師學藝。 自此伴隨沈醫師看診八年,前後總共從游二十七年。直至二00一年沈醫師病逝上海為止。
在脈位方面,共有二十八個脈位。 • 雙手寸、關、尺的六個主要脈位,和 • 其他與臟腑相應的二十二個輔助脈位。 • 整體脈更可以細分成包括浮、中、沉在內 • 的八個不同层次。
在脈質方面,飛龍脈法約有八十種脈質。 它們分門別類的歸屬在 節律、穩定性、 速率、體積、深度、 大小、形狀 等七個主要屬性裡。 例如傳統滑脈、澀脈的脈象,在現代中醫脈診被歸類到“形狀”的脈質屬性中。
飛龍脈法對於整體脈象的把握,可以揭示中醫傳統的病因、病機診斷飛龍脈法對於整體脈象的把握,可以揭示中醫傳統的病因、病機診斷 氣虛 血虛 氣滯血瘀 二十八個脈位的具體脈象又可以揭示現代解剖學的定性診斷 膽結石 子宮肌瘤 胃潰瘍
其一,融合古今,橫跨東西方思想的特点。 現代中 醫脈診源自於明末清初丁氏孟河醫派,綜合傳統內經、難經、脈經乃至明清中醫脈診之長。後因戰亂流離,隨上海沈醫師輾轉由台灣經越南,於一九七零年代,西傳 至北美。再由其美國嫡傳弟子漢默醫師把自己二十七年臨床實踐的體驗,融合現代醫學的觀念,創新總結為以二十八個脈位為經,八十種脈質為緯的脈診方法。
其 二,快速入門的特点。 自古以來學習脈診,最令人深感挫折者,就是「心中易了,指下難明」的宿命。現代中醫脈診擁有獨特的上手訓練方式,讓初學者很容易抓住 手感,迅速入門,充分享受學以致用的樂趣。
其三,參考資料完整,充滿了生命力的特点。 獲得師父領進門之後,雖然修行在個人,也可不斷的進步。現代中 醫脈診「飛龍脈法」,將前人的心得,條理清晰的整理記載下來。這使得脈診經驗能夠有效的傳承,學習脈診者不需浪費長年摸索的時間,就具有甘露灌頂般的效 果。因此除了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登堂入室之外。一旦上手之後,更可以以前人經驗為師,迅速擴充自己把脈診斷的能力,獲致加倍相乘的進步效果。
飛龍脈法的特色列舉一二: 1, 氣的九種狀態 血的三種狀態 2,心理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