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454 Views
親愛的安德烈. 作者介紹. 龍應台 ( 1952— ),臺灣高雄人,教授、作家、社會評論家、思想家。 1974 年畢業於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 1982 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並任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臺北市文化局長等。現任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臺灣清華大學徐賢修講座教授。著有 《 野火集 》 、 《 孩子你慢慢來 》 、 《 龍應臺評小說 》 、 《 寫給臺灣的信 》 、 《 親愛的安德烈 》 等。 安德烈 (1985- ) 龍應臺的兒子,德國人。. 簡 介.
E N D
作者介紹 • 龍應台(1952—),臺灣高雄人,教授、作家、社會評論家、思想家。1974年畢業於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並任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臺北市文化局長等。現任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臺灣清華大學徐賢修講座教授。著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評小說》、《寫給臺灣的信》、《親愛的安德烈》等。 • 安德烈(1985- )龍應臺的兒子,德國人。
簡介 藉由36封的家書,時代與時代之間的隔閡,在此化解一位母親與21歲兒子的談話或者說,從原本的「今天吃了沒」「你過得好嗎」演變成「MM,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MM,你呢?你對你以前生活的地方有什麼感觸?」 他們在挫折中嘗試找到能夠坦白的缺口,不再像現在大多數母子間淡如水的問候,在這些書信中溝通,改變相處模式,嘗試著多瞭解對方一些,從生活中、課業上、到心理上的,瞭解與自己相隔多年的背景,母親與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雖有著年齡的時差,但彼此心的距離是緊緊相依的。 一本令人想像不到的兩代之間的對話,風趣幽默有深度的言辭,讓家人的關係更緊密。
佳句 • P.73 我是一個「日子過得太好」的年輕人,狠狠打我幾個耳光也不為過。但是至少,我清楚看見自己的生存狀態,而且至少,我並不以我的生存狀態為榮。 • P.92 我這些「傾訴」,會不會讓你覺得像是好萊塢的巨星們在抱怨錢太多、太有名所以生活很「慘」?可是,生命往往就被那微不足道的事情給決定了……。 • P.101 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 P.139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 P.210 品味不就是細緻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獨立個體的呈現嗎?每一件,都正好是貧窮所吝嗇給你的,也是威權政治所剝奪於你的。 • P.280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問題討論 • 現代社會中,母親與小孩的相處模式。 • 為自己的價值信仰去挑戰權威亦或是妥協?(個人被權力打擊時,是反抗或接受?) • 父母對自己小孩不論成年與否,都認為還是〝小小孩〞,這樣的心態是否為一種過度保護,反而使其不能在社會中立足?
10號 林子郁心得 當初會選這本書多半原因是因為好寫,畢竟,現在社會中母子間能夠這樣說話的也不多了。我和家人相處得還好,但還是得承認,還是有些事是無法給他們知道的。例如,我知道交男朋友這個階段不適當,但,假設我對某某男生有了好感,我就不會告訴我家人,我直覺得認為他們會囉唆地唸,但我知道這是不對的,若他們在我知錯的情況下責罵,我該怎麼辦?面對比自己年長的父母,我無法大小聲,所以我選擇沈默。又例如,家人常常不自覺的露出對我期待很高的磁場,我不得不說,很有壓力!但這些我也不會跟他們坦白,我覺得,說出來他們會坐下來跟我長篇大論一番,如果他們問我說我為何會有壓力呢?其實我也說不出個有以然,也許是因為他們沒有和我一樣的經歷吧!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就罷了,但面對別人「期待」的壓力更是不知道多痛苦,父親弟弟上次來拜訪時有把這件事說出來,他正在攻博士,面對的不是自己的壓力,而是自己家人、老婆的家人給的期待,他跟父親說:「有時候你不經意的一句話,會讓小孩子的壓力升高不知多少倍。」但父親卻覺得沒有這回事,我卻是感同身受啊!這些我怎麼能說出來呢?我當然選擇沈默。對於安德烈,我是佩服的,它可以坦白地說出自己失戀或者自己年少輕狂的事情給母親聽,對我來說是很困難的。現在很多人無法跟母親說上兩句以上的話,那兩句多半是問候語,他們認為長輩老套、無趣、沒情調! 這是不好的現象,明明自己的家人才是最親密的,但人們還是會迷失,尤其是高中大學這幾年,同儕通常來的比家人重要,心事家人最晚知道,重要節日朋友第一,這是常態啊,卻是不應該出現的異狀,我雖然知道這些,但自己還是迷失過。我和母親會談談自己對於某些大範圍事件的想法,但心中的某個角落還是絕不會觸碰到的,看完這本書,我有同感,也希望那些跟家人出的太疏遠的人可以藉由這本書改善彼此關係,但我自己沒有多大的問題,只是心中那一塊是禁忌啊,連嘗試說也不行,也許說了,現狀就會改變,為了不讓它發生,隱瞞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吧?最後祝福世上的家人都能像他們一樣幸福。
11號 林孟萱心得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本來以為會是一本無趣的書,直到讀完之後才發現和我原本想的不太一樣,這其實是一本看完會讓人去思考書中他們母子所談論到的問題,因為他們溝通的內容就正是我們現在這個年紀所面臨的問題,很多之前想過但沒有結論的事我都在這本書裡面找到了答案,親子間隔了十幾年,雙方理念的不同與對對方想法的不諒解,我想這都是不可避免的,再書中我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有長輩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理性的溝通,讓對方知道自己想表達的想法,就可能得到和衝突不一樣的結果。 我覺得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藉由這對母子的對話,可以讓我知道爸爸媽媽那一代的想法,透過他們的溝通,也帶出了很多議題,值得去深入瞭解跟思考,是非常有趣的一本書! 12號 林采昱心得
20號 張庭芳心得 我覺得“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寫得真的很好,在現在的社會,有些父母與子女之間無論相差多少歲,總是感覺有一道鴻溝無法跨越,作父母的不了解子女在想什麼,作子女的亦是,甚至有些家庭就像這本書講的一樣,每天的對話除了“你好嗎? 好阿.學校如何? 沒問題......”這些像陌生人的談話,再也沒有別的話題,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寫信,也許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方法,拉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或著每天花十分鐘對彼此敞開心房,內容可以不用像這本書那麼深入但必須真誠,而這本書當中亦談到了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例如文化,這也讓我們了解,我們可以藉由彼此對某一件事的看法來了解彼此的價值觀,也就達成了瞭解彼此的目的,談話,是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
27號 曾莉茹心得 看完《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後,我也開始省思與父母間的相處模式。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8封信〈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因為安德烈去看了一部電影後開始關切了社會上的不公義,這是我平時就很關心的議題,很開心又多了一個人看見。 安德烈在第34封信〈你知道什麼叫做21歲嗎?〉中說到他媽媽不知道歐洲的二十一歲代表什麼意思,我不懂他為什麼要強調「歐洲」和「二十一歲」。 在這整本書裡頭,我最喜歡第5封信〈對玫瑰花的反抗〉中出現的一段話:「人生,其實就像從一條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很開心能藉著這次的讀書會去閱讀到這麼好的一本書,看見我以前所不知的世界,盡情遨遊在書海中。透過小組的討論,讓我看見大家對這本書各種不同的想法,也讓我對這本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34號 劉雅芸心得 在看完這本書不久後,我因生病的關係去看了醫生,等到輪到我看診時,我很「習慣」的坐在那,等醫生問陪同我的母親,而醫生也很「習慣」的詢問了我母親,這讓我想起了書中第35封信龍應台與她兒子飛利普的對話。我是不是也和飛利普口中母親的華人朋友一樣,犯了一樣的毛病,永遠學不會獨立?即使以前曾經有幾次是想自己去回答醫生的,但最終總是又跌回「習慣」。 從這1封家書,到整本書全部的36封,不只是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間的溝通,更代表著天下親子之間的關係。兒子與母親的世紀對話對我而言是個警語,還有著更多的理性思辨。
38號 賴芊瑀心得 【龍應台對安德烈說:「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雖然成績並不能夠代表一切,但它依然是有存在的意義,在國家教育體制下,大多數的我們並不知道讀書的目的為何,只知道現在要認真唸書,將來才會有好成就,比較好找工作,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確實如此,不容否認,但這成就,並不表示我們內心對於讀書的快樂,而是為了取得進入社會職場的一張入場券。與其被社會的現實面所影響,不如正視讀書這件事的價值。所以,讀書,是培養自己的能力,有能力、有選擇權,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愛的工作,如此一來,就不會被迫謀生。我們要積極主動選擇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