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1.02k Views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本章结构. 其内容是: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分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说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E N D
本章结构 其内容是: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分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说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重点与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备了哪些条件? 3.如何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4.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有怎样的历史关联?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毛泽东看解放南京的胜利捷报
(一). 过渡时期的社会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带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情分析思路: 1、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经济相对落后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经济结构 3、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工业占10%左右,农业占90%左右。在占旧中国经济10%左右的现代性工商业经济中,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左右,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集中了价值达100亿至20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工业占10%左右,农业占90%左右。在占旧中国经济10%左右的现代性工商业经济中,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左右,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集中了价值达100亿至20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 这也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占旧中国经济10%左右的现代性工商业经济中,只有20%左右的份额,中国资本主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1、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事实
1949年工业总产值构成 全民所有制经济 26、2% 公私合营经济 2、2% 集体经济 0、5% 私营经济 48、7% 个体经济 23、0% 1950年钢铁产量 工农业总产值 中国 60万吨 100亿 美元 美国 8772 万吨 2800亿 美元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经济结构
1949—1952年: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1953—1956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 3、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 营 经 济 五种经济成分 合 作 社 经 济 个 体 经 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具体表现在:
工人阶级 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二)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个体、合作社、私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 ▲主要矛盾: 土改完成前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残余和地主阶级之间矛盾;土改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结 论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这三个变化使毛泽东作出新的理论思考和决策。 第一个变化: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 第二个变化:国营工商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产值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个变化:在土改后的农村出现了互助组。
1.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之一: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一九四九年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报告一九四九年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报告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2年比1949年,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2年比1949年,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建国之初的经济状况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 在转变条件上, 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之二: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 .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第一,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民党国家资本和官僚私人资本 。 第二,针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采取了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控制, 银元之战和粮棉之战取得胜利。 第三,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到1953年春,基本完成。 第四,进行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第五,抗美援朝胜利,意义重大。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必要性: 首先,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 • 据解放初期的统计,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厂中只占0.1%,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 • 在1949年,不过是20.08亿元人民币(按1952年币值计算)。中国的富农经济尤其弱。据调查,大部分富农一年只雇78个劳动日。
其次,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方面,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现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 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是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图表 工业化 农 业 总路线 三大改造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贫农和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 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女社员正在选种
第二步: 初级 农业合作社 第三步: 高级 农业合作社 第一步: 农业 生产互助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