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k likes | 1.32k Views
第七章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湘南学院医学检验系 临床生化检验教研室. 教学目标. [ 教学时数 ] 6学时. [ 掌握 ] 反映体液及酸碱平衡状况的各项指标及意义,正常值;几种脱水与钾钠紊乱及四种单纯型 ABD 的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检测特点; ABD 类型的判断方法与血气分析的基本原理 。 [ 熟悉 ] 体液平衡及调节 。 [ 了解 ] 四种单纯型 ABD 的防治原则,了解混合型 ABD 的类型及血气检测特点 。. 病例分析. 病史:女性, 67 岁,支气管炎患者。入院前两周有咳嗽伴绿色脓性痰。数周以来,表现意识模糊及定向障碍。
E N D
第七章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湘南学院医学检验系 临床生化检验教研室
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6学时 • [掌握]反映体液及酸碱平衡状况的各项指标及意义,正常值;几种脱水与钾钠紊乱及四种单纯型ABD的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检测特点;ABD类型的判断方法与血气分析的基本原理。 • [熟悉]体液平衡及调节。 • [了解]四种单纯型ABD的防治原则,了解混合型ABD的类型及血气检测特点。
病例分析 病史:女性,67岁,支气管炎患者。入院前两周有咳嗽伴绿色脓性痰。数周以来,表现意识模糊及定向障碍。 体检:神经反射迟钝,血压20/10.6kPa,无血容量减少及水肿,两肺有广泛的粗捻发音。 实验室检查:Cr 64μmol/L(55-100),Urea 2.4mmol/L(2.5-7.0) , Na+122mmol/L(135-145),K+ 4.04mmol/L(3.5-4.8) 如何用这些结果解释临床表现? 低钠血症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进一步分析该患者的病情?
第一节 体 液 平 衡 • 水平衡 • 体液中电解质 • 体液电解质分布与平衡 • 体液交换
基本概念 body fluid,体内存在的液体,体液中的溶质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大类。 • 体液: • 电解质: 体液中存在的离子,体液中的无机物与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有机物统称为电解质。 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2/3 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 1/3 体 液 血浆(1/4) 细胞间液(3/4)
一、水平衡 细胞外液(ECF)占TBW的1/3 细胞内液(ICF)占TBW的2/3 细胞间液占ECF的3/4 10.5L 28L 细胞膜 毛细血管上皮 血管内液占ECF的1/4 血浆=3.5L 总体水的分布及体积
二、体液中的电解质 (一)、体液电解质的分布与平衡 • 1、 电解质的功能 • 维持体液渗透压平衡,保持体液正常分布 • 维持酸碱平衡,有缓冲作用 • 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
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K+] + [Na+]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 [Ca2+] + [Mg2+] + [H+] [Ca2+] + [Na+] + [OH -] 心肌的兴奋性 ∝ [K+] + [Mg2+] + [H+] 低血钾,骨骼肌和平滑肌兴奋性降低,肌肉软弱无力,胃肠蠕动减慢,肠道出现麻痹等症状;高血钾,心肌兴奋性降低,心率减慢,甚至心跳骤停,导致病人死亡。
Na+、K+、Ca2+、Mg2 + Cl-、HCO3-、HPO42-、H2PO4-、SO42-、有机阴离子 • 2、 主要的电解质 • 3、 电解质分布 细胞内主要阳离子 细胞外主要阴离子 ICF: 蛋白质 有机磷酸盐 K+ Mg2 + ECF: Cl- Na+ 细胞外主要阳离子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的分布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主动转运功能。
4、 电解质平衡(Donnan平衡学说) 体液中的阳离子总数应与阴离子总数相等,维持电中性。阴离子常随阳离子总量的改变而变化,而某一种阴离子的减少会使另一种阴离子增加来维持电中性。 阳离子(因) 阴离子(果)
动力:血浆胶体渗透压与静水压(血压)之差 血浆与细胞间液的交换 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的交换 (三)、体液的交换 体液交换 动力: 渗透压 水总是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
水平衡紊乱 • 钠平衡紊乱 • 钾平衡紊乱 第二节 体液平衡紊乱
一、水平衡紊乱 表现为总体水过少(脱水)或过多(水肿),或变化不大但水分步有明显差异,及ICF增多而ECF减少,或ICF减少而ECF增多。 基本原因为水摄入与排出不相等,不能维持水的动态平衡。 在体液平衡紊乱中,水平衡紊乱常伴有电解质及渗透压的平衡紊乱。临床上水、钠代谢失衡是相伴发生的,单纯性水(或钠)增多或降低及其少见。
(一)、脱水 体液丢失造成细胞外液减少,称为脱水。 因血浆钠浓度的变化不同分为高渗性、等渗性、低渗性。 • 1、 高渗性脱水 水摄入不足;水丢失过多:经肾丢失、肾外丢失;水向细胞内转移。 • 水丢失大于钠丢失,血浆渗透压增高 • 原因 • 实验室检查 • 临床 血浆Na+>150或 Cl -+HCO3- >14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
2、 等渗性脱水 消化道丢失;皮肤丢失;组织间隙体液贮存; • 水丢失和钠丢失平衡,血浆渗透压变化不大 • 原因 • 实验室检查 • 临床 血浆Na+为130-150mmol/L或 Cl -+HCO3-为120-14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正常
3、 低渗性脱水 补充水分过多;肾丢失 • 电解质丢失多于水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 • 原因 • 实验室检查 • 临床 血浆Na+<130或 Cl -+HCO3- <12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增多
(二)、水肿 当机体摄入水过多或排出减少,使体液中水增多、血容量增多以及组织器官水肿,称为水肿或水中毒。原因有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水和电解质排泄障碍等。水肿后由于血浆渗透压出现不同的变化,又可分为高渗性、等渗性、低渗性水肿。
二、钠平衡紊乱 (一)、钠平衡 功能:钠是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对保持细胞外液容量、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 分布 体内Na+约50%在ECF,40%分布于骨骼,10%存在ICF。 • 来源与去路 Na+主要从肾排出,肾排钠量与食入量保持平衡,肾对保持体内钠的平衡起重要作用,无钠摄入时,肾排钠下降,甚至不排,以维持体内钠的平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 钠平衡紊乱常伴水平衡紊乱
(二)、低钠血症 指由钠减少或水增多引起的细胞外液Na+ <130mmol/L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血浆钠浓度不能说明钠在体内的总量和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 原因 • 肾性因素(肾上腺功能低下) • 非肾性因素 • 除钠丢失还有水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出现细胞水肿。
(三)、高钠血症 摄入钠过多或水丢失过多而引起的ECF Na+>150mmol/L,临床主要见于水排出过多而无相应的钠丢失,如水样泻、尿崩症、出汗较多及DM病人。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水向细胞外转移,病人出现口渴等细胞内脱水症状。
三、钾平衡紊乱 (一)、钾平衡 • 功能 • 分布 体内K+约98%在ICF,ECF的K+ 仅占2%,血浆K+ 占0.3%。 • 来源与去路 • 来源主要由外界摄入 • 80-90%经肾排泄(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 肾排钾影响因素 • ADS促进肾保钠排钾,血钾升高、血钠降低促进ADS合成,酸中毒时尿钾增多、碱中毒时尿钾减少。
(二)、钾平衡紊乱 • 血浆钾浓度不能反映体内钾总量 • 临床以血清K为准 • 影响血钾浓度因素 • 钾在ICF与ECF间的转移 • ECF的稀释与浓缩 • 钾总量 • 体液酸碱紊乱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 血清 K+< 3.5mmol/L 摄入不足 排出增多 • 原因 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代谢性碱中毒) 血浆稀释 •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 血清 K+> 5.5mmol/L 输入过多 • 原因 排泄障碍 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代谢性酸中毒)
静脉血清(浆)用于测定K+、Na+、Cl-、HCO3- • 毛细管从指头收集毛细血管血用于床旁检测仪 • 肝素化动脉全血主要用于血气分析 • 用血浆或全血应用肝素锂或氨盐抗凝 第三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
一、钾钠测定 (一)、标本 • 钾测定 • 临床多用血清,标本需注明 • 标本不能溶血 • 标本测定前冷藏结果偏高 • 标本测定前37℃温育则结果偏低 • 钠测定 • 标本溶血对测定影响不大 • 标本可以在2-4 ℃或冰冻存放
(二)、方法 • FES ------- 参考方法 • ISE -------- 推荐方法 • 分光光度法
二、氯测定 (一)、标本 可用血清、血浆、尿液、汗液等标本,在血清、血浆中相对稳定,肉眼可见的溶血无干扰。 (二)、标本 • 汞滴定法 ------- 最早测定方法之一 • 库仑电量分析法 • 分光光度法 • ISE -------- 目前最好方法,临床使用最多
第四节 血 气 分 析 • 血液气体特性 • H-H公式应用 • 血中氧 • 血气分析仪
一种气体溶解在血液里的分压(张力): 在假设理想气体相与血液之间保持平衡时的气体分压。 所有溶解气体的分压的总和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溶液的测定压力。 一、血液气体特性 (一)、血液气体分压特性
(二)、血液气体分析特性 • 1、 分析环境 总是使其在体温(37 ℃ )、P(Amb)、饱和水蒸气(PH2O=47mmHg)条件下分析,即BTPS。 • 2、 血液气体状态 PO2仅与溶解在血液中的O2(cdO2)相关 ctO2=cdO2+cHbO2 PCO2仅与溶解在血液中的CO2相关, ctCO2=cdCO2 + cHCO3-
3、 溶解气体的计算 37 ℃时气体的溶解系数 cdG(B)= αG(B) × PG(B) 例: αO2=0.00140(mmol/L)/mmHg PO2=100mmHg,则动脉血中cdO2=0.140mmol/L; ctO2=9mmol/L,可见动脉血中大量的O2是被Hb所结合的。
cH++cHCO3 - K´= cdCO2 二、H-H公式在血气分析中的应用 (一)、化学反应基础 CO2+H2O H2CO3 H++HCO3- ctCO2=cHCO3 -+cdCO2 cdCO2 = αCO2 × PCO2 cHCO3 - = ctCO2 -cdCO2
cHCO3 - cHCO3 - cdCO2 cdCO2 PCO2 cHCO3 - (二)、H-H公式 pH=p K´+log 或: pH=6.103+log 或: cH+= 24.1× 在PCO2/cdCO2、pH、ctCO2以及cHCO3-四参数中已知任意两个都可以利用H-H公式计算其它两个参数。
(三)、临床意义 cHCO3 - / cdCO2在血浆中的浓度比为20:1,此时pH为7.4。任何原因引起cHCO3 -或cdCO2改变,都会引起pH的变化,这种比例变化分子代表肾成分,分母代表呼吸成分。 临床上将原发性cHCO3 -紊乱用来对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进行分类,将原发性cdCO2紊乱作为呼吸紊乱的分类。 各种代偿机制都试图在cHCO3 -或cdCO2浓度改变时,恢复cHCO3 - / cdCO2比例到正常。
二、血气分析仪 (一)、仪器 • 可测项目 pH、PCO2、PO2;结合ISE测定电解质、糖、尿素、乳酸;结合超声血氧系统定量测定O2Hb、HHb、COHb、MetHb、SulfHb、Hct和cHb。 • 自动校正功能 在一定循环时间内,仪器可自动持续监测校正物的pH、PCO2、PO2 。
(二)、电极 pH测定电极、PCO2测定电极、PO2测定电极 (三)、标本要求 标本为全血,首选动脉血,在采血困难时采用静脉血,早产新生儿采样时应在不影响结果时尽可能的少。 标本收集用无菌的、含冻干肝素的1ml-5ml注射器,多用塑料注射器。 收集标本的厌氧技术是让血液尽可能少与大气接触。
P218 (四)、质量保证 • 仪器维护 • 控制物 • 电极的线性 • 温度控制
三、酸碱平衡紊乱的测定指标 • (一)血液的PH值 血液的PH值是表示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指标,正常人动脉血液PH变动范围为7.35----7.45。 1.正常:a.正常人; b.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但已调节; c.有同程度的酸中毒和碱中毒,PH变化相抵消; 2.PH<7.35,酸中毒; 3.PH>7.45,碱中毒
(二)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 • 定义: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压力,称为二氧化碳分压,直接反应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2的多少,是反映呼吸性成分的指标。 PCO2 :5.05-----6.65KPa,正常 PCO2>6.65KPa,机体有二氧化碳滞留,呼吸性 酸中毒 PCO2<5.05KPa,肺通气过度,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呼碱。
(三)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 • 定义:血浆中物理溶解的O2所产生的张力。 • 正常人动脉血氧分压,9.98----13.3KPa,肺通气不足或肺泡膜通透功能下降时,氧分压下降。氧分压可用来判断缺氧程度及呼吸功能,氧分压<7.3KPa时,表示呼吸器官功能衰竭。
(四) 二氧化碳总量(total carbon dioxide content,TCO2) • 概念:血浆中各种形式存在的CO2的总含量,其中大部分(95%)是HCO3-结合形式,少量是物理溶解的CO2(5%),还有极少量以碳酸、蛋白氨基甲酸酯及CO32-等形式存在。 • TCO2与代谢性因素及呼吸性因素有关。主要说明代谢性因素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五) 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 AB)与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 , SB) • AB是指用与空气隔绝的全血标本,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真实含量,AB的正常变动范围是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 • SB 是指在37℃时用PCO2为40mmHg及PO2为100 mmHg 的混合气体平衡后测定的血浆HCO3 -的含量。正常人约22—27mmol/l
(六) 缓冲碱(buffer base B.B) • 全血BB是指血液中具有缓冲作用的所有阴离子的总和,包括HCO3-、Hb,血浆蛋白肪少量的有机酸盐和无机酸盐。 • 正常值为 45--54mmol/l,BB代表血液中碱储备的所有成分,比仅代表HCO3-的AB和SB值更能全面地反映体内中和酸的能力。但缓冲碱的正常值受血浆蛋白,Hb以及呼吸和电解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它不能确切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状态。 BB降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 BB升高: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 BB降低而AB正常则提示Hb或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七) 碱剩余(base excess, BE) • BE:是指在37℃和PCO2为40mmHg时,将1L全 血pH调整到7.40所需强酸或强碱的mmol数。 若用酸滴定使PH值达7.4,则血液的BE升高,即有碱剩余,BE为正;若用碱滴定,则BE含量降低,即碱不足,BE为负。 • BE的正常范围:-3~+3mmol/l,BE是代谢性成分的指标。 • 意义:代酸时,BE负值增加,代碱时BE正值增加。呼酸时开始正常,后因肾代偿而升高,呼碱时,开始正常,后因肾代偿而升高。
(八)阴离子隙(Anion Gap AG) • 概念:机体中未测得的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差值,或机体中所测得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差值. • 计算公式:AG=UA-UC或 • AG=Na+-(CL-+HCO3 -) • AG正常值:10~14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