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291 Views
地球生病了. 40322 蔡晏如. 目錄. 1. 地震 2. 旱災 3. 水災 4. 暖化 5. 6. 7. 地震 (又稱 地動 、 地振動 ) 是 地殼 快速釋放 能量 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 地震波 。 地震可由 地震儀 所測量,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通常以「 芮氏地震規模 」來表示;烈度則透過「修訂 麥加利地震烈度 表」來表示,某地點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是由震動對個人、傢具、房屋、 地質 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
E N D
地球生病了 40322 蔡晏如
目錄 1.地震 2.旱災 3.水災 4.暖化 5. 6. 7.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 地震可由地震儀所測量,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通常以「芮氏地震規模」來表示;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某地點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是由震動對個人、傢具、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 在地球的表面,地震會使地面發生震動,有時則會發生地面移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災害 •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其中大多數震級較小或發生在海底等偏遠地區,不為人們所感覺到。但是發生人類活動區強烈地震往往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通常來講,芮氏3以下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很小,對建築物不會造成明顯的損害。人們對於芮氏4以上的地震具有明顯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較差且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芮氏5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 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築物的破壞甚至倒塌;破壞地面,產生地面裂縫,塌陷等;發生在山區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雪崩等;而發生在海底的強地震則可能引起海嘯。餘震會使破壞更加嚴重。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災,水災和毒氣泄漏等。此外當傷亡人員屍體不能及時清理,或污穢物污染了飲用水時,有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在有些地震央,這些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帶來的直接破壞。
地震前兆 • 地震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發生時間,但通常地震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自然現象,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如動植物、地下水等的異常以及地光、地鳴等。後者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專業儀器才能測出,如地形變、地磁場、重力場、地溫梯度、地應力的異常等。對地震前兆的觀察和監測是地震臨短期預報的重要手段。
旱災 • 旱災指因氣候嚴重或不正常地乾旱而形成的氣象災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農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減產或歉收從而帶來糧食問題,甚至引發饑荒。同時,旱災亦可令人類及動物因缺乏足夠的飲用水而致死。 • 此外,旱災後則容易發生蝗災,進而引發更嚴重的饑荒,引致社會動盪。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至今中國依舊是旱災頻仍,幾乎是無年不荒,缺水成為中國全國境內最迫切的問題。2006年內蒙古蘇尼特草原持續旱災,受 • 災草場面積23186.7平方公里[6]。2006年5月中旬以來,重慶市遭遇大旱災。2009春,乾旱波及中國12個省份,河北南部、山西東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達到特旱。2010年初,雲南、貴州為中心的五個省份已達到特旱。
什麼是水災 • 洪災也稱水災或氾濫,是由洪水引發的一種自然災害,指河流、湖泊、海洋所含的水體上漲,超過常規水位的水流現象。洪水常威脅沿河、湖濱、近海地區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沒災害。當一個地方被河水、海水或雨水淹蓋時,這個地方就是遇上了洪災。洪災是因自然降水過量或排水不及時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物損壞、建築倒塌等現象。洪災發生時不單會淹浸沿海地區,洪水更會破壞農作物,淹死牲畜,沖毀房屋。 • 此外,氾濫使商業活動停頓、學校停課、古蹟文物受破壞,水電、煤氣供應中斷。洪水更會污染食水,傳播疾病。 • 洪水一般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稱為洪災,如黃河、恆河下游地區泛濫成災,造成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卻也有一些洪水現象會給人類帶來益處,如尼羅河定期的泛濫,給下游三角洲平原帶來大量肥沃的泥沙,有利農業生產。 • 「洪水」一詞一說取自一河川名,其源流大約在今日中國河南輝縣(舊名「共」)及其東鄰各縣境內,「洪水」與淇水會合後流入黃河。當地黃河轉折處的北岸,正是黃河水患開始的地方。該處起源於輝縣的為共、龔、段三姓。一種說法稱古代中國大禹所治之水,即在今日輝縣境內,大概以當時的人力物力,尚不能治理江河。因此「洪」一字即源自輝縣舊稱「共」,「洪水」也就是「共地之水」。
自然因素 • 瞬間雨量或累積雨量,超過河道的排放能力。 • 一般來說,如果一地有持續的大雨,發生洪災的可能性便會增加。受季風影響的國家,氣候變化很大。夏季時,潮濕的季風會為當地帶來大量雨水。當大雨持續,而河道又未能容納所有水時,洪水便會溢出河道,造成水災。此外,暴風亦會造成沿海地區氾濫。它暴風把海水推向沿海地區,造成風暴大浪,沿海地區會因此而被水淹沒。
暖化 •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 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普遍來說,科學界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很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累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是事隔111年,終於成了公眾關註的問題。 •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 •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變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