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824 Views
消化系核医学. 仁济医院 • 核医学科. 肝胶体显像 liver colloid imaging. 一、原理. 静脉注入小分子放射性胶体颗粒 随血流入肝,约90%被肝脏枯否氏细 胞吞噬而均匀规则地分布于肝内,从 而用显像设备可显示肝内放射性的分 布,以了解肝实质的功能状态。. 若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放射性 稀疏缺损,则提示该部位吞噬功能的 降低或丧失即肝组织的损伤或破坏。 脾和骨髓亦含吞噬细胞,可轻度 显影。肝硬化时可有脾亢表现(肝脏 变小、影淡、不均、脾影大而浓)。. 二、显像剂.
E N D
消化系核医学 仁济医院•核医学科
一、原理 静脉注入小分子放射性胶体颗粒 随血流入肝,约90%被肝脏枯否氏细 胞吞噬而均匀规则地分布于肝内,从 而用显像设备可显示肝内放射性的分 布,以了解肝实质的功能状态。
若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放射性 稀疏缺损,则提示该部位吞噬功能的 降低或丧失即肝组织的损伤或破坏。 脾和骨髓亦含吞噬细胞,可轻度 显影。肝硬化时可有脾亢表现(肝脏 变小、影淡、不均、脾影大而浓)。
二、显像剂 99mTc-硫胶体 99mTc-植酸钠
三、显像方法 显像剂: iv:85~370MBq(5~10mCi) 5-20min后显像: 正、后、右侧位 平面显像 也可断层
四、图象分析 正常影像: 位置形态大小类似肝解剖, 放射性分布均匀,脾脏可显影。 异常影像: 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异常
五、适应证 1. 了解肝脏大小、位置、结构和功能 2. 辅助诊断肝转移性肿瘤 3. 鉴别诊断肝内良恶性病变(结合肝 血流血池显像) 4. 诊断肝外损伤 5. 肝手术或放化疗后的疗效评价和随访
六、临床应用和意义 1. 肝位置异常: 肝下垂、膈疝、内脏转位。 2. 大小形态异常: 弥漫性肝病、肝硬化、占位。
3. 放射性分布异常: 1)单个或多个局限性稀疏缺损区: 肝占位(原发或转移性)。 2)弥漫性稀疏: 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3)局限性热区: 肝静脉或上腔静脉栓塞、错构瘤。
三页肝 卵巢占位压迫 肝转移癌 肝细胞癌 肝硬化
肝肿大 肝硬化、脾亢
POST ANT 肝硬化、肝占位、脾亢
七、肝胶体显像优缺点 优点: 可反映整个肝、脾形态和功能状态。 缺点: 缺乏特异性,分辨率有限。 用途: 配合肝血流血池显像诊断肝血管瘤。
肝血流灌注显像hepatic blood flow perfusion imaging肝血池显像hepatic blood pool imaging
一、目的 了解肝内占位性病变血流及 血容量状况并借以进行占位的鉴 别诊断(常与肝胶体显像配合)。
二、原理和方法 肝脏含血丰富, 由肝动脉(25%)和 门静脉(75%)同时供血。 静脉“弹丸”式 注入显像剂 99mTc-RBC后随血流进入肝 脏,此时对肝区实施连续动态采集可获 得血流灌注影像(动脉相);待显像剂 在肝血池内分布达到平衡后,可采集静 态血池影像(血池相)。
三、适应证 1. 肝血管瘤特别是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 2. 鉴别肝占位血供丰富程度: 血供丰富—肝血管瘤、肝癌、部分转 移性肝癌; 血流减少—囊肿、脓肿、结节硬化。 3. 了解肝内血供分布状态
四、正常影像 肝血流灌注影像: 动脉相(-) , 静脉相(+) 。 肝血池影像: 15-30分钟后平衡,均匀。
血流灌注像 动脉相:早期,肝动脉供血少,在腹主 动脉、脾脏、双肾血管床显影时,肝脏显影 不明显。 静脉相:6-8秒钟后,显像剂逐渐 由门静脉入肝,才见肝区放射性增高。 肝血池影像 注射显像剂15-30min或更长时间后,显 像剂在肝血循环中分布达到平衡,肝血池放 射性明显高于相邻组织而清晰显影。
五、异常影像 1. 肝血流灌注相:动脉期肝区局限性浓集灶 2. 肝血池相(肝胶体显像出现局限性缺损) 1) 缺损区不见填充—放射性稀疏缺损,提示病变 缺乏血供,良性可能性大。 2) 缺损区一般填充—放射性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 近,表明血供较丰富,肝癌可能性大。 3) 缺损区过度填充—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 织,提示病变血供丰富,见于海绵状血管瘤。
六、临床应用 1. 肝海绵状血管瘤 (最常见良性肿瘤) 肝血流灌注相:动脉期无早期灌 注;静脉期低于正常肝组织。 肝血池相:在胶体显像中的缺损 区出现“过度填充”。
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 甚至达到心血池程度,提示病变血供丰 富,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具很 高特异性,假阳性很少。其他良性病变 和绝大部分恶性病变无此特征,灵敏度 和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可达90%以上。 因此可作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ANT POST 肝胶体显像: 肝右叶中部前外侧和左叶下部 分别见放射性稀疏区和缺损区
ANT POST 肝血池显像: 肝右叶中部前外侧和左叶下部 原放射性稀疏区和缺损区分别见过度填充
肝胶体显像 POST ANT 肝血池显像 ANT POST
2. 原发性肝癌:血供丰富,动脉相“提前 灌注”,血池相常表现为“一般填充”。 3. 转移性肝癌:血供多不如原发性肝癌, 常表现“ 不填充”。 4. 肝囊肿、脓肿:无血供,血流灌注和 血池显像均表现“不填充”。
肝血管瘤 胶体显像占位 血流期(-) 血池期过度填充 上:血管瘤 下:原发肝癌 肝癌胶体显像占位 血流期提前灌注 血池期低于正常肝
肝占位胶体、血流、血池显像比较 肝占位 原发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囊肿脓肿 血管瘤 动 脉肝动脉 肝动脉 无 血管网 血 供丰富 较丰富 无 极丰富 X-CT 占位 占位 占位 占位 胶体像 缺损 缺损 缺损 缺损 动脉期提前灌注 稍增加 低于正常肝 阴性 静脉期近似正常肝 变淡 低于正常肝 阴性 血池期近似正常肝 低于正常肝 低于正常肝 过度填充
一、原理和方法 某些放射性药物,如99mTc-EHIDA(二 乙基乙酰替苯胺亚氨二醋酸),注入血循环 后可被肝细胞选择性摄取, 并分泌至毛细胆 管,与胆汁一起经胆道系统排泄到肠腔内。 其代谢过程可通过动态显像方式显示, 以了 解胆道系统功能及通畅情况。
介入试验(interventional trst) 1)脂肪餐试验或胆囊收缩素试验 : (fatty meal test) (cholecystokinin test) 胆囊显影最浓时口服脂肪餐,可促 进胆囊收缩和胆汁排泌,或 iv胆囊收缩 素使胆囊收缩,鉴别功能性或机械性胆 道梗阻。
2)吗啡试验(morphine test): 若胆囊45min不显影,iv 吗啡痉挛 Oddi扩约肌,促进显像剂进入胆囊。 若胆道通畅, iv吗啡后20-30min后 胆囊会显影,可确诊急性胆囊炎,并缩 短诊断时间。
3)苯巴比妥试验(phenobarbital test) : 在肝外胆道通常情况下,口服苯巴 比妥钠2.5mg/kg体重Bid×5d,促进显像 剂排出增强,鉴别胆道梗阻,尤其新生 儿黄疸的鉴别诊断。
二、适应证 1. 急性胆囊炎诊断。 2. 新生儿黄疸鉴别诊断和先天性胆道异常。 3. 阻塞性(如胆总管梗阻)黄疸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4. 胆道术后疗效观察和随访:吻合口狭窄或 胆汁漏等。 5. 肝移植存活监测:血管吻合、肝实质功 能、胆道吻合等。
6. 肝细胞癌、肝腺瘤鉴别诊断。 7.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断。 8. 十二指肠胃反流诊断。 9. 异位胆囊的确定。 10. 监测肝功能。 11. 胆管支架植入后随访。
三、正常胆道影像 1. 静脉给药后1-5分钟肝脏显影。 2.10-15分钟肝影最浓,达高峰,以后开始变 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逐次显影。 3.15-30分钟肝影渐消退,通常45分钟内胆囊 显影。 4. 30-60分钟肝影消退,肠道放射性显影。 5.正常胆囊和肠道显影不应迟于60分钟。
四、临床应用 1. 急性胆囊炎: 典型表现是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及时 显影,而60分钟内胆囊不显影。 灵敏度97.6 % 。延迟4小时仍不显影,特异性 97.6%。60分钟内显影,急性胆囊炎排除率99.4 %。 优点:可判断胆囊管是否通畅,诊 断特异性高,优于超声和CT。
60min时肝管、胆总管、十二指肠显影,但胆囊未显影,盐酸吗啡(MS)后90min胆囊仍不见显影,确诊急性胆囊炎。60min时肝管、胆总管、十二指肠显影,但胆囊未显影,盐酸吗啡(MS)后90min胆囊仍不见显影,确诊急性胆囊炎。
盐酸吗啡(MS)后5min后胆囊显影,急性胆囊炎排除盐酸吗啡(MS)后5min后胆囊显影,急性胆囊炎排除 60min时胆囊未显影
慢性胆囊炎: 胆囊显影延迟 慢性胆囊炎: 肠道显影延迟
2. 新生儿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肝炎): 肝影清晰,而24h (或巴比妥试验) 后仍 不见肠道显影,其诊断符合率为95%,否则 24h 内显影为肝内病变如肝炎。是新生儿胆 道闭锁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并可鉴别其 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为治疗提供决策。 (胆道闭锁出生后60天是手术治疗最佳时机)
3. 阻塞性黄疸的鉴别: 1)肝内梗阻时可见肝内放射性降低,胆 囊胆道不显影,肠道放射性延迟出现。 2)肝外完全性梗阻则肠道始终无放射性 出现。 3)肝外不完全性梗阻可见阻塞近端胆管 扩大增粗,肠道内放射性延迟出现。
术后狭窄胆总管部分梗阻 肝细胞性黄疸: 肝功不良 显影模糊,心 血池影持续存 在,胆道不显 影,肠影延迟 梗阻性黄疸:高位胆总管阻塞,肝功显影清晰,胆道不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