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874 Views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本章前言. 可持续发展观念以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的布伦特兰定义为代表:“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内涵包含五个基本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本章首先讨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而阐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中国的量度指标,以推动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讨论。. 关键词. 区域( region)
E N D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本章前言 可持续发展观念以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的布伦特兰定义为代表:“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内涵包含五个基本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本章首先讨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而阐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中国的量度指标,以推动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讨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关键词 区域(region)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地理工程(geographical engineering) 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gramming)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建设工程 中国 可持 续发 展战 略与 规划 环境污染 防治工程 地 理 工 程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物多样性 保育与自然 保护区工程 国家减灾规划 减灾工程 其他相关规划 区域 可持 续发 展测 度与 和谐 发展 可持续发展测度 “生态导向”的 土地利用规划 和谐发展 • 逻辑框架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第二节 地理工程 第三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与和谐发展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一、中国21世纪议程 • 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 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宣布中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把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重点提高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中国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经济相对不够发达,重点是消除贫困,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对区域开发的支撑能力。 第一次以全国人大通过的重要文件把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战略 •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 • 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 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 • 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 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标志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施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国务院于2000年12月21日发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纲要》提出:要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纲要》强调: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地区和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10年 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 中期目标:2030年 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远期目标:2050年 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大部分地区实现环境优美、自然生态系 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与措施 •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 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渔业水域等。 • 重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物种丰富、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坏的地区,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作用。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国务院1998年11月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八个类型区域 • 黄河上中游地区 • “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 • 南方丘陵红壤区 • 青藏高原冻融区 • 长江上中游地区 • 北方土石山区 • 东北黑土漫岗区 • 草原区 (一)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目标 总体目标: 50年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近期 1999—2010年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整治 中期 2011—2030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远期 2031—2050年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二)生态建设总体布局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三)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规划 • 黄河上中游地区 防治水土流失,草灌(木)先行 减少入黄泥沙,节水,以旱作农业为主 • 长江上中游地区 防治水土流失,保障江河安全,建设林 果等工程 • 风沙区 防治沙漠化(农牧交错带),综合治理,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综合配套 • 草原区 防三化(沙化、碱化、草场退化),提高载畜能力 (可持续)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 1998年国务院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 (一)国家减灾方针、目标与任务 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 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 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 • 农业和农村减灾 • 工业和城市减灾 • 区域减灾 • 社会减灾 • 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任务、总方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 加速减灾的工程和非工程建设 • 完善减灾运行机制 • 提高我国减灾工作整体水平 • 推进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二)国家减灾战略规划重点内容 农业和农村减灾 工程减灾 •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建设综合减灾的骨干水利工程 •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以节水保墒为主要内容的旱 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 以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继续实施“三北”、长江中上游和沿海防 护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等工程 • 加强生物灾害、风沙(尘暴)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的综合防治,以及畜 牧业疫病、雪灾的预防 • 开展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村镇和乡镇企业密集区的综合减灾工程建设 非工程减灾 • 完成国家农业减灾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减灾区划 • 建设一批推广和应用减灾实用技术的农业和村镇减灾示范区 • 加强灾害性天气、农林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畜牧业疫情、森林和草原火灾 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 建立和完善农业自然灾害测报、灾情评估体系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工业和城市减灾 工程减灾方面 • 抓好预防洪水、地震、台风、风暴潮、巨浪、滑坡、泥石流、崩塌、塌陷、火灾等灾害的骨干工程建设,提高大中型工业基地、交通干线和通讯枢纽、重要设施、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灾水平 • 完善企业的减灾体系,加强企业减灾工程建设和危险源的管理,控制次生灾害发生 • 城市及其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抗灾设防标准 • 全国重点防洪城市完成规定的防洪工程建设,其他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也要使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 组织制定分行业的工业减灾规划和城市综合减灾规划 • 加强城市生命线保障系统和应急系统的减灾建设 • 提高现代化建筑和设施的消防水平 非工程减灾方面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五、其他相关规划 •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促进人 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 2003年7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和“能力建设”作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的重点领域 •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在全面实现小 康社会目标下,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2005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具体地布置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框架。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一、地理工程的概念 地理工程 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地理工程的建设考虑条件 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地理条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经济与社会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 环境演变,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变化趋势,要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 新时期区域发展必然选择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中国主要地理工程分布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二、生态建设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 1978年国务院批准“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 范围:东西长4 480km,南北宽560~1 460 km。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目前正处在2001—2010年的四期工程建设中。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总体规划:规划造林3 508.3×104hm2 其中: 人工造林2 637.1×104hm2,占总任务的75.1% 飞播造林111.4×104hm2,占3.2% 封山封沙育林759.8×104hm2,占21.7% 四旁植树52.4亿株 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 “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 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期工程建设规划: 到2010年,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 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初步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状况,减轻风沙危害,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首都圈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重点 第二节 地理工程 44个县市 6万km2 3 300万人 郊区: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周边区:退耕还林还草 增加植被覆盖率 涵养水源恢复生态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农牧交错带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 第二节 地理工程 205个县(旗) 72.6万km2 6 054万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草原带以草定畜培育优质草畜品种为重点 推广“公司+农户” 以草定畜 发展产业化 畜牧业模式 32个县(旗) 46万km2 630万人 改良草地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三)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9年为治理江河而 首次在长江流域实施了大 规模林业生态工程,区域 范围包括11个省市的271 个县。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四)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96年起,建设范 围为广东、广西、 云南、贵州等4个 省(区)的32个地(州、 市)的177个县(市)。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五)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95年批准工程 建设范围包括河南及 安徽、江苏、山东、 湖北、浙江、上海等 7个省市的208个县。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六)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8年开 始建设北起中 朝边界的鸭绿 江口,南至中 越边界的北仑 河口。 全长1.8×104 km,跨越辽 宁、河北、 天津、山东、 江苏、上海、 浙江、福建、 广东、广西、 海南等11个省 (区、市)的 195个县。 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平原绿化工程 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平原绿化工程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七)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天然林禁伐和大幅减少商品木材产量,主要解决中国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这里分布着全国69%的天然林。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八)退耕还林工程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布局 包括25个省的1 897个工程。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九)平原绿化工程 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施平原绿化工程 截至2000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中有869个达到了“平原县绿化标准”,占规划数的94.5%。 全国平原绿化累计完成造林698×104hm2,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7.3%提高到15.7%,增加了8.4个百分点。 新造农田防护林376.8×104hm2,保护农田3 256×104hm2,农田林网控制率由1987年的59.6%增加到70.7%,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达到了85%以上。 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已达1 518×104hm2,活立木蓄积达6.2×108m3。平原地区还发展各类经济林503×104hm2。 二期工程(2000—2010年)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上海、福建、江西、浙江、湖 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44个县(市、旗、区)。规划建设总任务552.1×104hm2。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十)退牧还草工程 2003年起,退收还草的规划目标和重点范围 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 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 新疆北部退化草原 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 力争5年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 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达到草畜平衡 建立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系统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三、环境污染防治工程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重点工程项目》作为《中国绿色工程规划(第二期)》,以绿色工程项目带动全国的污染治理工作,保障重点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约1 137个,其中重点在防治三峡库区的水污染,南水北调工程的污水处理,淮河、海河、辽河流域(称“三河”)和太湖、滇池、巢湖流域(称“三湖”)污水处理,以及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称“两控区”),北京市等重点工程和重点地区的污染治理。 “三河三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三河”新建、扩建15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 064×104 t /d。“三湖” 新建、扩建2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3×104 t /d。 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88座,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87×104 t /d,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厂69座,新增垃圾处理能力1.3×104 t /d。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供水水质达到III类,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7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3×104 t /d。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工程。环渤海城市建设11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93×104 t /d。 “两控区”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两控区”内37个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能力105×104 t /d。 北京碧水蓝天工程。进一步改善北京的环境质量,其中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项目25个;建设21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管网配套工程、3项截流管网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8×104 t /d。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建设8个区域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新增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能力72×104 t /a。 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建成和完善空气质量与酸雨监测网、地表水监测网、海洋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辐射环境监测网及核应急中心、全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及卫星数据传输网络,建立重点流域断面水质预警系统。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四、生物多样性保育与自然保护区工程 (一)生物多样性保育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 森林在全球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部分。50多年来,中国政府在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保持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 建立500多个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建立了230多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基地或繁殖场 使一度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等10余种濒危动物开始恢复种群数量 并有6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草原生物多样性保育 •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防沙治沙法》 • 健全草原自然保护区体系,提高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水平 • 加强科学研究,制定行动计划 荒漠生物多样性保育 • 进一步支持和改善以保护野生动物为目的的野生动物圈养工作 • 加强荒漠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监测种群变化,有充分根据地制订优先保护计划 • 加强保护区建设,改善迁地保护设施 • 加强法制建设,控制生物资源利用 • 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群众认识水平 • 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 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等就从不同侧面从事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 有关法律、法规也制定了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条文 • 各省市地方制定了一些地方法规和条例 • 包括禁猎、禁渔的规定 中国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了《湿地公约》 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宣传教育与人员培训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 湿地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少数已遭破坏的湿地得到恢复与重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二)自然保护区类型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三个类别。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自然生态系统类 5种自然生态系统类 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野生生物类 2种野生生物类 指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 以野生动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动物和重要经济动物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 如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以野生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如蕨类植物种、裸子植物种、被子植物种、栽培作物的野生亲缘种等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自然遗迹类 2种自然遗迹类 指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 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以特殊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奇特地质景观、珍稀矿物、地质灾害遗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 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古人类、古生物化石产地和活动遗迹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四级: • 国家级 •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 市(自治州)级 • 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三)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数量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类 至1997年,全国建有以各种自然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533个,保护面积5 068.5×104 hm2,分别占中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57.6%和65.8%。 至2001年底,全国建有以各种自然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999个,保护面积8 480.9×104 hm2,分别占中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64.4%和65.3%。 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 349个,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占国土面积1%。国家森林公园627个,占国土面积1%。国家地质公园138个。 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类至2005年,已建立国家重点区187个,占国土面积的1%。 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类至2005年底中国已建各类1 928处 。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物种就地保护 中国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始于20世纪60年代。 至2001年底 • 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别)自然保护区436个,面积4 362.74×104 hm2 • 已建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325个,面积4 149.75×104 hm2 • 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11个,面积212.99×104 hm2 • 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 已建有保护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和塔城巴旦杏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湖北保康腊梅、广西金花茶和黑龙江老山头荷花自然保护区;保护鱼种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自然保护区等。 • 在各畜种产区,先后建立了1 768处马、牛、羊、猪、禽、兔等品种选育场和繁殖场及少数保护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五、减灾工程 (一)防洪、防潮、抗旱工程 堤防建设 1949年以来,根据流域和地区防洪规划要求,中国进行了河道整治、加固了堤防、开辟了蓄滞洪区,调整和扩大了洪水出路,并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 至2005年,中国已拥有各类堤防27.75×104 km。这些堤防保护着近4.4×107 hm2的耕地和5.4亿人口,是中国精华地带防洪安全的屏障,是中国防洪的重要工程。 水库建设 1949年以来,根据江河治理规划,修建了一系列承担防洪任务的综合利用性水库。 至2005年总计8 5108座,总库容5 624×108 m3,其中大型水库470座,总库容4 197×108 m3,这些水库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蓄滞洪区建设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流域共有蓄滞洪区124处总面积3.26×104 km2。 七大江河承担流域防洪任务的蓄滞洪区97处 长江流域40处(如荆江分洪区) 黄河流域2处(如北金堤滞洪区) 海河流域26处(如水清河滞洪区) 淮河流域28处(如洼蓄联区) 珠江流域1处 面积2.85×104 km2,占全国蓄滞洪区总面积的87.5%。 灌溉工程 2005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 656×104 hm2;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 860处,有效灌溉面积2 642×104 hm2;2×104 hm2以上大型灌区287处,有效灌溉面积1 431×104 hm2。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二)防震抗震工程 中国70%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位于基本烈度VII度和VII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国家已确定78个城市为中国重点抗震防灾城市,要求编制抗震防灾规 划,落实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措施,制定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除新建工程设施按有关法规进行抗震设防外,对已建成但没有达到抗震要求的重要工程设施进行抗震加固。已经完成的主要有: 14条铁路干线设施 90多座骨干电站 60多座大中型水库 6条输油管线 一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 一些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城市的公用设施和居住民宅。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二节 地理工程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对部分严重危害城镇、交通干线的地质灾害进行综合防治 如:西南、西北地区和北京北部山区泥石流勘查 武汉地面塌陷勘查 重庆滑坡勘查 西安地裂缝勘查 对重点地区和交通线上的崩滑流灾害进行了治理 对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等灾害进行控制 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555个县(市)的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查出40 0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汛期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进行检查,指导群测群防网络、监测预 警工程建设和防灾救灾工作。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