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565 Views
手足口病防治. 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病科 论军 电话 2314369. 内容. 定义 流行概况 国外流行概况 国内流行概况 我省、市流行概况 流行环节 流行病学特点 案例 肠道病毒的病原学分类 HFMD 病原学 临床学 预防控制原则. 手足口病的定义. 手足口病 ( Hand-foot-mouth disease H FMD )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 --- “ 手、足、口综合征”; -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
E N D
手足口病防治 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病科 论军 电话 2314369
内容 定义 流行概况 国外流行概况 国内流行概况 我省、市流行概况 流行环节 流行病学特点 案例 肠道病毒的病原学分类 HFMD病原学 临床学 预防控制原则
手足口病的定义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手、足、口综合征”;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 • 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手足口病历史概况 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加拿大Robinson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1959年提出HFMD命名; • 我国于1981年始见于上海; • 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 16型(CoxAl6)、肠道病毒71是最常见。
国内流行情况 • 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例的零星报道。 • 1983年天津发生手足口病爆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1986年又出现爆发。 • 1999年5-9月,深圳南山区,59例 • 2001年,徐州市流行,登记住院人数2193例,死亡7例。2002年,扬州市4~8月份住院病人数达1200多例。 • 2002年,苏州市,6~8月份仅儿童医院就收治300多例。 • 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一起手足口病爆发,患病率达6.65% • 1998年台湾省肠道病毒71型流行 • 在6月和10月共报道了129106例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其中5岁以下71例(91%),死亡病例中65例(83%)有肺水肿或肺出血
我省流行情况 • 2000年5~8月烟台招远市发生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 • 在3个多月里,招远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男女之比为1.5∶1 • 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 • 5月10日发生首例, 6月15-7月15发病高峰期,末例发生于8月28日 • 128例住院治疗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1d,病毒性心肌炎12例(1-2.5岁),其中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高热、出疹2-3天后,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病毒性脑膜炎14例,双下肢无力5例
2003年泰安手足口病流行 • 2005年济宁金乡流行 • 1、地区分布 全县13处乡镇均有手足口病发病。 • 2、年龄分布 最大发病年龄为14岁,最小发病年龄3个月,以≤3岁发病为主,共发病404例,占该病发病数的76.08%,3岁以上发病127例,占该病发病年龄的23.92%。 • 3、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为鱼山镇孙楼村散居儿童,2005年1月22日发病,25日到金乡县人民医院就诊;元月份共报告3例,二月份无报告,三月份报告2例,四月份报告61例,五月1日至26日报告465例。
流行环节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传染源 •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 流行期间传染源 • 主要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 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 流行间歇和流行期——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
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 •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 日常接触传播,经口、结膜等途径感染 • 空气飞沫传播 • 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 • 水源传播 •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 • 医源性传播 • 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 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 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 •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 国外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 • 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流行病学特点 • 时间分布: • 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得季节高峰 • 不同地区的流行高峰存在差异 • 报道的资料显示,在我国 • 冬季发病较为少见,夏秋季多见。我省一般流行季节为5~8月份 • 1999年厦门由EV71型引起HFMD流行,其高峰在夏季
2005-2007.5.7全省手足口病病例月份分布 1200 2005发病数 1000 2006发病数 2007发病数 800 600 400 20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流行特征 • 地区分布 • 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地区性。
流行特点 • 人群分布 • 5岁以下的儿童多发,男性高于女性。 • 我省2005-2007年5月7日,病例主要分布在6岁及以下儿童,且性别分布上男童多于女童。
HFMD的流行方式 • 以爆发和流行为主,暴发或流行前后呈散在发生 •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 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 • 家庭发病有集聚现象 • 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儿童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 • 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HFMD病原学 • 能引起HFMD的病原型别很多,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人肠道病毒属,其型别有CoxA5、10、16、19型及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 • 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 • 有的报导ECHO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 • 有关资料表明,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变迁
HFMD病原学 • 从世界各国报导来看,七十年代前,主要为CoxA16引起,随后EV71逐渐增多 • 我国八十年代以CoxA16为主,1989年从成人HFMD病人分离出EV71型 • 1998-1999年HFMD流行,各地报导均以EV71型为主。
HFMD病原的生物特性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临床表现-1 •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 潜伏期一般2~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 2003年泰安的调查,潜伏期最短48小时内,最长2周左右,平均3~5天。 • 感染后,病毒在肠壁细胞中增殖,由此进入血液,病毒自血流游离至受压部位组织中增殖,引起疱疹性病变。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胞浆中有病毒颗粒,脑脊液中亦可见到.
临床表现-2 •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屁四个部位 •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临床表现-3 •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 •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生 •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 • 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 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一般无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合并症1 • 病毒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 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 • 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 合并心肌炎的患儿常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心电图T波倒置和ST段低平 • 近年发现EV71较CoxA1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 • 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
合并症2 • 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 • 肌痉挛、呕吐、急性小脑共济失调、急性上升性麻痹、良性颅内高压、高烧、惊厥和急性软瘫。临床分三级: • Ⅰ级为肌痉挛、共济失调、肌痉挛且共济失调、 • Ⅱ级为肌痉挛和脑神经板受损 • Ⅲ级为脑干受损,短暂肌痉挛后紧跟呼吸衰竭、皮肤苍白、外循环衰竭、休克昏迷、眼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多在入院12h内死亡
合并症3 • 根据临床和脑电图的变化,将HFMD分为①以小脑症状为主的局限性脑炎型,表现为共济失调,肌阵挛和震颤;②无菌性脑膜炎型;③弛缓性麻痹型 • 这三种临床类型,以无菌性脑膜炎常见 • 日本1973年流行时,局限性脑炎多见,有的表现脑膜刺激症状,有的仅表现持续高热,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绝大多数病人病后三个月内可恢复正常
诊断 • 诊断原则 •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治疗原则 • 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 •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 • 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指南防控措施1 (一)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 • 1.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诊断。 •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 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有助于病例诊断,包括: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指南防控措施2 • 2. 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 • 3.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指南3 • (二)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 • 1.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 • 2.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
指南4 • 3.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要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 4.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 5.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 6.对新发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
指南5 • (三)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 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 (四)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 • 各地应对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 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 一是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 • 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早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患者。 • 早报告,网络直报。报告内容要全面。及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 二是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传播规律。 • 个案调查(项目填写完整、面对患者),掌握了辖区范围内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流行强度、传播方式及发生发展趋势 。
三是采取了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控制措施,力争尽快控制疫情蔓延。 • ⑴严格疫点(疫区)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 包括对病家、四邻和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家庭内的人畜粪便、病人呕吐物、痰液、衣物、被褥、餐具、玩具及饮水、地面等全面消毒; • ⑵严格隔离病人,各级医疗机构在接诊病人时按肠道传染病防治原则隔离防护;在家治疗的患儿,居家隔离;或就地就近隔离治疗。
⑶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改善个人卫生习惯; •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 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 ⑷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三管一灭”工作,重点清理垃圾粪便。 • ⑸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护水源,严防饮水污染。 • ⑹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的监督管理,通风消毒,实行晨检制,及时发现病人,
四是医疗机构应加强预诊分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四是医疗机构应加强预诊分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 五是及时采集脑脊液、双份血清、双份大便、咽试子等合格的体液标本,进行病原学分离和血清学检测,尽快明确病因。 • 对象:重症病例、典型病例、轻型(非典型)病例、隐性感染者(流行区健康儿童)。 • 医疗机构要对病例标本留样! • 疾控部门及时接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