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01 Views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 思路.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和为贵。
E N D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 思路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和”为核心的文化。“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字舞
(二) 西方社会有关和谐思想 •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地安纳州的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 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作“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课堂互动 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和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 • 根本原因是存在阶级剥削、压迫和阶级对立。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 按照马恩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三大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四)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1、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建设理论
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 毛 泽 东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 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 也干不成。这些思想奠定了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 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2002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002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物价上涨指数过高,防止通货膨胀任务艰巨 2010年全国CPI上涨3.3%。特别是房价居高不下。 《2011全国城市房价排行榜》 城市 新房均价/平方米 排名 温州 28474元 第一名 上海 25778元 第二名 北京 23818元 第三名 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天价房难圆“白领梦” 房 奴
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每年新增就业人口2000多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三农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区域差距仍然很大 • 西部12省,面积占全国的71%,但GDP只占全国的18%;广东人均GDP是贵州的5倍;上海人均GDP是西安的5倍。
这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由于信用缺失,我国每年财政损失高达约五千亿元;十几年来,我国金融、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大约四万多亿元。信用缺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由于信用缺失,我国每年财政损失高达约五千亿元;十几年来,我国金融、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大约四万多亿元。信用缺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诚信缺失
道 德 失 范 染色馒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 毒奶粉 • 瘦肉精猪肉
沙尘暴 废气污染 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 令人瞩目 河流污染 沙 漠 化 • 环境恶化、资源不足已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诸如以上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诸如以上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教训 突尼斯的“茉莉花” 革命 • 2010年12月17日,由突尼斯一个失业大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死亡引发了国家骚乱,烧遍了整个突尼斯,导致总统本﹒阿里下台。 • 冲突爆发的根源,是突尼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让人难以忍受的高通胀。
突尼斯动乱,震动了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和利比亚等多国也出现一系列动乱。中东进入了敏感的政治动荡期。 视频:http://v.ifeng.com/news/world/201102/94dfb5ac-d526-4e75-bf31-0b093e06e9c3.shtml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一,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二,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第三,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视频: 互帮 互助
第四,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第五,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要求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理论意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四,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障)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改革开放的发展(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政治团体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文化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