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54 Views
第十三章 药疹. 上海交通大学新华临床医学院 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定 义. 各种药物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的皮肤 、粘膜反应 ,称为药疹 (drug eruption) 或药物性皮炎。. 药物进入人体的不同途径 :. 内服 注射 ( 皮下 肌肉 静脉注射 ) 外用 ( 包括滴眼、滴鼻 ) 吸入 含服 漱口 栓塞 ( 肛栓、阴道栓 ) 灌肠. 引起药疹的药物. 50~60 年代 磺胺类药物 解热镇痛药 抗 生 素 镇静安眠药. 80~ 90 年代 抗 生 素 抗 痛 风 药 非类固醇抗炎药 磺胺类药物. 过敏状态.
E N D
第十三章 药疹 上海交通大学新华临床医学院 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定 义 各种药物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的皮肤 、粘膜反应 ,称为药疹(drug eruption)或药物性皮炎。
药物进入人体的不同途径: • 内服 • 注射(皮下\肌肉\静脉注射) • 外用(包括滴眼、滴鼻) • 吸入 • 含服 • 漱口 • 栓塞(肛栓、阴道栓) • 灌肠
引起药疹的药物 50~60年代 磺胺类药物 解热镇痛药 抗 生 素 镇静安眠药 80~90年代 抗 生 素 抗 痛 风 药 非类固醇抗炎药 磺胺类药物
过敏状态 人 抗原性 药物 发病机制——变态反应 特殊的 变态反应关系 ??
无反应 再次服用 某一新药 正常人 不发疹 严重的皮疹 致敏状态 24h内 4~20天后 发疹
变态反应的规律 • 有一定的潜伏期 • 只发生于少数患者 • 与药理作用无关,与体液或细胞免疫有关 • 即使治愈后,再重复用药,即可复发 • 交叉过敏 • 皮肤过敏试验可阳性 • 皮损通常无特异性 • 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有效
潜伏期:自接触抗原之日起至产生皮疹为止 • 第一次用药,经3~20天,平均7~9天发病 • 第二次用药,则在数分至24h,平均10h内 • 发病
非变态反应机制 • 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 • 过量反应 • 蓄积作用 • 日光作用
寻常型药疹的一般规律: • 潜伏期 • 发病快 • 皮疹从头面向躯干、四肢发展, 分布呈广泛性、对称性 • 病程具自限性,通常为2~4周
寻常型药疹(一)固定型红斑特点: • 固定性 • 一个或几个,复发可增多,扩大 • 好发于口腔、外生殖器部位 • 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 • 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斑
寻常型药疹(二) • 荨麻疹型药疹: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呋喃唑酮等引起 • 麻疹样药疹及猩红热样药疹:转归好 • 湿疹样药疹: • 多形红斑型药疹: • 紫癜型药疹
重症药疹(一)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 • 发作急 • 皮疹带紫色、棕黑色、起疱 • 尼氏征(+) • 粘膜常受累 • 全身症状重,常伴高热 • 内脏常受累 • 病程3~4周,部分可因并发症死亡
大疱性表皮坏死 松解形药疹
重症药疹(二)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 多形红斑型损害 • 腔口部分糜烂 • 可有高热 • 肝肾功能损害
重症药疹(三)全身剥脱性皮炎 • 潜伏期长,常在20天以上 • 发病呈进行性加剧 • 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水肿,脱屑明显 • 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 病程长,1~3月或更长 • 部分病人可死亡
药疹的诊断 • 用药史 • 潜伏期 • 起病方式:急或进行性加重 • 皮疹:形态,分布及数量等 • 有无全身反应 • 病程及转归 • 既往史 • 排除传染性疾病
鉴别诊断 注意与被模拟的 相鉴别, 但有时甚难鉴别 传染病 相关皮肤病
鉴别诊断 麻疹型药疹 猩红热型药疹 麻 疹 猩红热 与
鉴别诊断 多形红斑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 与 多形红斑 荨麻疹
寻常型药疹的治疗 • 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 一般措施,如加强排泄等 • 病情轻:抗组胺药物(可有多种组合),外用止痒的粉/水粉剂 • 病情较重:激素强的松量30~40mg/d,依病情渐减量
重症药疹的治疗 • 皮质激素:琥珀氢考200~500mg/d,静脉使用 • 支持疗法:输血/血浆/中分子右旋糖酐等 • 防治继发感染:合理选择抗生素 •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盐 • 内脏损害的对应处理 • 局部对症处理
无渗出 渗出 粉剂 /水粉剂 湿敷 急性 无渗出 渗出 霜剂 / 水粉剂 糊剂 亚急性 局部对症处理: • 皮肤 • 粘膜 加强腔口护理,预防并发症
预 防 • 详细询问过敏史 • 熟悉药物结构,以防交叉过敏 • 勿滥用药物,掌握用药指征 • 警惕先兆反应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