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176 Views
发 热 基本要求 掌握 :发热、内源性致热原的概念。 发热的激活物: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 熟悉 :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 特点。 发热时各系统机能变化。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时三大营养素和水、电解质代谢特点。 了解 :发热发病的基本环节。. 一、发热的概念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调节障碍(体温中枢受损)或散热障碍、产热增强等引起体温升高。.
E N D
发 热 基本要求掌握:发热、内源性致热原的概念。 发热的激活物: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熟悉: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 特点。 发热时各系统机能变化。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时三大营养素和水、电解质代谢特点。了解:发热发病的基本环节。
一、发热的概念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调节障碍(体温中枢受损)或散热障碍、产热增强等引起体温升高。
二、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外源性致热原 :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内源性致热原:体内产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物质 (一)传染性因素 1.细菌 2. 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 5.疟原虫(二)非传染性因素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国醇: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石胆酸等
三、发热的发病机制 (一)内源性致热原1、概念:由体内产致热原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等)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释放的产物,统称为Ep。 2、种类: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二)中枢发热介质 1、概念:血中EP传入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发热的物质。 2、种类:前列腺素E 、环磷酸腺苷(cAMP)
四、发热的时相(一)体温上升期: 热代谢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开始升高 (二)高热持续期: 热代谢特点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平衡(三)体温下降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
五、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1、糖和脂肪代谢 :血糖↑、糖尿、酮尿、酮血症。 2、蛋白质代谢: 血浆蛋白↓、抵抗力↓、组织修复能力 3、维生素代谢:维生素B和C缺乏。 4、水、电解质代谢: 体温上升期:尿量↓Na+和Cl-排出↓ 退热期:尿量恢复、Na+,Cl-排出↑ 高热持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
(二)机体机能的改变1、中枢神经系统:高热时可出现烦躁、瞻妄、幻觉等。(二)机体机能的改变1、中枢神经系统:高热时可出现烦躁、瞻妄、幻觉等。 • 小儿高热时易出现热惊厥。2、循环系统: • 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18次/min; • 心率过快和心收缩加强会增加心脏负荷,可易诱发心衰 • 3、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 • 4、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腹胀便秘。
六、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发热是动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保护性反应,它是疾病的重要信号,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参考价值。1、一定程度的发热,使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加强,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抗体生成增加,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粒细胞的趋化性及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2、过高的发热,长期发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如引起脱水、头痛、瞻语、惊厥、心肺负荷增加,营养物质缺乏等。
发热的处理原则 • 一、治疗原发病:原发病根除,发热自退。二、解热的条件、措施1、热度不高,不急于解热。 • 2、过高的发热(如39℃以上) • 患者明显不适,及时适当解热; • 小儿38.5℃,即考虑降温; • 已明确诊断的肿瘤发热,为减轻病体消耗,应降温; • 因心肌劳损、心脏术后,为减轻心肌负荷,应及时解热。3、选择使体温调定点回降的药物: • 阿斯匹林、水杨酸盐、抗炎激素等。 • 4、采用物理降温,应逐渐进行,先用温水擦澡,体温下降一些,进一步用酒精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