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85 Views
第二章 早期儒家的社会思想. 倪佳华 03 社会学 B03114116. 第二章 早期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孔子 《 论语 》 的社会思想史 第二节 孟子 “ 仁政 ” 的社会思想史 第三节 荀子 “ 王霸兼用 ” 的社会思想史. 第一节 孔子 《 论语 》 的社会思想史. 孔子(公元前 551 — 479 年)儒家的创始人。 《 论语 》 是其弟子们根据他的言行编写的,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 “ 半部 《 论语 》 治天下 ” 。 孔子的社会思想是以礼为标志的一套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等思想。. 一、以礼治国.
E N D
第二章 早期儒家的社会思想 倪佳华 03社会学 B03114116
第二章 早期儒家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孔子 《论语》的社会思想史 • 第二节 孟子 “仁政” 的社会思想史 • 第三节 荀子 “王霸兼用”的社会思想史
第一节 孔子《论语》的社会思想史 •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儒家的创始人。 • 《论语》是其弟子们根据他的言行编写的,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半部《论语》治天下”。 • 孔子的社会思想是以礼为标志的一套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等思想。
一、以礼治国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 “礼”是礼制,是夏商周都遵循的一种社会体制,也表现在日常行为的礼仪中。 • “仁”是“礼”中的核心。 • “亲亲有术,尊贤有别。” 孔子的爱人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差别是由礼制来体现的。
二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和目标 • 1、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2、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 《论语.桑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际上就是学习文化知识、道德规范和审美修养三部分,大致体现了真、善、美的要求。
三、家庭伦理规范 • 1、孝敬父母 • 2、孝悌为本 • 家庭关系规范是孝悌,扩展到社会关系就是忠恕。
四、人际交往的规范 • 1、忠、恕、信、义 • 2、择友有道 • 3、严以律己
五、在社会经济上的 均平乐贫思想 • 从本质上看是小农生产方式的反映,后来成为中国人民族心理的一个基本点。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有其正反两重功能。
六、人性论和人格论 • 孔子一方面肯定“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把人性分为君子和小人。 • 而另一方面又承认这种差别是后天修习的结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第二节孟子“仁政” 的社会思想史 • 孟子(公元前372年——289年) • 孟子被儒家尊为“亚圣”,他进一步发挥了孔子崇古复礼的思想,特别是形成了王道仁政的社会思想。
一、仁政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 1、人生而有善心 • 2、四心生四端 • 3、善恶在于“存”、“放” • 4、人从恶非本性 • 5、君子之道
二、仁政的历史依据:循环论和复古论的社会变迁思想二、仁政的历史依据:循环论和复古论的社会变迁思想 • 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治、乱的循环:“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三、仁政的社会控制思想 • 1、保民为本 • 2、德治教化
四、仁政的理想社会 •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而自赋。卿以下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 • 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负担很轻,社会风气良好的理想境界。
第三节荀子“王霸兼用”的社会思想史 • 荀子(公元前313年 ——238年) • 荀子虽仍以儒学出发,但同时也吸取了法家、兵家等诸子的一些思想,可以说是对春秋战国社会思想的总结。
一、性恶论 • 1、性、情、欲的区分 • 荀子主张:“天人之分”,作为天生的人,自然属性是恶,而后天社会化中形成的社会属性则可善可恶。“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恶》) •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2、性恶是普遍的 • 3、化性起伪 伪同“为”,指用礼义约束自己,节制本能的欲望。由“伪”才能控制社会冲突,防止社会混乱。
4、积和渐 • “渐”指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另一个方面,个人又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每个人主观上都要努力学习修养,这是“积”。 • 5、“辨”和“分”的社会性 • 经过“伪”之后人才有社会性。“辨”就是对人们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区别。“分”就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的制度、组织。
二、社会组织和起源 • 1、明分使群 • “群”不是自然群,而是按照一定的分工和制度形成的社会群体。 • 2、圣人制礼义而分之 • 要形成“群”必须要“分”:“人何以能群?”曰:“分。”“群而无分则争。” • 3、国家的产生 • 国家机器是为了适应“群”的需要,同样是由圣人创造的。
三、王霸兼用的社会思想 • 1、关于天人之争 • 荀子反对天人合一,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论》) • 2、关于古今之辩 • 荀子提出:“应当时之变”,“审后王之道”。
3、王霸统一论 • 天人、古今、礼法之争在现实社会政治中的体现是王霸之争。儒家推崇王道而视霸道为不仁不义的残暴之政。荀子对此有新的解释:“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具体地说,王道就是“修仁义,伉隆高,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霸道则还需要“辟田野,实仓禀”“渐赏庆,严刑罚”。 • 他把社会发展状态分为:王、霸、安尚、危殆、灭亡。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儒家的社会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提出和形成的过程。只不过后世的儒者重孔孟而抑荀子。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儒家的社会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提出和形成的过程。只不过后世的儒者重孔孟而抑荀子。
儒家社会思想从总体上(除荀子)有如下特点:儒家社会思想从总体上(除荀子)有如下特点: • 1、倾向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化,信奉天命。 • 2、复古、法先王的社会变迁。 • 3、崇尚王道、仁政、德治、教化的社会软控制方式。 • 4、注重社会尊卑亲疏的等级秩序。 • 5、强调社会化中礼的规范作用和个人修养。 • 6、积极入世的态度。
孰是孰非,千秋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恐怕还要永远地争论下去。我们只能因时度势,取其精华者用于现代化。孰是孰非,千秋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恐怕还要永远地争论下去。我们只能因时度势,取其精华者用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