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2

研究 網路合作學習 的幾個轉折 -- 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

研究 網路合作學習 的幾個轉折 -- 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 陳斐卿 中央大學 學習 與 教學 研究所 中壢 http://140.115.107.15 fcc@cc.ncu.edu.tw. 洞察的深刻角度. 關切的問題有所依據. 學術位置的座落. 進入田野抽絲剝繭.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 大綱. CSCL 領域的發展脈絡 CSCL 研究方法的衍化 研究分析單位之轉折 一個例子 回顧:從 task 到 identity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突破的關鍵 多重分析方法 論述翻新.

Download Presentation

研究 網路合作學習 的幾個轉折 -- 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研究網路合作學習的幾個轉折--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研究網路合作學習的幾個轉折--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 陳斐卿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中壢 http://140.115.107.15 fcc@cc.ncu.edu.tw

  2. 洞察的深刻角度 關切的問題有所依據 學術位置的座落 進入田野抽絲剝繭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3. 大綱 • CSCL領域的發展脈絡 • CSCL研究方法的衍化 • 研究分析單位之轉折 • 一個例子 • 回顧:從task到identity •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 突破的關鍵 • 多重分析方法 • 論述翻新

  4. CSCL取向的歷史軌跡(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5. 1960 電腦輔助教學(CAI) • 1970 智慧型家教系統(IT) • 1980 學習Logo程式語言就如同學習拉丁文一般 不只是學得程式 (Logo as Latin) • 1990 網路協作學習(CSCL)

  6. CSCL:from computer to internet/network • 電腦的角色從:提供教導 • 電腦輔助教學所涉及的事實知識 • 智慧型家教系統所給與的回饋 • 移轉到:提供溝通媒介、以及鷹架使學生互動更為有效

  7. CSCL:from aided to supported • CAI CSCL • 從assisted, aided的介入工具 • 到supported的給出一個便利環境

  8. CSCL: from individual to collaborative • 如何促使學生在小團體與學習社群中協作地共同學習 • 這個取向源自社會建構主義與對話理論的啟發 • 致力於經由建構共享知識的引導性的討論,提供學生一起學習的機會

  9. CSCL:from心理現象to 日常生活中進行之意義協商 • 過去教育研究者看待學習為一種座落在個人腦中純粹的心理現象。 • Dewey, Wittgenstein 與 Heidegger等人對於看待學習為一種知識是銘刻在個人心中的神秘的過程,深覺反感,他們嚮往建構一種對學習與知道過程的新觀點,這種新看法將知識適切地座落在日常生活中。

  10. Methodologies四種轉變

  11. 轉變1:對「焦點」的鎖定 • 個人認知的心智模式支援協作團體 • 在何種環境下有效?協作學習是否比個人學習有效? • 焦點不再是個別學習者“腦中”發生什麼事,而是在互動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12. 轉變2:對「變項」的看法 • 研究者控制幾個獨立變項(團體大小、團體組成、任務性質、溝通媒介等等),然而,這些變數彼此間如此交互織,抵觸了變項獨立性的方法學預設,使得試圖建立合作條件與合作效果間的因果關連變得幾乎不可能,。 • 要先細緻地理解團體互動中發生了一些關鍵事,可能造成這些效果,需要發展 “分析與解釋這類團體互動” 的方法學 • 轉向試著去理解這些變數在仲介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13. 轉變3:對「何為資料」之看法 • 對話分析 影像分析 • 學習者在協作中用話語、文字、和圖形為來展現他們的理解 • 研究者善用這些展現(例如:透過數位影像),透過學習者從團體中共同建構的活動,研究者重建其協作歷程

  14. 轉變4:對「如何分析」的看法 • 協作是意義賦予的活動,這些個案研究在本質上是解釋性的、非量化的,但它們並非軼聞性的風格,他們以互為主體性的效度,奠立嚴謹地科學程序 • 小團體學習者如何透過各種人為製品與媒介,來建構共享的意義。

  15. Methods之承襲 1實驗法 2反覆設計法/設計實驗法 3描述法

  16. 三種方法學傳統之混合1. 實驗法(+描述法) • 實驗設計操弄 vs 未經操弄的控制情境 • 以一或多個變項來與做比較,仍專注於比較介入的差別 • 但是該比較哪些特徵,卻可以藉助資訊科技如何影響的微觀分析所得結果,然後得以聚焦在那些細節的分析

  17. 編碼與計數(+案例分析) • 以“編碼與計數” (coding & counting)分析資料:將互動分類、以及/或是測量學習結果、並用統計比較小組平均數,以便得出操弄變項的效果,呈現小組的平均行為,最後得出結論,這些研究並不直接分析互為主體性的學習表現。 • 這種分析必須檢驗一些特定的互動案例的結構與意向,而非以計數得出平均的行為類別。

  18. 三種方法學傳統2. 反覆設計(iterative design) • 透過理論、非正式的觀察,彼此互動的激盪下,不斷地改進那些用來仲介學習與協作的人為製品。他們的研究未必非質即量,而可能是“quisitive” ——重 • 拓展性 • 介入性

  19. 三種方法學傳統 3. 描述法 • 俗民方法的傳統適用於描述個案分析,通常採用學習者或學習社群其他成員的影音或謄稿,來揭露成員完成學習的方法; • 紮根取向則是從資料內容中抽取類別,意思是在資料中尋求規律性,而非強加一些理論所建議的類別來分析資料,這種分析通常是微觀的分析,非常細緻的檢驗簡短的事件

  20. 轉折文章 • 1999 讓BBS成為學習的工具—網路上專題式學習研究(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 學術研討會 ) • 2004 被動的潛水者行為:一個社群觀點(ICLS) • 2005 「有效討論」「社交言談」與「學習」的關係(CSCL) • 2006 從跨組討論區的動態性探看網路學習社群的生活面貌(GCCCE)

  21. 研究分析單位之轉折 1.貼文分析(混程學習) 2.貼文vs 不貼文 (潛水現象) 3.貼文 vs 貼文 之間 (社交言談) 4.討論區 vs 討論區 (跨組討論區)

  22. 『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研討會『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研討會 讓BBS成為學習的工具 --網路上專題式學習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 教育學程中心 陳斐卿 貼文分析

  23. 「教育理念與實際之整合」課 專題式學習模式 ˙學程各門課 ˙講義相關理 論∕架構 ˙個人經驗史 真實震撼 事件數篇 BBS 討論 彙整 課堂討論 引導問題 學習資源 學習社群 產品原型 產品 貼文分析

  24. 【搜查學生書包】個案的合作學習歷程整理 貼文分析

  25. 【搜查學生書包】個案的合作學習歷程整理 貼文分析

  26. 【搜查學生書包】個案的合作學習歷程整理 貼文分析

  27. 教師理念與什麼衝突的思考脈絡 貼文分析

  28. 理念與實務二元對立的產生脈絡 結構制約 自主意識 國家機制 教育行政機構 學校行政單位 理論家 學者 實習老師 師資生 潛 在 教 育 學 教 師 專 業 適應調整 教師實務 教育理念 ---- 教師 ---- 貼文分析

  29. 總 結 貼文分析

  30. 2. 潛水者的參與:從社群觀點探看潛水者的認同與協商 張貼的與不張貼的訊息同樣重要 陳斐卿 李郁薇 江火明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大氣科學所

  31. 潛水行為 • 多展現於較欠自信的學習者 • 頻繁上線洩漏他們的團體認同 • 靜默參與意涵著更深的投入 • 一種緊繃(tension) • 多樣調準(alignment) • 潛水樣貌代表著一種不斷協商的心思

  32. 一般對潛水型學習者的觀點 lurker lurker peripheral outside lurker lurker inside lurker full participation lurker lurker lurker marginal lurker

  33. full participation Skillful participation peripherality outside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inside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marginality lurker

  34. 3.有效討論 vs 社交言談vs 學習 貼文的意義要從整串的脈絡看 陳斐卿 李郁薇 王宏仁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

  35. 串2 本討論串共22篇前9篇中有2IP,最後13篇皆為非重要文章 • Angela:不好意思,我明天要出去玩,明天會回來,不過時間上會比較晚,所以可能沒法上來,那明天就要麻煩你們一下了,星期六我一定會上來的。今天我的電腦有一點秀逗,不知道怎麼了。 • 筱草:學園大廳的最右側有"同學必讀的教戰手冊7如何交作業",麻煩後來決定代表上傳的人~去看一下。最好每個組員都要看過...說不定下次就是換你上傳作業喔。 • Latte:關於誰要負責上傳主要作業的事,我們來討論看看好不好?如果大家都很忙的話,那就由我來負責摟?!對了,筱草,不知道你清不清楚小燁何時歸隊呀? • Latte:我想到Rita之前好像在找碴區說過他也有營隊活動,所以,我想這幾天應該會出現吧!我是那麼希望的啦!所以...你也不用太擔心了喔。angela,你電腦有些怪怪的呀!?那要不去掃描看看呀?這樣會比較好喔。因為我家電腦也常這樣,結果一不注意電腦就會要拿去送修了。 • 筱草:Latte~angela~你倆個商討看看誰要負責吧。小燁何時回來我也不知耶,不過應該是這一兩天,加油哦!

  36. 28個重要串中 三類別文章之交織 黑-學科 灰-程序 白-社交

  37. 離題文章引發有效討論 串內從離題文章轉為扣題文章的次數與 串內扣題文章數量 有顯著相關

  38. Re-discovering… 這些社交言談 真的是閒扯或離題嗎?

  39. “社交言談”揭露的是? • 軟對話多於學科討論? →他們在乎彼此 • 張貼日常生活的行程 →一種相互責任(mutual accountability) • 有人無法上線或缺席時感到失落 →已然豢養出一種“我們的”小組的感覺

  40. 在這些軟對話中,他們正在協商一種座落自己位置的意義、一種參與的意義----想要更瞭解彼此、發現共通的興趣、給出與接受彼此的關心、與對小組宣示責任等。在這些軟對話中,他們正在協商一種座落自己位置的意義、一種參與的意義----想要更瞭解彼此、發現共通的興趣、給出與接受彼此的關心、與對小組宣示責任等。 • 在這種持續協商其共同事業(joint enterprise)的過程中,參與者發展歸屬與認同感。 • 是這種參與的與共感將他們聯繫在一起,而不是任務或工作本身。

  41. 社交言談所凸顯的意義:小組認同 • 只看學習活動的扣題言談,或許會讓我們對參與者如何累積、凝聚與環繞的投入熱切程度產生一種破碎理解,而較難察覺學習中的協商與認同之意義所在。

  42. Re-discovering…. 那些學習者認定的有效討論 的 蘊生之處?

  43. “有效討論”與“社交言談”緊貼著彼此而發展“有效討論”與“社交言談”緊貼著彼此而發展 • 一個串內的【重要文章】總是伴隨著各式各樣的社交言談與其他分工協調的對話 • 所謂【重要文章】的類別,學習者也不認為僅選取學科這一類文章 • 學習者並不認為離題,而視為一種在工作之際的閒聊。

  44. 4. 從「跨組討論區」的動態性探看網路學習社群的生活面貌Explor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learners across groupvs general discussion forums 社群的生活意義要跨討論區來看 陳斐卿 賴春妍 李郁薇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45. 關鍵概念 • 社群動態/ community dynamics • 多重成員性/ multi-membership • 二元性/ the designed vs the emergent • 據有/ appropriation • 掮客/ brokering

  46. outline • 分析之概念:設計與湧現的二元性 • 研究切入點:研究社群=研究單一討論區? • 研究方法:跨文章/串/討論區的脈絡捕捉 • 研究結果:找出隱含在意義協商活動之下的即興(improvisation)本質,揭露學習社群生活的面貌。

  47. 研究關切:設計與使用之間的複雜關係 • 我們常常 設計機制以輔助學習 • 我們常常 評量系統是否發揮功能 • 我們常常 導正使用者正確使用所設計的機制 • 我們常常 從使用現象評斷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 Community can not be designed! (Wenger,1998) • 系統的機制與使用者的需求不容易契合!Why?

  48. 文獻給的經驗 • “設計”與“在實踐中的真實狀況”之間的關係本質──內隱不確定性(Wenger) • 設計越多不見得越好,應以「最小化設計」(a minimalist design)的概念架構為基礎,創造一個試探性的平臺,以促進社群的成長與轉化空間,始能在設計社群與允許成員滿足需求而湧現不同的實踐樣貌之間,取得一種平衡(Barab)。 • 太重設計面,而沒有回到社群的實務去思索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 例子:Public vs private • 信任而後認同

  49. 研究者的田野經驗 • 以設計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 DBR)(Barab & Squire, 2004)支援網路探究學習的研究經驗裡,我們針對討論區的支援方式,有幾重的「設計-研究-再設計」的修正歷程。

  50. 第一年 • 興趣分組,分在同一主題(如:颱風)的數十位成員,即便分為六人一組,各組也共用一個討論區,以便促進跨組間對同一主題的交流 • 各組的討論脈絡無法在串的交雜之下維持、同組員的討論串無法有效發展的問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