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1.03k Views
绪 论. 电子技术 分为两大部分 1 、 模拟电子技术:处理的信号是连续的,如正弦波等(模拟电路)。 2 、数字电子技术:处理的信号是跃变的,如矩形波等(数字电路)。. 一. 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性质:是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任务: ( 1 )了解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二、三极管、运放、功放等)。 ( 2 )掌握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放大器、振荡器、功放、稳压电路)。 ( 3 )初步掌握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温度控制、水位、测量、家电等)。. 二. 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 我们常以电子器件的变革时代,作为衡量电子技术发民展水平的标志。
E N D
绪 论 • 电子技术分为两大部分 1、模拟电子技术:处理的信号是连续的,如正弦波等(模拟电路)。 2、数字电子技术:处理的信号是跃变的,如矩形波等(数字电路)。
一. 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 性质:是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 任务: (1)了解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二、三极管、运放、功放等)。 (2)掌握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放大器、振荡器、功放、稳压电路)。 (3)初步掌握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温度控制、水位、测量、家电等)。
二. 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 • 我们常以电子器件的变革时代,作为衡量电子技术发民展水平的标志。 • 第一代:1904~1948年,真空管时代:我国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第一台电子管收音机(于1956年) • 第二代:1948~1959年,晶体管时代:哈无线电四厂生产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于1963年) • 第三代:1959~1974年,集成电路时代,集成度几十~几百(中小规模) • 第四代:1974~1985年,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集成度上千~万 • 第五代:1985~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超万~上百万,布线0.15μm。
三. 应用: 1 通讯:电子技术最初应用于通讯,并迅速发展起来。 • 如:电报(永不消逝的电波-电报、李霞)、电话、手机、BP机、卫星通讯(24颗卫星用于GPS定位系统)、遥感遥测等,对讲机(电影中-英雄儿女、王成) • 我国在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最初没有音乐后来毛主席提出加音乐)(美国-12.5年,苏-8年,中国—5.5年)。
2 控制 • (1) 工业控制为主:机床自动控制、温度、水位、压力、流量等。 • (2) 医疗设备:B超、CT、合磁共振、心电图、脑电图设备。 • (3) 国防:雷达(英国1934年发明)、预警飞机(海湾战争91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导弹(140万美元、爱国者号、F-17飞机)、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3 计算机:1946年美国发明,计算速度越来越高,PC机~286、386、486、586,奔腾2、3、4等。(超百亿次/秒)。 4 文化生活:电视机(黑白电视1928年,彩电1940年)、录音机(1927年)、录像机(1976年)、摄像机、VCD、DVD、卡拉OK机、组合音响、手机等。
*电子技术把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了现实。*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子技术将会怎样,将没有上述的一切,人类将落后100~200年。*由于电子技术应用得非常广泛,对于人类生活各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学好这门课程。*电子技术把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了现实。*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子技术将会怎样,将没有上述的一切,人类将落后100~200年。*由于电子技术应用得非常广泛,对于人类生活各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学好这门课程。
四. 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一) 特点: • 1 发展快、应用广、实践性强的技术学科。 • 2 常采用不同于数学的一些工程分析方法。 (1) 常采用近似法 (2) 非线性电路 线性电路 常采用等效电路的方法。 (3) 图解法(工程曲线) • 3 不同于电路的特有概念 (1) 电路将交、直流分别研究,而电子电路中交、直流同时存在。 (2) 电工只讨论输出对输入的依赖关系,不存在输出对输入的作用(即反馈→难点) • 4 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方法多、繁杂。
(二) 学习方法: • 1 抓概念:正确理解。 • 2 抓规律:分析方法及电路间的相互联系。 • 3 重视实验:多实践。 • 4 多做练习题。
五. 教材及学时 • 教 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清华 • 参考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童诗白 主编 第三版 清华 • 学 时:理论(56)+习题课(10)+ 实验(12)= 78学时 4学分 • 要 求:1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 • 2 上课注意听讲、记笔记。 • 3 课代表:由学习好的同学担任。
半导体器件是组成各种电子电路的主要元件,有二、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是组成各种电子电路的主要元件,有二、三极管、场效应管等。 • 1.1 半导体的特性 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质。如铜、铝、银等。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质。如橡胶、塑料等。 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和锗(Ge)等。 按物质的导电能力差别分
半导体的导电性质是由其原子结构决定的。 • 以硅原子为例,它的原子序数是14,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通常称为价电子。 最外层不超过8 每层2×n2个电子
锗的原子序数是32,最外层轨道也有4个价电子,所以硅和锗都是4价元素,常用带有+4电荷的正离子和周围的4个价电子来表示一个4价元素的原子。锗的原子序数是32,最外层轨道也有4个价电子,所以硅和锗都是4价元素,常用带有+4电荷的正离子和周围的4个价电子来表示一个4价元素的原子。 • 在硅(或锗)晶体中,每个原子都和周围的4个原子用共价键的形式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正四面体
1.1.1 本征半导体 • 纯净的、具有晶体结构的半导体——本征半导体。 • 当温度很低时,如T=0K=-273℃时,电子不能挣脱共价键的束缚,晶体中没有自由电子,不导电,如同绝缘体一样。 • 当T↑(或光照) → 将有少数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 → 自由电子→有一定导电能力→→→→导电能力较弱。 因自由 电子少 27℃
自由电子运动相当于空穴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 参与导电的粒子(自由电子和空穴)称为载流子。 • 可见:半导体中存在着两种 • 自由电子 • 载流子 • 空穴
在本征半导体中,因电子与空穴总是成对出现,成为电子—空穴对。当电子与空穴相遇→复合。在本征半导体中,因电子与空穴总是成对出现,成为电子—空穴对。当电子与空穴相遇→复合。 • 电子浓度 空穴浓度 • ni = Pi • ni很低,导电能力差。 • 在一定温度下,电子空穴对的产生与复合平衡时,ni = Pi不变了。ni 与材料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 如: 硅 T ↑8℃, ni 增加1倍。 • 锗 T↑12℃, ni增加1倍。
1.1.2 杂质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 因本征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很差,若掺入微量有用的杂质,使导电能力显著增强,并能加以控制,广泛应用。 一、N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硅(或锗)中,掺入微量5价元素,如磷、锑、坤等。有多余的自由电子,导电能力强。
多子—自由电子 n>>P 少子—空穴 ※ 主要靠电子导电的半导体,称为电子型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 因5价杂质原子提供电子,所以称为施主原子。
二、P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3价元素(如硼、镓、铟等)组成共价键时,缺少一个电子而形成空穴,P>>n 。在P型半导体中,多子是空穴,少子是电子。 ※主要靠空穴导电的半导体称为空穴型半导体或P型半导体, 因3价杂质产生多余空穴,起着接受电子的作用,称为受主原子。
在杂质半导体中,多子浓度由掺杂浓度决定,少子浓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在杂质半导体中,多子浓度由掺杂浓度决定,少子浓度主要取决于温度。 • N型半导体 电子浓度(多子)=正离子浓度 + 空穴浓度(少) • P型半导体 空穴浓度(多子)=负离子浓度 + 电子浓度(少)
可见:掺杂后,导电能力增强了,如在硅中掺入百万分之一的3价硼后,ρ(电阻率)↓ 为本征半导体的五十万分之一 ,导电能力显著增强(不是目的,因有导体)。目的是利用N、P制造各种半导体器件。
1.2 半导体二极管1.2.1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一、PN结中载流子的运动 由于存在着浓度差 → 扩散运动。由于P区和N区中的多子向对面扩散,电子与空穴相遇时,将发生复合而消失,形成了由不能移动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空间电荷区,即PN结。
因没有自由移动的载流子,所以又称为耗尽层。产生了一个电位差UD,称为电位壁垒。产生了内电场,因内电场的作用阻止多子的扩散,所以它又称为阻挡层,有利于少子的运动。因没有自由移动的载流子,所以又称为耗尽层。产生了一个电位差UD,称为电位壁垒。产生了内电场,因内电场的作用阻止多子的扩散,所以它又称为阻挡层,有利于少子的运动。 • 将载流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称为漂移运动。产生的电流叫漂移电流
平衡 • 扩散(多子) 漂移(少子) • 扩散电流=漂移电流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电流为0)一般空间电荷区很薄,约为几μm~几十μm。 • 硅:(0.6~0.8V) • 电位壁垒UD • 锗:(0.2~0.3V)
1.PN结外加正向电压(正偏)导通 P区接+,N区接-,叫正偏。因E外与E内方向相反,消弱了内电场 → 空间电荷区变窄,有利于多子的扩散,形成一个较大的正向电流I(方向从P→N)。 二、PN结的单向导电性
P区接-,N区接+ →反偏 。内、外电场方向相同 →E内↑不利于多子扩散,有利于少子的漂移,形成一个较小的反向电流。因当U↑→IS不变,称为反向饱和电流。因IS是由少电子产生的,所以T↑→IS↑,一般IS为几μA以下。(硅:零点几μA,锗:几μA) • 可见,PN结加正向电压导通(产生I),加反向电压截止(IS=0)。所以,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
1.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 在PN结外面装上管壳,再引出两个电极,就做成了半导体二极管, 图形符号 文字符号:V或D表示 外形图
二极管类型: • 硅管 • (1)从材料分 • 锗管 • 点接触型:PN结面积小,允许I工作小,结C小→f 高→检波开关。 • (2)从结构分 面积接触型:允许I工作大(整流),f工作低。
一、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 加正向电压时的特性称为正向特性。 • 加反向电压时的特性称为反向特性。 • 1.正向特性: • (1)当U很小时,I=0,死区, • 硅:0.5V 死区电压 • 锗:0.1~0.2V
(2)导通区:当U>死区电压时, U↑→I↑↑(指数曲线) 硅:UD=0.7V,锗:UD=0.3V • 2.反向特性: (1) 当二极管加反向电压时, IS很小,称为反向饱和电流。 (2)当U>UBR时,U↑→I↑↑↑这种现象称为击穿。UBR称为反向击穿电压。电击穿:不坏;热击穿:坏了。
二、二极管伏安特性方程 IS—反向饱和电流, UT≈26 mV T=300K UT—温度的电压当量 • (1)当U=0,I=0 • (2)当U>0,且U>>UT I≈(I与U成指数关系) • (3)当U<0,且 >>UT,则I≈-IS
2CP31伏安特性 2AP26伏安特性
三、含有二极管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例1如图所示,UD≈0.7V,试分别求当开关断开时和闭合时, U0=? I0=?
解:(1)S断开时,D导通, • U0=V1-UD=(6-0.7)V=5.3V • I0=U0/R=5.3/1mA = 5.3 mA • (2) 当S闭合时,D反偏截止, • U0=V2=12V • I0=U0/R=12 mA
例2 电路如图所示,已知ui=5Sinωt, UD=0.7V (导通时压降),试画出ui与u0 的波形,并标出幅值? 限幅电路(削波)
解:(1)ui>3.7V D1导通,u0=3.7V (2)ui<-3.7V D2导通, u0=-3.7V (3)-3.7V<ui<3.7V时, D1、D2都截止,u0=ui
例3 电路如图所示,V=12V,D为硅管,试计算ID=?
解:由戴维南定理得: R=R1// R2+R3// R4=1.75 K ∴ mA≈1.31 mA 6V-3V=3V
1.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 二极管的参数是选用器件的主要依据,可查手册。 • 1. 最大整流电流IF:指二极管长期运行时,允许通过管子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使用时不要超过IF,否则可能使二极管过热而损坏。 • 2. 最高反向工作电压UR:使用时加在二极管上的反向电压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可能被击穿。 • 通常UBR的一半定为UR。
3. 反向电流IR:IR是指在室温下,加上规定反向电压时,流过管子的反向电流。 • IR越小越好→单向导电性好。T↑→IR↑ T↓→IR↓(受温度影响大) • 4. 最高工作频率fM:主要决定PN结的结电容,结电容大,f低。
1.2.4 二极管的电容效应 • (几PF~几十PF) P14 不讲 • 1.2.5 稳压管 • 用特殊工艺制造的面接触型二极管,在电路中起稳压作用。稳压管的伏安特性及符号如图。工作在反向击穿区,利用△I大→△U小进行稳压。
(b)符号 (a)伏安特性
主要参数: • 1. 稳定电压UZ: • UZ是稳压管工作在反向击穿区时的稳定工作电压(指通过规定测试电流时)。不同型号的稳压管,UZ不同。相同型号的稳压管,由于制造工艺的分散性,UZ也有差别。 • 如:2DW7C,UZ=6.1~6.5V,不同管UZ可能为6.1V,也可能为6.5V。
2. 稳定电流IZ: Iz是使稳压管正常工作时的参考电流,IZmin<IZ<IZmax • 3. 动态内阻rZ: rZ值愈小愈好。IZ↑→rZ ↓ • 4. 电压的温度系数 : 当 UZ<4V时, <0 当 UZ>7V时, >0 • 当 4V<UZ<7V时, 较小。
5. 额定功耗PZ(PZM) • PZ = UZ IZM使用时不应超过此值,否则将损坏。 • 稳压电路如图: IR —限流电阻 RL与VDZ并联 工作原理:设Ui ↑→U0↑→UZ↑→IZ↑→IR↑→UIR↑ U0↓= UI-UIR↑ U0↓
例:当UI =10V,R=200Ω,UZ =6V,求(1)当RL=10KΩ时,U0 =? (2)当RL=100Ω时,U0 =? • 解:(1)U0=UZ =6V (2) UI =3.33V (不稳压)
1.2.6 一 发光二极管 符号 外形
包括可见光(红、绿、黄、橙)、不可见光(红外线)、激光等不同类型。发光二极管也具有单向导电性,它的开启电压比普通二极管的大, 红:(1.6~1.8)V, 绿≈2V 。 I正↑ → 光亮(光强) 。 • 例:已知发光二极管的导通电压UD=1.6V,正向电流为5~20mA时才能发光,试求R的取值范围? • 解: =0.88KΩ =0.22KΩ R取值为 220 ~ 880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