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1.13k Views
青蛙的成長. 學生:劉怡君 學號: 9220936 科系:國樂系. 個人簡介. 姓名:劉怡君 出生年月日: 72 年 5 月 28 日 星座:雙子座 血型: O 出生地:桃園縣 興趣:打球、彈琴 E - mail : Nadia0528@yahoo.com.tw 座右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成功靠自己. 引起動機. 小朋友,有看過青蛙嗎? 那你知道青蛙的成長過程是如何呢?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青蛙成長的奧妙吧!. 架構圖. 起源.
E N D
青蛙的成長 學生:劉怡君 學號:9220936 科系:國樂系
個人簡介 • 姓名:劉怡君 • 出生年月日:72年5月28日 • 星座:雙子座 • 血型:O • 出生地:桃園縣 • 興趣:打球、彈琴 • E-mail: Nadia0528@yahoo.com.tw • 座右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成功靠自己
引起動機 • 小朋友,有看過青蛙嗎? 那你知道青蛙的成長過程是如何呢?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青蛙成長的奧妙吧!
起源 • 蛙類屬於兩棲綱的無尾目,兩棲綱除了有四隻腳沒有尾巴的無尾目之外,還包括有四隻腳有尾巴的有尾目以及長得像蚯蚓沒有腳的無足目,這群長相各異其趣的兩棲類,有共同的特徵—濕潤裸露的皮膚以及水陸兩棲的生活,也演化自相同祖先,兩棲類屬於四足類,四足則演化自總鰭魚類。 • 三億五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期,有一種呼吸空氣、胸鰭和腹鰭有硬骨支撐可以行走、長得像彈塗魚的總鰭魚類,終於遠離競爭激烈擁擠的水域,勇敢地邁向充滿食物的陸地新世界。
分類 • 骨骼及外部型態是蛙類分類的重要依據,一般分科是根據骨骼型態,分屬、種則是利用外部型態。 1.依脊椎骨骨骼特徵分成五型: 雙凹、後凹、異凹、前凹、兩盤凹型 • 雙凹型:尾蟾科、滑指蟾科 • 後凹型:鈴蟾科、盤舌蟾科、負子蟾科 • 異凹型:鏟足蟾科 • 前凹型:蟾蜍科、樹蟾科 • 兩盤凹型:赤蛙科、樹蛙科等
2.依胸帶構造分成兩型: 擔弓型及固胸型,大部分種類沒有肋骨,腰帶的腸骨向 前延伸成長棒狀,前端和薦椎相接。 • 擔弓型(弧胸型):蟾蜍科、樹蟾科等。 • 固胸型:樹蛙科、赤蛙科等。
生活史 • 青蛙兼具有水棲及陸棲動物兩者的特性。 • 例如牠們通常將卵產在水裡或水邊,幼體(蝌蚪)在水中發育以鰓呼吸,蝌蚪變態成小蛙,再到陸地生活並用肺呼吸,在牠們的生活史中就具有水陸兩個時期。
生活史有以下三種 • 1.卵→蝌蚪→幼蛙 蝌蚪有四型: • 第一型:蝌蚪有兩個出水孔,無角質齒,例如負子蟾科。 • 第二型:蝌蚪有單一出水孔,無角質齒,例如狹口蛙科。 • 第三型:蝌蚪有單一出水孔位於腹面中間,有角質齒,例如尾蟾科、滑指蟾科、鈴蟾科、盤舌蟾科。 • 第四型:蝌蚪有一個出水孔於腹面左側,有角質齒,例如蟾蜍科、赤蛙科、樹蛙科。
2.直接發育:卵→幼蛙,沒有蝌蚪期,例如卵齒蟾。 • 3.胎生:受精卵在母體輸卵管內直接發育成幼體,例如胎生蟾
1.第三階段 2.第五階段 3.第一階段 4.第四階段 問題一 • 蝌蚪是青蛙成長過程的哪一階段? 5.第二階段 • ANS:答對嚕~ • ANS:答錯嚕~
食 衣 住 行 1.【食】 • 覓食是蛙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許多構造都和覓食有關,感覺系統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蛙類的眼睛位於頭頂兩側,大而外凸,視野範圍較為廣闊,身體背後的物體也看得到,蛙類特有的綠色桿狀細胞,加強感光的能力。 • 舌頭是蛙類捕捉食物的利器,蛙類的舌根固著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游離,平常收起來伸向後方,捕食時,舌尖迅速外翻,將小蟲、蚊子等食物黏回口腔,整個過程大約0.15秒,肉眼幾乎看不到。 • 蛙類的食物必須是活的、會動的、比牠嘴巴小的動物,例如螞蟻、蚊子、果蠅、小甲蟲、蚯蚓等。蛙類也吃魚苗,甚至吃體型比較小的青蛙。
1. 0.16秒 3. 0.17秒 4. 0.20秒 問題二 • 舌頭是蛙類捕捉食物的利器,那當青蛙捕捉食物整個過程需要幾秒? 2. 0.15秒 • ANS:答對嚕~ • ANS:答錯嚕~
2. 【衣】 • 皮膚的毒腺是蛙類最厲害的防禦武器,但除了部分箭毒蛙、蟾蜍有這種武器配備,大部分的蛙類都僅能藉皮膚的保護色或保護花紋來做被動的防禦。 • 蛙類的體色及花紋,由皮膚真皮層的色素細胞排列方式及有無決定。 • 蛙類的色素細胞有三層,表層是黃色素細胞,中間一層是虹彩細胞,底層是黑色素細胞。
3.【住】 • 大部分的蛙類在晚上活動,而且主要棲息在陰暗潮濕離水不遠的地方,這種生活習性和牠們的特殊呼吸系統有關。 • 蛙類雖然有肺,但肺的結構簡單,僅是兩個薄壁囊狀結構,氣體交換的效率不高,因此必須另藉皮膚及口腔黏膜進行氣體交換。 • 皮膚為了幫助呼吸,真皮層內有大量的多細胞黏液腺,並不斷的分泌黏液,讓皮膚經常保持濕潤狀態。 • 微血管的口腔黏膜才是蛙類的主要氣體交換地方,蛙類平常休息的時候,口腔底部會不斷的上下震動,這時牠們在進行口咽腔呼吸。 • 台灣的三十一種蛙類,也大多居住在平地及低海拔的山區,中高海拔山區比較不容易見到牠們的蹤跡。
4.【行】 • 跳躍是青蛙最主要的活動方式,身體結構也朝向適應跳躍的方向發展。 • 青蛙的後肢比前肢長很多,修長的後肢是名符其實的彈簧腿產生往前衝的力量,比較短的前肢則能減輕落地後的衝擊力。 • 跳躍的原理如同壓扁的彈簧放鬆之後往外彈跳出去,而後肢的大腿、小腿及足部平常坐疊在一起就具有壓扁的彈簧功能。 • 亞洲熱帶雨林裡,有些樹蛙趾間的蹼特別發達,跳出去後張開,如同降落傘般,協助牠們在樹間滑翔。
鳴叫方式 • 雄性會隨著場合的不同發出不同的聲音,例如建立領域警告其他雄蛙不要接近的領域叫聲、驅逐其他雄蛙或打架時發出的遭遇叫聲、吸引雌性的求偶叫聲、和雌性接觸後的交配叫聲、被其他雄蛙或其他種蛙類抱錯時的釋放叫聲、以及被天敵抓住時緊急發出來的「嘰」求救叫聲。 • 發音之前,雄性先吸一口氣到肺部,並把肚子鼓起來,然後腹部縮小把肺部的氣體擠壓到咽喉,在此震動聲帶發出聲音,最後聲音及氣體一起被送到位於喉部下方或側面的鳴囊,氣體將鳴囊鼓大成為聲音的共鳴腔,並擴散出去。
依鳴囊形狀及所在位置不同分成︰ • 單咽下外(內)鳴囊:單一一個鳴囊位於咽喉腹面,例如中國樹蟾、黑眶蟾蜍等。 • 咽側下外鳴囊:一對鳴囊位於咽喉腹面,例如腹斑蛙等。 • 咽側外(內)鳴囊:一對鳴囊位於口角兩側,例如 斯文豪氏赤蛙。
2.雄性青蛙 3.兩著都會 4.以上皆非 問題三 • 會隨著場合的不同發出不同的聲音是雄性青蛙還是雌性青蛙? 1.雌性青蛙 • ANS:答對嚕~ • ANS:答錯嚕~
鳴叫地點 • 台灣蛙類繁殖的場所,根據水域的型態不同,可分成流水型、靜水型、陸地型及樹棲型。 • 大部分的樹蛙屬於陸地型及樹棲型,主要在樹上鳴叫,也在樹上產卵。 • 流水型可分成溪流及溝渠緩流型,溪流產卵的種類有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 • 台灣產三十一種蛙類絕大多數屬於靜水型,池塘、沼澤、水田等永久性水域,以及路邊、水溝積水等暫時性水域。
交配 • 台灣產的三十一種蛙類都是採用體外受精產卵的方式生殖,但蛙類生殖方式相當多,也有體內受精,也有胎生種類,體外受精交配的時候,雄蛙抱在雌蛙的背上,稱之為抱接。
雌蛙卵巢內的卵成熟之後,經輸卵管下降到子宮,因此成熟準備產卵的母蛙下腹部看起來都大大的,交配的時候,雄蛙和雌蛙的泄殖腔口都盡量靠近,並同時排卵及排精,以提高受精率。雌蛙卵巢內的卵成熟之後,經輸卵管下降到子宮,因此成熟準備產卵的母蛙下腹部看起來都大大的,交配的時候,雄蛙和雌蛙的泄殖腔口都盡量靠近,並同時排卵及排精,以提高受精率。 • 卵粒外面包有一層透明膠質膜,看起來和粉圓一樣,膠質膜由輸卵管的腺體分泌產生,膠質膜遇水膨大,具有保護卵粒的功能,卵粒一般黑白分明,黑色部分朝上,稱之為動物極,可幫助吸熱促進發育;白色部分稱之為植物極,含有卵黃比較重朝下,卵黃提供胚胎發育所需的養分。
1.流水型 3.陸地型 4.樹棲型 問題四 • 台灣蛙類繁殖的場所,根據水域的型態不同,可分成以下四種型態,何者不是正確的? 2.深海型 • ANS:答對嚕~ • ANS:答錯嚕~
巴西龜的介紹 • 巴西龜又名紅耳龜,原居地在美國,牠們是雜食性的,壽命最少有三十年,有些更多至一百年。巴西龜屬於半水性的爬蟲類動物(澤龜),龜是卵生動物,當牠們到了繁殖的年齡(4歲左右),就會產卵,通常產卵的時期是每年的五至八月,數目由十至二十隻不等。
巴西龜的生活習性 • 在十二月至翌年的二月時,巴西龜會不吃東西,而且常常睡覺,那是冬眠,主要是所有爬蟲類都是冷血動物,在冬天時,由於體溫會不斷下降,牠們就會什麼也不吃,閉上眼睛,動也不動,開始冬眠的,到了三月至四月時,牠們就會甦醒過來,又吃東西。
1.卵胎生動物 3.胎生動物 4.以上皆非 問題五 • 巴西龜屬於半水性的爬蟲類動物,那巴西龜是何種動物? 2.卵生動物 • ANS:答對嚕~ • ANS:答錯嚕~
蚯蚓簡介 • 蚯蚓屬於環節動物門寡毛綱,可以分為陸生的及水生的兩種類型。 正蚓的解剖圖 正蚓的腹面外觀圖
蚯蚓的主要特徵如下: • 身體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沒有骨骼,在體表覆蓋一層具有色素的薄角質層。 • 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 • 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 • 循環系統是封閉式循環系統,消化管為一由前至後延伸的管狀構造,排泄則經由肛門或腎管進行,以皮膚呼吸,會從背孔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膚的濕潤。
蜻蜓簡介 • 生活史:卵-稚蟲-成蟲 產卵行為 • 蜻蜓科、勾蜒科、春蜒科蜻蜓較常採用點水產卵的方式,有的會連續點水,一次產下三至五粒或二十至三十粒,有的則是先將一、兩百粒以上的卵排出,堆積在尾端,然後再點水將它們全部沈入水中。
稚蟲習性 • 蜻蜓水蠆沒有如豆娘水蠆般的尾鰓,牠們用腹部內的直腸鰓呼吸水中溶氧,因此平常會藉著從尾端緩慢吸水、排水來呼吸,當遇到危急時,蜻蜓水蠆只要快速排水即可噴射前進,速度比豆娘水蠆更快。
眼鏡蛇 • 食性:以魚類、蛙、蟾蜍、蜥蜴、蛇、鳥及鼠類為食。 • 分布:台灣全島和馬祖中低海拔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南部地區。
型態特徵:大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2公尺,身體有一些細的灰白色環紋,易受激怒而將前身昂起,頸部並擴張呈前後扁平狀,此時頸背部的白色環紋更為明顯,常呈眼鏡狀,故有眼鏡蛇之稱。型態特徵:大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2公尺,身體有一些細的灰白色環紋,易受激怒而將前身昂起,頸部並擴張呈前後扁平狀,此時頸背部的白色環紋更為明顯,常呈眼鏡狀,故有眼鏡蛇之稱。
生活習性:棲息於山區或農墾地,於白天活動為主,天氣悶熱時改為黃昏活動,攻擊性強,又具有強烈的毒性,能致人於死,需小心因應,於5月左右交配,而在夏季產卵,每窩可產7-25枚,約1.5-2個月孵化,仔蛇全長約20公分,雌蛇有護蛋的行為。生活習性:棲息於山區或農墾地,於白天活動為主,天氣悶熱時改為黃昏活動,攻擊性強,又具有強烈的毒性,能致人於死,需小心因應,於5月左右交配,而在夏季產卵,每窩可產7-25枚,約1.5-2個月孵化,仔蛇全長約20公分,雌蛇有護蛋的行為。
1.晚上 3.中午 4.以上皆是 問題六 • 眼鏡蛇活動的時間通常以什麼時候為主? 2.白天 • ANS:答對嚕~ • ANS:答錯嚕~
參考資料 • http://www.froghome.idv.tw/ • http://n.froghome.info/ • http://st.kjes.tp.edu.tw/94stu/603/60310/a04.html • http://earthworm.zo.ntu.edu.tw/earthworm/ • http://www.ylib.com/hotsale/bugcd/read.htm • http://rescue.ngo.org.tw/2listanimal/22list/crawler/snake/Naja-atra/Naja-atr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