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29 Views
胃 炎.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安宇亮. 一、概念. 胃 炎 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常伴有 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胃 病 某些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病变主要表现为 上皮损伤和上皮细胞再生,而胃粘膜炎 症缺如或很轻。临床习惯将胃病归纳为 胃炎。 胃 炎 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病变,病变可为弥漫性,也可为局限性。根据临床发病的急缓和病程长短,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第一节 急性胃炎.
E N D
胃 炎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安宇亮
一、概念 胃 炎 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常伴有 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胃 病 某些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病变主要表现为 上皮损伤和上皮细胞再生,而胃粘膜炎 症缺如或很轻。临床习惯将胃病归纳为 胃炎。 胃 炎 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病变,病变可为弥漫性,也可为局限性。根据临床发病的急缓和病程长短,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病变,病变可为弥漫性,也可为局限性。根据临床发病的急缓和病程长短,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一、概 述 •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定义:急性胃炎是指胃粘膜的急性炎性病变,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甚至一过性浅表溃疡形成。若主要病损是糜烂和出血,则称之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因这类炎症多由药物、急性应激造成,故亦称急性胃粘膜损害。
概 述 临床急性发病,常有上腹部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
主要包括 急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胃炎 HP之外的病原体及毒素对胃粘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
临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感染引起包括HP、HP以外的病原体及其毒素 )、急性糜烂性胃炎(药物、应激状态、乙醇)、急性化脓性胃炎(感染性胃炎的一种)、急性腐蚀性胃炎(强碱强酸、腐蚀制剂)。 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常见。
1、急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1)、幽门螺旋杆菌(Hp) 1982澳大利亚 学者发现并命名; (2)、健康志愿者吞服Hp后的临床表现、 内镜检查、胃粘膜活检病理组织 学改变显示急性胃炎特征。 临床上很难诊断Hp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2、 Hp以外的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对胃粘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 不洁饮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以肠道炎 症为主。
Hp以外的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对胃粘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 常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的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及毒素摄入后发病更快。
Hp以外的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对胃粘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 多数起病急。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 隐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严 重者呕吐物可带血性(咖啡色、粉红色、 鲜血)、腹泻、黏液或脓血便。 沙门氏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毒素致 病者,进食数小时或24小时内发病,多半 有腹泻、发热,严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 休克等。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形态学改变 内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甚至一过性的浅表溃疡形成。 糜烂—粘膜破损不超过粘膜肌层 出血—粘膜下或粘膜内出血外渗, 而粘膜上皮无破坏。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由于各种因素(外源性 和内源性)引起黏膜血流减少或正 常黏膜防御机制的破坏加上胃酸和 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损伤作用 。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多样,包括: 药物 急性应激 乙醇 缺血 感染 十二指肠液反流等
一、理化因素1、药物 较常见。NSAID最常见,其他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 2、乙醇 破坏粘膜屏障 ,引起上皮细胞损害、粘膜内出血和水肿,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乙醇具有亲酯 性和溶脂能力。 3、胆汁反流 胆盐、磷脂酶A、胰酶破坏胃粘膜,产生多发性糜烂 。 4、物理因素 过冷、过热饮食、辛辣及粗糙等食物对胃粘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 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肾上腺素皮 质类固醇、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物、 口服氯化钾或铁剂等损伤胃的黏膜屏障, 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氢离子回 渗入胃黏膜。
药物因素 NSAID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抑 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削弱粘膜屏障的 防护作用。
药物因素 某些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对 快速分裂的细胞如胃肠道粘膜细胞产 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
药物因素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使盐酸和 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减少胃黏 液分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 速度减慢而导致炎症
二、应 激 严重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 压、严重灼伤、大手术、休克、 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 器官功能衰竭等可引起胃粘膜糜 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 形成大量出血。 发病机制:胃粘膜缺血 H+反弥散
应 激 烧伤导致急性溃疡出血者称Curling溃疡;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急性溃疡出血者称 Cushing溃疡
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及迷 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 血流量减少,后者使黏膜下动静脉短路 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 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严重 休克可导致5-羟色胺及组织胺等释放, 前者刺激胃壁细胞释放溶酶体,直接损 害胃黏膜,后者则增加胃蛋白酶及胃酸 的分泌而损害胃黏膜屏障。
三、急性感染及病原体毒素某些细菌:常见有葡萄球菌、α 链球菌、大肠杆菌、嗜盐杆菌等。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人们重视。 病毒:如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细菌毒素:以金葡菌毒素常见。 四、血管因素常见于:老年的动脉硬化患者 腹腔动脉栓塞治疗后 由于血管闭塞所致
总 之 粘膜屏障的正常保护作用是维护胃腔与胃 粘膜内氢离子高梯度状态的重要保证。 上述因素导致胃粘膜屏障破坏,胃腔内氢 离子会反弥散进入胃粘膜内,进一步加重胃粘 膜的损害,最终导致胃粘膜糜烂和出血。 上述各种因素亦可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入 胃腔增加,其中胆汁和各种胰酶,参与粘膜屏 障的破坏。
病理 典型损害是:多发性糜烂和浅表 性溃疡,常有簇状出血病灶, 可遍布全胃或仅累及其一部分、 最常见于胃底。
组织学特征:组织学改变 粘膜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有上皮细胞丧失,并见血液渗出,腺体歪曲。
镜下见:胃粘膜上皮失去正常柱状形态而成立方形或四边形,并有脱落,粘膜层有多发局造性出血坏死,以腺颈部的毛细血管丰富区为明显,甚至固有层亦有出血。有中性粒细胞群聚于腺颈周围而形成小脓肿,可见毛细血管充血及血栓形成。镜下见:胃粘膜上皮失去正常柱状形态而成立方形或四边形,并有脱落,粘膜层有多发局造性出血坏死,以腺颈部的毛细血管丰富区为明显,甚至固有层亦有出血。有中性粒细胞群聚于腺颈周围而形成小脓肿,可见毛细血管充血及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起病急,在原发病基础上突然上消化 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 黑便,单独黑 便者少见。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引 起晕厥或休克,伴贫血。出血中上腹隐痛 不适或有触痛。发病24~48小时内行急诊 内镜检查可胃黏膜糜烂、出血或浅表溃疡, 尤以高位胃体部多见。
临床表现 轻症患者症状轻微(上腹不适或隐痛) 或无症状,或症状被原发病掩盖,多数患 者不发生临床意义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和诊断 症状: 轻者多无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伴有肠炎者可腹泻,呈水样便。 病程自限,数天内症状消失。 如为急性胃粘膜病变,可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常为间歇性(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0~25%)。
临床表现 据统计所有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急 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所致者约占10%~25%,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体征:上腹部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 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确诊。 内镜下表现:弥漫分布的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形成。
诊断 依据病史(近期服用史、严重疾病 状态、或大量饮酒患者)和临床表现 (呕血和/或黑便)可提示本病,确诊 需要急诊内镜检查(出血后24~48小时 内)。 超过48小时,病变可能已消失不存 在。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除去可能的致 病因素。 呕血停止后可给流质食物。 静脉注射组胺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静脉点滴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奥美啦唑、泮妥啦唑
治疗 • 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对严重原发病预防性使用抑酸药。 • 暂时禁食或流质饮食,多饮水。 • 对症处理 • 解痉—Atropine、Probantin、654-2 • 止吐—胃复安10mg im或吗丁啉10mg tid • 抑酸—H2受体阻滞剂或PPI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呕吐、腹泻严重者应输液。 • 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者同时予以止血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