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60 Views
红细胞血型修饰研究. 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季守平 高红伟 檀英霞 宫 锋. 一、研究背景. 输血的历史. 1665 ,英国内科医生 Lower ,将大狗的血液输给小狗,成功救活垂死的失血狗。 Lower 被称为输血的发明者。 1818 年 12 月,英国医生布伦德尔首次报道人对人输血,成功救治大出血的产妇。 5/11 人获救。 1870-1871 年普法战争中大量采用输血方式来拯救受伤士兵。. 血型的发现保障了输血安全性. 1900 Landsteiner 发现 A 、 B 、 C(O) 血型 1907 Ottenberg 率先在输血进行交叉配血
E N D
红细胞血型修饰研究 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季守平 高红伟 檀英霞 宫 锋
输血的历史 1665,英国内科医生Lower,将大狗的血液输给小狗,成功救活垂死的失血狗。Lower被称为输血的发明者。 1818年12月,英国医生布伦德尔首次报道人对人输血,成功救治大出血的产妇。 5/11人获救。 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大量采用输血方式来拯救受伤士兵。
血型的发现保障了输血安全性 • 1900 Landsteiner 发现A、B、C(O)血型 • 1907 Ottenberg 率先在输血进行交叉配血 • 1920 在输血前进行交叉配型成为共识 • 1927 Landsteiner 划分A,B,O,AB四种血型。 • 1930 Landsteiner 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 1940 Landsteiner和Wiener发现了Rh血型并建立了血型检测的方法。 • ABO与RhD血型检测奠定了输血安全性
战争及突发事件对输血提出更高要求 • 及时输血救治对挽救失血伤员的生命至关重要; • 战时及突发事件中 • 情况危急—来不及配血 • 条件简陋—配血存在困难 —损耗比例高 • 更容易造成偏型 • O型红细胞被称为“通用型红细胞,Universal Red Blood Cell”可以及时、安全救治伤员。
未来输血的最佳选择-通用型红细胞 临床价值 1.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 2.解决血液偏型、减少血液浪费; 3.简化输血程序、提高输血效率; 美国”ZymeQuest”估计至少18亿美元/年. 经济价值 军事和战略 战争、恐怖袭击、巨大灾难等(远离本土).
红细胞血型转变的策略 • 酶解血型转变 • 化学物质修饰
研究背景 1982年纽约血液中心Goldstein 从Santos咖啡豆提取高纯度的-半乳糖苷酶,实现B→O血型转变 1994年,Goldstein等克隆了-半乳糖苷酶并在酵母中表达,获得了足量高纯度的工具酶,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1995 完成I期临床试验: 2000年完成II期临床试验((Kruskallet al., Transfusion2000;40;1290-98)
我们的前期研究 原材料1:人B型血红细胞 原材料2:基因重组α-半乳糖苷酶 • 目的基因、序列、表达载体、宿主细胞 • 工程菌及传代稳定性 • 发酵、纯化制备工艺 • 酶检定(组成、分子量、纯度、免疫鉴别、Km、Vmax等) • 特异比活性、回收率、浓度 • 抗原性及有害物质检查 • 来源 • 质量 • 血型 • 制备 产品——ECORBC 处方、制备工艺、质量检定规程 血型 结构功能 • 综述部分 • 包装材料容器 • 专利 • 国外I/II期参考 • 临床研究计划 细菌、病毒、热源 保存 药效(RBC携氧指标) 急毒(血、尿/猴、猿) 药理毒理 长毒(血、尿/猴、猿) 药代动力学 致癌、致突变、致畸变 免疫原性(α-半乳糖苷酶、B抗体) Chin Med J2007;120(13):1145-1150 溶血/局部刺激 实验室环境 制备工艺 GMP 生产 设备
海南咖啡豆-半乳糖苷酶的不足 酶用量大 酶解需在酸性环境中进行 酶解工艺相对复杂,需多次调整pH
新型α-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克隆 GLA PCR扩增GAL基因 ATCC25285脆弱类杆菌α-半乳糖苷酶序列测定
重组酶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M 1 2 3 4 5 6 7 M 0.1 0.2 0.25 0.3 0.5 1.0 1.5 2.0 116.0 66.2 45.0 35.0 25.0 18.4 14.4 116.0 66.2 45.0 35.0 25.0 18.4 14.4 表达载体:pET-28c-GAL 诱导条件IPTG: 0.1M, 37℃ , 2 h
新型α-半乳糖苷酶的纯化及等电点鉴定 Supernatant SP-HP Q-XL Marker 等电点:7.1-7.3 二步纯化,纯度>98%
新型α-半乳糖苷酶生化性质鉴定 最适pH: 5.8 最适温度: 41℃ X=-1/Km 1/V=Km/Vmax*1/s+1/Vmax
新型α-半乳糖苷酶酶解B型红细胞 O型红细胞 B型红细胞 酶解后B型 红细胞 酶解后 酶解前 凝集反应实验 流式细胞术检测酶解前后红细胞B抗原
新型α-半乳糖苷酶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比较*新型α-半乳糖苷酶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比较* *酶解反应均在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但pH不同
A→O血型转变研究背景 1980-2000年,人、家鸡、海鞘、酵母、真菌等α-N-乙酰半乳糖胺相继被克隆,但最适pH在3.5~4.5,特异性低,比活性低,用量大。 2002年Calcutt等从产气荚膜梭菌中克隆并表达了-N-乙酰半乳糖胺酶,可在中性、4℃条件切除A2抗原(仅占A型1%),它的应用价值非常有限。 2008年Zymequest公司报道从微生物中克隆了新型、高效的-N-乙酰半乳糖胺酶,能在室温、中性pH条件下酶切A2抗原,转换1U的RBC仅需20 mg酶。 目前A-ECO的Ⅰa期研究已经完成 A-ECO红细胞体内存活和循环功能正常 受血者体内无抗A酶抗体和抗A(抗原)抗体
α-N-乙酰半乳糖胺酶基因克隆 • 来源:国内临床样本中分离的黄杆菌某些种,革兰阴性,为条件致病菌。 • PCR法克隆:α-N-乙酰半乳糖胺酶(α-N-acetylgalacto-saminidase,αNAGA)基因全长1335 bp,GC含量39%,编码444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52.2kD。 • 比对:DNA 92.6%,氨基酸94.6%。
α-N-乙酰半乳糖胺酶表达载体构建 • PCR扩增表达序列 • pET-22b • BL21 (DE3)
α-N-乙酰半乳糖胺酶纯化工艺优化 - NAGA 纯度>98% - NAGA :1mg/ml
α-N-乙酰半乳糖胺酶理化性质研究 Km =63 μM Vmax =768 μmol/(L·min) Kcat = 7.47 s-1Kcat /Km = 118.5 (s·μΜ)-1 动力学常数曲线 30
αNAGA的最适温度 15 ℃~45℃ α-N-乙酰半乳糖胺酶理化性质研究 αNAGA的最适pH 最适pH在6-7之间 金属离子及部分化合物对酶比活力的影响 31
1U 浓缩RBC的酶解 酶解前 酶解后 样本:A(Rh+) 1U pRBC+0.9mg A酶,37℃1h
酶解缓冲液的选择 甘氨酸缓冲液:1: 250mM的甘氨酸(pH 6.8) 2: 250mM的甘氨酸,3mM NaCl (pH 6.8) 3: 200mM的甘氨酸,3mM NaCl (pH 6.8)(liu) PCS缓冲液: 0.1M柠檬酸45.5ml,0.2M Na2HPO4154.5ml,水115.7ml(pH 6.8) 利用单糖底物测活的结果如下:
α-N-乙酰半乳糖胺酶和α-半乳糖苷酶 在不同缓冲液中与红细胞的结合能力 α-N-乙酰半乳糖胺酶 α-半乳糖苷酶 无细胞对照组 M B O A AB B O A AB B型红细胞 B型红细胞 O型红细胞 甘氨酸1 甘氨酸2 PCS PCS PCS 甘氨酸2 甘氨酸缓冲液 甘氨酸缓冲液 甘氨酸缓冲液 PCS缓冲液
酶解红细胞所需酶的最低剂量 在甘氨酸缓冲液中B酶的酶解效率比在PCS缓冲液中提高了45倍 AB型红细胞中的A/B抗原比A、B型红细胞内密度低
使用α-N-乙酰半乳糖胺酶和新型α-半乳糖苷酶在同一缓冲液(中性条件)进行AB →O血型转变 酶解前 酶解后 抗A单抗 抗B单抗
血型系统对输血的影响 2012年已知32个血型系统 解决之道: 制备无(稀有)血型的红细胞。 • 输血反应可能性增加 • 稀有血型血液供应不足:(熊猫血:ABRhD-),突发事件供应紧张; • 配型困难:反复输血的病人(肿瘤、贫血、白血病、AIHA等)
mPEG修饰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原理 原理:PEG及其衍生物与红细胞表面-NH2、-SH2基团结合并形成水 化层,隔离了抗原抗体的结合,但不影响小分子的细胞内外交换。
5种端基mPEG修饰红细胞血型抗原的比较 mPEG-BTC和 mPEG-SPA是修饰红细胞抗原的最佳衍生物!
修饰前红细胞的血型 mPEG修饰红细胞血型 mPEG修饰后的红细胞血型鉴定 微柱凝胶法 成功遮蔽了6个稀有血型系统的10种抗原!
A B C mPEG可与红细胞均一反应 Unmodified-RBC FPEG-RBC A: fluorescent image; B: transmission conventional light image; C: merged image of A and B.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的PEG (FPEG)在红细胞膜表面的分布情况
保存35天后修饰红细胞膜SDS-PAGE碘染色 mPEG与红细胞膜稳定结合 1 2 3 4 5 6 1, 4 蛋白Marker 2,5未修饰的红细胞膜蛋白 3,6 mPEG修饰的红细胞膜蛋白 0 d 35 d
红细胞膜的完整性不会影响其凝集反应特性 A B 保存21天mPEG-RBC:血影凝集 Unmodified-RBC(A),mPEG-RBC(B)
生理盐水输注组在观察期Hb没有回升到正常值 未修饰血输注组和mPEG修饰血组在观察期Hb回升到正常值 输用mPEG-RBC前后失血小鼠体内Hb水平 失血: 25%
mPEG-RBC有效性试验 盐水输注组 未修饰RBCs输注组 mPEG-RBCs输注组 Transfusion. 2008; 48: 1954-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