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likes | 1.1k Views
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 罗桂华 (上杭县经作站 高级农艺师) 联系电话: 13850697703. 主要内容. 一、茶知识 二、优质高效茶园的建立与茶园管理技术 三、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四、茶叶加工厂与空调做青房的建立 五、闽南乌龙茶采制加工技术 六、清香型铁观音乌龙茶采制加工技术 七、典型经验. 一、茶知识. 茶类 : 分六大类 △ 绿茶 : △ 红茶 : △ 青茶 ( 乌龙茶 ): △ 黄茶: △ 黑茶: △ 白茶: ☆普洱茶. 各种茶类的加工工艺. △ 绿茶 : 轻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烘干或炒干)
E N D
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罗桂华 (上杭县经作站 高级农艺师)联系电话:13850697703
主要内容 • 一、茶知识 • 二、优质高效茶园的建立与茶园管理技术 • 三、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 四、茶叶加工厂与空调做青房的建立 • 五、闽南乌龙茶采制加工技术 • 六、清香型铁观音乌龙茶采制加工技术 • 七、典型经验
一、茶知识 • 茶类:分六大类 • △绿茶: • △红茶: • △青茶(乌龙茶): • △黄茶: • △黑茶: • △白茶: • ☆普洱茶
各种茶类的加工工艺 • △绿茶: 轻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烘干或炒干) • △红茶: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 • △青茶(乌龙茶): 凉青→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火→毛茶 • △黄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 △黑茶:杀青→初揉→渥堆 →复揉→干燥 • △白茶:萎凋→并筛→拣剔→干燥 • ☆普洱茶:主产云南思茅地区普洱县,云南大叶种→揉捻 →晒干 →渥堆发酵→干燥
福建主要茶类的名优茶 △绿茶:烘青——茉莉花茶 炒青——武平炒绿 特种绿茶——龙井、碧螺春、毛峰 △红茶:工夫红茶——政和工夫、白琳工夫、 坦洋工夫(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青茶(乌龙茶):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 闽南乌龙——铁观音、色种(黄旦、毛蟹、本山、白芽奇兰、佛手) △白茶:白毫银针(太峔银针)、白牡丹
☆绿茶产区:特早芽种:福云6号;早芽种:福鼎大白、福鼎大豪、 福云7号中芽种:梅占迟芽种:以政和大白茶为主。 ☆乌龙茶产区:早芽种:黄旦、金观音、丹桂.中芽种:铁观音、白芽奇兰、本山迟芽种:水仙 (一)品种选择与布局
品种布局 • 注意 • 早、中、迟芽种的合理搭配。 • 品种纯度大于98%,无检疫性病虫害。种性特征明显,苗木健壮,高度大于20厘米,颈粗大于5毫米,分枝3个,叶片至少8张以上。
推荐品种:铁观音 • 原产安溪县西坪尧阳乡松岩村,无性系品种。 • 灌木型,中叶类,中偏迟芽种。 • 植株中等大小,分枝稀疏,树姿开张。 • 叶形椭圆,叶缘波浪形,叶揉隆起,叶尖渐尖,色深绿,富光泽。 • 春芽萌发期一般在4月初,一芽三叶期在4月中、下旬。嫩梢黄绿略带紫色,茸毛中等,开花多,结实率高,产量中等。
(二)园地选择 • 1、环境: 茶园周边森林、植被保存较好,5千米内不得建有排放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的工厂、矿山、作坊、土窑等。茶园四周有山体、森林、河流等天然屏障或人工防护林体系。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茶园与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距离1千米以上,且有隔离带。交通便利,通讯方便,电力方便充足。
2、园地: 园地宜选在平地或坡度20度以内的山地,要求土壤微酸性,PH4.5~6.5,土层厚度1米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土质结构良好,无污染,富含有机质。园地附近有可利用的水源。
(三)茶园规划与开垦 • 1、规划原则: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这个中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具体要做好道路、排蓄系统的设计,茶行合理布局和开垦工作
2、道路设计: • 茶园道路分汽车便道、主道、支道、步道。 • 汽车便道宽4~5米,路坡0~5度,弯道半径>4米; • 主道宽2~3米,路坡0~6度,弯道半径>2.5米; • 支道宽1.5~2.5米,路坡7度以内,弯道半径>1.5米; • 步道根据需要与梯层长度,在层与层之间交错设立,可设“之”字形迂回而上的步道。
3,排灌网络设置 • 由水渠、拦洪沟、主沟、支沟、蓄水池组成拦洪沟又称隔离沟,环茶园而设置;深度和宽度为50~60厘米,沟的出口与水道相接;主沟一般是沿道路两旁设置,深宽度一般为40厘米左右;平地茶园一般不设置支沟,坡地茶园在茶行的后壁挖宽深各30厘米的小沟,在小沟中间隔2~3米筑一小埂,高度略低于平台,形状似竹节,也叫竹节沟;一般20亩亩左右的茶园,可建容量10立方米的小池。有条件的茶园每3-5亩建一容积为1-3立方米的蓄水池,并随山就势,多建此类容积的蓄水池,有利于茶园浇水、施肥、喷药。
4、茶行设置: • 一般占土地总面积的70%左右,尽量背北朝南。平地茶园设置方法较简单,以行距1.5~1.8米划出种植行,坡地茶园要建等高梯层,一般坡度5~10度的,梯面宽以7~13米为宜;坡度10~15的,梯面宽以5~7米为宜;坡度15~20的,梯面宽以3~5米为宜。
5、防护体系建设: • 道路两旁、茶行空隙以及茶园边缘地带营造防风林、经济林、风景林,形成强大的茶园防护体系。在茶园梯壁可种植爬地兰、金珍菜花等作物,以维护、绿化梯壁。
6、表土回沟开垦法: • 在划好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挖去放在两种植行中间,再将种植沟 的心土挖去20厘米左右,放在另一茶行边,再把底土心土挖松25厘米左右,施入基肥,每亩5000公斤左右,将基肥与心土混拌,再将表土翻入种植沟结合施用50公斤磷肥作基肥,拣去石块、树根,以备植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四)茶树种植1、种植时期: • 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不论春栽或秋栽,都应尽可能地选择阴天或雨后进行,以利成活。
2、种植规格: • 单行种植的梯台宽度一般要达到2米,最低不小于1.3米,多行种植的平地,行距1.5~1.8米,株距20-30厘米,单株双行或双株单行种植,每亩用苗量2000~4000株。目前多采用双行单株甚至双行双株种植,亩用苗量4000-6000株。高密植茶园一般提倡5000-6000株为宜。
3、种植方法: • 起苗出圃 苗高达20厘米以上,茎变硬、三分之二以上红棕色,于秋冬季或早春无霜期出圃。起苗前,先灌水湿透苗床。起苗时,要用锄头挖,多带土,勿伤根群。应去除异种杂株、病虫株。
大小苗分开种植; • 移苗时尽量多带土不损伤根部,如茶苗太高可进行必要的定剪。定植时,在种植沟内挖10厘米深,把茶苗垂直置于沟内,用左手扶住苗木,右手填上,并压紧压实,使苗木自然直立,注意不要损伤根颈。比较干旱的地区,还可用小木锺把苗木周围的细土夯实,然后把水浇透。如果能选择在下雨之前种植,则最为理想。有条件的地方在种植沟内铺放5厘米厚的稻草或其他植物稿秆,以利保水保温,抑制杂草生长。
(五)茶园管理 • 主要包括茶园施肥、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和茶树修剪、病虫防治等内容。不同茶树生长时期侧重点不同。1、幼龄茶园管理指定植后一至三年内茶园未封行、未达到设计产量或未正式投产这段时间的管理。
(1)抗旱保苗。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园土壤湿润。一周内无雨,要及时浇水,抗旱保苗。最好在茶苗两旁各30厘米以内及茶行间铺草覆盖,上压碎土,既保水保湿,还可防止杂草生长。(2)清除杂草。茶苗移栽后应及时拔除茶苗附近杂草,并根据土壤板结情况进行浅耕除草,一般一年进行3-5次。(1)抗旱保苗。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园土壤湿润。一周内无雨,要及时浇水,抗旱保苗。最好在茶苗两旁各30厘米以内及茶行间铺草覆盖,上压碎土,既保水保湿,还可防止杂草生长。(2)清除杂草。茶苗移栽后应及时拔除茶苗附近杂草,并根据土壤板结情况进行浅耕除草,一般一年进行3-5次。 茶园管理
茶园管理 • (3)间苗补苗。新建茶园,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前2年内将缺苗补齐,最好采用同龄茶苗补。对于种植过密的应及时间苗,保持合理密植。
茶园管理 • (4)肥水管理。 • 种植10天后可进行叶面喷施,补肥补水。一般在一个月左右新根发生时,施一次稀薄水肥,以后每隔一些时间施一次水肥。 • 近2-3年新植的茶园,为了追求品质上的新枞香味,以采及采后的轻剪代替定型修剪,以获得更多的鲜叶产量,施肥用量已呈加大趋势,并以撒施为主,不少茶园甚至出现肥害现象。 • 建议采摘或轻剪后10天左右施一次肥,待一芽一叶初展时再施一次,每次亩用量不超过10公斤复合肥,既经济又有效。并据叶色变化,适当增施氮肥,而不是一味施复合肥或尿素。
茶园管理 • (5)定型修剪。定剪时间:一年春、夏、秋季皆可进行定剪,但以春茶茶芽未萌发之前的早春2、3月定剪为好。定剪次数:根据茶树品种、植株高度与分枝情况而定,一般幼龄茶树需进行3~4次定剪。定剪高度:因树、因品种不同。第一次定剪在茶苗高30厘米以上时,离地15~20厘米处水平剪去;第二次要离地30~40厘米剪去;第三次在离地55~60厘米左右剪去;第四次在离地60~70厘米左右处剪成弧形,培养树冠。一般一年定剪一次,如低海拔、肥培管理好,幼树生长迅速的,也可一年定剪2次。
2、投产茶园管理 • (1)施肥量计算。实践上亩产干荼250kg以内按1斤纯N生产干茶7斤计算,亩产干茶250-400kg则以1:6计,若亩产干茶400kg以上则要以1:5计;NPK三要素比例,绿茶区一般2-4:1:1,乌龙茶区2-3:1:1。
☆推广“一基、三追、多喷”的施肥方法 • 一基:即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茶园深耕结合施入全年施肥量40-50%的N肥和全部磷钾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如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等,配合施用磷钾复合肥等.
“三追” • 在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天,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分别追施速效性化肥,这三次施肥量占全年N肥用量的50-60%,其中催芽肥用量要约占三次追肥总用量的40-50%,其余夏秋茶各占追肥总量的25%左
“多喷” • 在茶树生产季节,尤其在夏秋茶季节用化肥及其它叶面营养液等作根外追肥,一般都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傍晚或阴天喷施,一定要喷湿叶面叶背以便吸收,喷施时期以茶树一芽一叶初展期效果最好。
(2)加强茶园土壤耕作与覆盖。 • ①浅耕,一般耕深10~15厘米,每年进行二至三次,在二三月春茶萌发前、五六月春茶采后,七八月夏茶采后,选择晴天结合施肥进行。②深耕,耕深20~30厘米,结合开基肥沟。一般每年只进行一次,也可用隔行深耕的方式进行两年完成,每年茶季结束后进行。③茶园铺草厚度达10厘米以上,每亩用干草1000公斤以上,或进行地膜覆盖。
(3)生产茶园树冠更新 • ①秋末茶季结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前及时进行轻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以上3-5cm的茶枝,并同时剪去突出枝、病虫枝、衰老枝等枝条;②而对由于经多次采摘后树冠面参差不齐,形成许多鸡爪枝的青壮年茶园,在春茶前或在春茶后或在茶季结束后进行深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去树冠面上10-15cm以鸡爪枝为主
生产茶园树冠更新 • ③对树势衰老,生长逐年衰退,枯枝、病虫枝增多,萌发能力减退,对夹叶不断出现,产量逐年下降的半衰老茶树,以及树势矮小,萌芽无力,产量无法提高的未老先衰的茶树,在春茶前或在春茶后或在茶季结束后进行重修剪,剪去原树高的三分之二或更重些;树势尚壮或茶丛较高大的半乔木状茶树,以剪去原树高的五分之三为宜。
(4)合理采摘适时封园。 • 春季当茶蓬上有10-15%、夏秋季有10%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即行开采,后及时分批采摘,采用“春秋留鱼叶、夏留一叶”的采摘方法,尤其注意夏季采净该季极易形成的对夹叶。霜降节气前后至迟11月上旬前即行结束茶季进行封园。
(5)加强茶园秋冬季管理 • 对抗旱性较差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种植紫云英等冬季绿肥作物,以提高抗寒能力又增加有机肥来源;以波美0.5-1度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对多花茶树,在其盛开季节用300ppm乙烯利喷施一次,以减少花量,密切注视冬季春初天气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
(6)病虫综合防治。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把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有机结合,在茶园用药上注意以下事项: • ①正确选择农药品种; • ②严格执行农药残留标准和安全间隔期; • ③适期用药; • ④实行轮换、混合用药;保证喷药质量; • ⑤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 根据目前茶园现状,低产茶园大至可以将其分为生态失调型、种植过密型、管理不善型、品种不良型等四类。现将各类型特点与分类改造措施小结如下:
(一)生态失调型的茶园改造 • 1、主要类型。 • ①坡度大,梯田小,梯壁既高又陡,水土冲刷严重。 • ②茶园内除了茶叶不见树,除草连根带土一起刮,园内裸露面积大。 • ③茶园远离林区和河流,周边无防护隔离带,茶树易受不良气候和污染的侵袭。
2、改造措施。 • 坡度大的茶园劳动效率低,产出少,此类茶园应尽量予以淘汰,特别是坡度25度以上的要下决心退茶还林。 • 裸露面大的茶园,在空地较大的间隙和道路两旁种树,树种可以选择经济林、观赏林或落叶果树,如梨、杨梅、柿子等。树木的数量要因地制宜,不可喧宾夺主,另外要注意不能种植与茶树有共生病虫害的树种,如梧桐、柑橘等。空地上还可人工种植草皮。梯壁上的杂草,只能用镰刀割除,不能用锄头削除,要留下草根固定梯壁。
(二)管理不善型的茶园改造 • 这类茶园主要是由于技术不到位,或投入不足疏于管理造成的。1、主要类型。 • ①在园貌上表现为埂壁坍塌,后沟被泥土埋没,排灌系统破落,土壤板结,杂草丛生。 • ②树貌不齐,或植株矮小一副老头状,或绿叶层稀薄满园病态;也有的修剪定型不当,树势太高。 • ③断行缺株,或茶行外移成篱笆状。
2、改造措施。 • 按照标准要求挖沟筑埂,修复排灌网络,并深翻土壤,清除杂草。春茶采后,在茶克过磷酸钙的标准施肥,填上松土。然后根据树势情况,分别进行重修剪或台刈。断行缺株的,可在较密的茶行中进行分株移植;篱笆状的,采用套种的方法,即在梯层中间挖种植沟,重新种植,等新茶培育至采摘面达60厘米宽时,砍去“篱笆茶”。
(三)品种不良型的茶园改造 • 根据调查,现有栽培种都是经过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从广义上说都属于良种,但由于不同时期育种的目标不一样,所以要求的品种特性不一样,“优良”的概念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说来,产量型的品种,它的历史地位正在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质量型品种,尤其是具有特殊性状的品种,其产品更受市场的青睐。所以,所谓品种不良,是以当前及预期市场的需求来判定的。对品种不良型的茶园,最好的改造措施是改植换种。为减轻当年经济损失,可选择在春茶采收后进行。选择适宜的茶树品种,按新植茶园及其管理办法进行。
(四)种植过密型的茶园改造 • 主要表现为耕作行密蔽,茶树个体发育不良,分枝细弱,发芽无力,芽头稀疏而瘦小。病虫害经常发生,而且程度比较严重。
对种植过密型的茶园,可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改造。1980年前后建立的“密植免耕”茶园,种植密度达每公顷15万-30万株(1万-2万株/亩)以上,这种模式的茶园是在急于求产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经济寿命短,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此类茶园应予淘汰。常规推广的每公顷6万-9万株,行距1.3-1.5米的茶园,可用单人修剪机把茶蓬两边各剪去15厘米,留下30厘米的耕作行,然后用双人弧型修剪成弧形茶蓬对种植过密型的茶园,可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改造。1980年前后建立的“密植免耕”茶园,种植密度达每公顷15万-30万株(1万-2万株/亩)以上,这种模式的茶园是在急于求产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经济寿命短,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此类茶园应予淘汰。常规推广的每公顷6万-9万株,行距1.3-1.5米的茶园,可用单人修剪机把茶蓬两边各剪去15厘米,留下30厘米的耕作行,然后用双人弧型修剪成弧形茶蓬
行距不足1.3米的茶园,或梯面宽度不足2.2米,却种植两行的,可以采取“去1留1”的措施,即挖去1行,留下1行。然后用弧形修剪机,把蓬面修成弧形。 行距不足1.3米的茶园,或梯面宽度不足2.2米,却种植两行的,可以采取“去1留1”的措施,即挖去1行,留下1行。然后用弧形修剪机,把蓬面修成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