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新课程 新教材 新评价

新课程 新教材 新评价.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 戢明. 实验活动 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本实验是第一个完整实验活动,包含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以及氧气的性质实验等基本操作,同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意见和建议: 一是将有些笼统的 【 实验目的 】 表述更具体化 原: 1. 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 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现: 1. 学习组装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能制取和收集氧气; 2 、通过木炭、铁丝等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认识氧气的性质。.

marcy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课程 新教材 新评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程 新教材 新评价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 戢明

  2.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本实验是第一个完整实验活动,包含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以及氧气的性质实验等基本操作,同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意见和建议: 一是将有些笼统的【实验目的】表述更具体化 原: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现: 1.学习组装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能制取和收集氧气;2、通过木炭、铁丝等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认识氧气的性质。

  3. 二是在8个必做实验的基础上,建议增加一个实验——《化学实验简单的基本操作》。尽管这些基本操作在教材中有讲解,但应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或实验前要求学生一定做好预习,否则第一次进入化学实验室时学生容易丢三落四,甚至操作错误,实验失败。) [补充实验] 学生实验活动记录和报告 实验一 化学实验简单的基本操作 (见附件)

  4. 【实验步骤】第一步“仔细观察图2-17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步骤】第一步“仔细观察图2-17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结合教材正文中的改动——增加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在“课题3 制取氧气”的教学中要将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类型及选择依据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5. 实验活动1:【问题与交流】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把红色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其中问题1要求学生不仅会检查气密性的操作,还要理解检查气密性方法的原理,依据原理去分析其他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问题2、3有助于帮助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可能的失败因素,让学生对实验有更深的理解。 8个“实验活动”的最后都设置了“问题与交流”栏目,以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拓展学生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要充分利用。

  6.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 制取与性质 2.二氧化碳的性质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滴石蕊溶液,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对比实验设计,设计严密。

  7. 【问题与交流】 1.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与同学交流。 2.怎样用实验证明碳酸型饮料(如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请试一试。 分析:问题1体现了科学探究“反思与交流”思想,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问题2原是老教材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中的有关讨论,移到此处更贴合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用途。

  8.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属新增加的实验活动。实验内容是分别让学生验证燃烧的3个条件,其中包含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需要有氧气”。这是教材中第一个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活动,意味着经过6个单元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提升了。 该实验方案的设计相对较简单,因已提供仪器和用品,是限定范围的设计,不会超出学生的能力。通过设计能让学生体会自主设计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该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实验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

  9. 【问题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问题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原步骤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析:第1问,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棉花蘸酒精,酒精先燃烧,棉花后燃烧,着火点不同;棉花蘸水,开始不燃烧,水分蒸发完后棉花燃烧,燃烧条件的分析。这个实验情景引出了棉花、酒精都是易燃物,最好给出着火点。

  10. 【实验内容】(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实验内容】(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建议: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通过燃烧先后顺序判断着火点高低。 在(2)中应用物质着火点的不同,猜想验证哪种物质先燃烧,实验验证的设计很不错。 困惑:利用铜片传导热,不容易看到滤纸燃烧,滤纸碎片有时候在铜片上变焦也不燃烧。改换其他材料如木工刨花板等效果不错。 另外:乒乓球碎片不易大量获得, 且燃烧后气味极难闻。(污染)

  11.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 和某些化学性质 物质性质实验。有2处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第一处:“(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或导热性、延展性)”。这个设计相对简单,尤其是导电性的验证,可结合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 第二处:“(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这个设计要求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有深刻认识和理解。该内容在教学中也是重点和难点,学完新课再做这个实验难度也不是很大。 建议:开放性实验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不同方案的设计,然后交流讨论,筛选出较好的方案再进行实验,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实验方案评价能力的培养。

  12. 【问题与交流】(1个) 铁是银白色金属。在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的铁片和铁粉是什么颜色的?你有什么问题?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 根据实际的实验情景,提出相应问题是新教材的又一个科学探究技能培养的阵地或亮点。

  13.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首个粗略定量实验。 设计了“用氯化钠固体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和“将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两项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了解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方法和操作步骤。 其中第一项实验与原教材实验内容相同,新教材增加的是第二项实验。

  14. 第二项实验的操作并不难,但是很有意义和价值,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如医疗上一定浓度的液体药物是靠量具量取体积的;农业上喷洒农药的配制也是这样粗略进行的,等等。第二项实验的操作并不难,但是很有意义和价值,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如医疗上一定浓度的液体药物是靠量具量取体积的;农业上喷洒农药的配制也是这样粗略进行的,等等。 这部分由原来教材正文改为实验活动,还能加深体会“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这一溶液稀释计算的依据。

  15. 【问题与交流】 1.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3.准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举例说明。 问题1、2为定量实验的规范操作问题。 问题3体现了新课标“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理念,通过化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化学的作用,体会“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16.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该实验主要涉及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指示剂作用,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金属反应,能与碱反应。碱的化学性质:能与指示剂作用,能与酸反应。还验证了氢氧化钙的一些性质。 步骤2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回答了正文“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能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步骤3、4探究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酚酞的作用。

  17. 实验步骤5及“【问题与交流】通过实验步骤5,可以验证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该实验设计有控制变量法的落实和对比分析法,体现了氢氧化钙微溶、溶液呈碱性和能与酸反应的性质。实验步骤5及“【问题与交流】通过实验步骤5,可以验证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该实验设计有控制变量法的落实和对比分析法,体现了氢氧化钙微溶、溶液呈碱性和能与酸反应的性质。 本实验活动属于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 建议重视: 1.让学生关注对比的实验方法。 2.完成实验后,让学生据实验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系统总结酸、碱的化学性质(通性),使学生的认识由零散转化为系统和完整,并能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也是中招的重点和难点。

  18. 实验步骤4.在试管中加入约1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边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边不断振荡试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取该无色溶液约1 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观察现象。(蒸发操作为实验8粗盐中不溶物的去除做铺垫。) 【拓展】若未用指示剂或操作不当,可对蒸干所得白色固体成分继续探究,并设计实验证明是否还有氢氧化钠。据反应程度分析,若盐酸过量,则氯化氢蒸发除去,蒸发后的白色固体只有氯化钠;若氢氧化钠过量,则白色固体中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水溶解,滴入酚酞即可证明。

  19.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步骤1、2用自制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问题与交流】中的2个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认识pH试纸能比指示剂更精确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步骤3为土壤样品酸碱度测定方法的实验。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河南省中招题)“西瓜适宜生长在pH为6~7的土壤中。设计实验检验某块土地是否适合种植西瓜,请简述实验操作步骤。”

  20. 建议:可以提前准备好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放在讲解酸碱指示剂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及土壤浸出液的酸碱度也可放在学pH试纸使用方法的课堂上进行。建议:可以提前准备好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放在讲解酸碱指示剂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及土壤浸出液的酸碱度也可放在学pH试纸使用方法的课堂上进行。 (先做些铺垫。也可将实验7与实验6合并安排) 【问题与交流】1.你自制的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效果如何?了解其他同学自制的指示剂的检验效果,哪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成的指示剂检验效果好? 色差大的效果好!引出鉴别题的解析思路,应依据明显的现象做出判断。

  21.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 去除 实验步骤与老教材相比没有变化。 增加了【问题与交流】内容。 1.制取粗盐时,晒盐和煮盐的目的都是通过蒸发盐溶液中的水分使之浓缩。想一想: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提示:从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考虑。) 2.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的哪些性质?考虑到粗盐的来源,你判断这样提纯的盐是否为纯净物,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判断。

  22. 问题1对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问题1对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问题2深化拓展了教材内容,与高中衔接。课标对盐的性质不作要求。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后,还要注意可溶性氯化钙、氯化镁等的存在。设计实验验证提纯的盐是否为纯净物,要根据杂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可进一步考虑如何除去? (粗盐提纯,中招题的热点。) 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选择在上册做这个实验,实验后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反思与评价”的作用。同时在上册进行实验时,实验后的2个问题并不适宜当时解决,可以在下册学习到氯化钠性质时在课堂上再进行介绍和分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