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 中国农业与农村 第三节 中国的矿产资源与矿产业 第四节 中国工业与布局 第五节 中国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 中国农业与农村 第三节 中国的矿产资源与矿产业 第四节 中国工业与布局 第五节 中国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一、 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 (一)人口过程 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 (二)人口年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增长型、稳定型、衰减型。. 4.1.1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数中的比例.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 中国农业与农村 第三节 中国的矿产资源与矿产业 第四节 中国工业与布局 第五节 中国交通运输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 中国农业与农村 第三节 中国的矿产资源与矿产业 第四节 中国工业与布局 第五节 中国交通运输业

  2.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一、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 (一)人口过程 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

  3. (二)人口年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增长型、稳定型、衰减型。

  4. 4.1.1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数中的比例 二、人口的发展 (一)中国人口的增长过程 1、过程 • 公元前,中国人口大约在1000万 • 公元初到17世纪中期约在5000—6000万 上下 • 1684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 • 1760年,人口突破2亿 • 从1900年到19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1990年达11.34亿, • 1990年人口11.34亿 • 2000年人口13亿 • 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5. 4.1.2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2、类型 • 1)高出生率 • 2)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 • 3)高-低-高型与低-低-低型

  6. (二 )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人口发展历程分二高一低一下降四个阶段: • 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49-1957):这五年平均年增长为1311万 ,封建的“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 2. 1958-1961年: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人民公社”“大跃进”等政策的失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 3. 1962-1973年:12年的人口出生高峰。因“文化大革命”的失控。 • 4. 1973年以后: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

  7. (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 • 人口基数大。 • 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 3.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不会因为一旦采取控制人口措施后,人口会立即停止增长 。 4. 目前又正处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农村总和生育率一直在2.8个千分点左右徘徊。

  8. 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人口的再生产实现了两次转变:50至60年代实现了“高、高、低”向“高、低、高”的转变;70年代以后,初步实现了“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转变,但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高。

  9. 表4-2 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 年份少年儿童比重/% 成年人口比重/% 老年人口比重/% 1953 36.3 59.3 4.4 1964 40.4 56.1 3.5 1982 33.6 61.5 4.9 1987 28.7 65.8 5.5 1990 27.7 63.71 8.59 2000 22.89 70.15 6.96 (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1953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1964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1982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图4-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10. (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它国家高。我国年龄组性别比不同,性别比随年龄组不同而改变。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比也有差异。北京、云南、山东性别比低。

  11. 爱辉 西北:面积57.1%仅有5.5%的人口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17957人每平方公里。 东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2.9%居住着全国95.45%的人口 其次是香港为6101人每平方公里 腾冲 人口密度增少的有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每平方公里为6人。 1、界线: (四)不平衡的人口分布

  12. 2、分布 • 1)平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为118每平方公里。 • 2)东南 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2.9%居住着全国95.45%的人口; • 3)西北 面积57.1%仅有5.5%的人口。

  13. (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1/3,比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水平42%要低,比发达国家的80%以上差得更远。我国城镇化的方针“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 。

  14. (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1949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上升,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08%,1982年为6.67%,1990年为8.04%,2000年为8.41%。

  15. (七)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人口素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起决定作用的有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因素。 图4-5 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 图4-6 中国各地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

  16. (八)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1.人口基数过大。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农村人口短期内不可能很快下降 3.人口素质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

  17. 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的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二)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的巨大压力。 1.住房 由于历史上住宅建设欠帐过多和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居民住房依然相当困难。 2.交通运输紧张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进”因素。交通是城市生活的脉搏。

  18. 五、 2008年中国人口数据解读 • 2008中国人口统计基本数据 •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19. 相关讨论: • 人口政策是否要调整 • 大学生就业难 • 退休制度是否要调整 • 高考报名人数减少

  20. 人口的结构特征未发生变化 一是农村人口依然占到总人口的大多数。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7.4471亿人,占总人口的57.01%。而城镇人口为5.6157亿人,占总人口的42.99%; 二是男女性别失衡比较严重,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 三是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

  21. 四是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四是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五是人口素质有所提高。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 六是老年人口增多。60岁及以上的占总人口的12.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3个百分点。

  22. 总量在控制范围,压力依然存在 总量在控制范围 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按此预测,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 2001年:全年净增人口884万人。 2002年:全年净增人口826万人。 2003年:全年净增人口774万人。 2004年:全年净增人口761万人。 2005年: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 2006年: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 2007年: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 2008年: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人口增长数趋于减小。 2008年年末人口为132802万人,按近年增速,2010年人口应在13.45亿以内。

  23. 压力依然存在 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关系标志着人口仍将持续增长 婚育人口进入新一轮高峰; 晚婚格局已经趋稳,因晚婚减少的出生人口将出现回补; 死亡人口不会出现大幅增长。 2001年:死亡人口818万人。 2002年:死亡人口821万人。 2003年:死亡人口825万人。 2004年:死亡人口832万人。 2005年:死亡人口849万人。 2006年:死亡人口892万人。 2007年:死亡人口913万人。 2008年:死亡人口935万人。目前的人口政策仍将维系一段时期

  24. 22-24岁是生育最高峰时期 19岁之前,由于青年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以及社会因素规范等的影响,分年龄的生育率水平很低,在10‰以下。21岁之后进入生育的高峰期,一直到26岁。其中22、23、24岁是生育水平最高的年龄,生育率分别为123.25‰、132.87‰、133.91‰,其后分年龄生育率逐渐下降,35岁降到18.26‰,39岁之后的生育水平就比较低了。

  25. 从2000年到2005年,青年群体中的未婚者比例是逐渐升高的,2000年15-29、15-35岁组未婚比例分别为59.17%、40.8%,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表现出青年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逐渐推后的趋势。其中,男性15-29岁组和15-35岁组的未婚比例(72.72%、51.63%)均高于女性(59.12%、39.88),可以认为男性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龄晚于女性。

  26. 就业难不仅仅是大学生 《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到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 2008年,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06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9.6%;第二产业21109万人,占27.2%;第三产业25717万人,占33.2%。 • 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860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21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9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15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万人。 • 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 • 2008年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113万人,有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43万人。到年末已有99.6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占零就业家庭总数的99.9%。

  27. 新增就业人口进入又一轮高峰 • 7年左右就业压力会得到缓解 • 就业应合理定位 •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达到592万人

  28. 高考人数减少主要是人口因素 • 教育部2日发布消息,今年高考的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高校招生计划为629万人。据介绍,今年高考的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约40万人,而录取率约62%,比去年提高近五个百分点。 • 其他因素也有影响

  29. 主要参考文献 • 宋健.人口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 邬沧萍.等对我国国情中人口特点的再认识,《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3期 • 蒋正华.中国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6期 • 刘铮.中国人口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 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 姜象鲤.当代世界重大环境.问题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 姜象鲤.环境意识必须实现十大转变,《环境》,1995年第31期

  30. 第二节 中国农业与农村 “三农问题”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热点和重点。 • 农业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保障 • 农业发展是中国全面发展和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不可回避的领域 • 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中国全面奔小康的关键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提 • 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 • “三农问题”的合理解决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

  31. 新中国建立至今,国家在关注农业发展和农村问题时的政策性名词会给我们大家很多启示:建国初期是“土地改革”,五十年代后期是“农业合作化”,六十年代是“以粮为纲”,七十年代是“农业学大寨”,八十年代初是“多种经营和土地利用”,八、九十年代之交是“乡镇企业”,九十年代末是“农村问题”,千年之交是“农民问题”,2003年是“三农问题”,2005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政策性的口号,实质是当时环境下农村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国家需要的浓缩。新中国建立至今,国家在关注农业发展和农村问题时的政策性名词会给我们大家很多启示:建国初期是“土地改革”,五十年代后期是“农业合作化”,六十年代是“以粮为纲”,七十年代是“农业学大寨”,八十年代初是“多种经营和土地利用”,八、九十年代之交是“乡镇企业”,九十年代末是“农村问题”,千年之交是“农民问题”,2003年是“三农问题”,2005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政策性的口号,实质是当时环境下农村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国家需要的浓缩。 • 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看出农业和农村已不再是一个行业问题,也不仅是农村人口及其生活问题,它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尺度区城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成为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主题之一,也已成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不可或缺的内涵。因而从区城地理学的视角综合性的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当代地理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2. 中国农业和农村研究不可忽视的几个事实 •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 中国的城市化比例仍然很低,农村是中国社会区域单元的主体; • 中国农村仍十分落后,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城乡收入差别,而且尚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 • 中国的农业生产在大部分地区仍延袭着数千年来的小农经济模式,不仅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市场干扰的能力极差; • 八、九十年代兴起的乡镇企业已大部分衰落,农产品的深加工尚未规模性开展; •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劳动力从业的技术和能力差; • 农业基础建设设施年久失修; •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严重不足;

  33. 农民了解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信息远远不够,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和盲目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季节性、年度性和周期性的过剩与紧缺现象反复出现;农民了解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信息远远不够,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和盲目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季节性、年度性和周期性的过剩与紧缺现象反复出现; • 农业生产不仅未能参与国际竞争,即使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产品市场也尚未形成; • 传统农业生产区已逐渐成为新的贫困区; • 产业结构调整仍停留在传统模式的低层次上; • 农业科技研究仍十分落后; • 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宏观调控力度远远不够; • 农产品的污染问题已比较严重,并已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健康; • 农民增收和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已十分急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影响因素; • 土地政策,特别是所有权政策已与当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制约着新一轮的农业合作化趋势; • 水资源不足是农业生产重要的限制性因素。

  34. “三农”研究的主要视角: • 从提高全民素质和人与社会和谐看农村人口问题 • 从保护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看农村建设 • 从全面奔小康看农业发展 • 从和谐社会建设看“三农问题”

  35. 农村人口问题与人与社会的和谐 • 农村人口总量与人口增长 • 农村人口素质与全民素质 • 农村人口性别比 •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问题 • 农村人口流动与劳动就业、社会安定和城市化方向 •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失学儿童”与农村教育 • 贫困人口和农村医疗问题

  36. 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 农村与自然环境 • 中国农村的环境现状 • 中国农村发展与建设对优化环境的作用

  37. 农业发展与全面奔小康 • 农业与中国社会 • 农业现状与农民收入 • 农业产业化

  38. “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 • “三农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 “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

  39. 第三节 中国的矿产资源与矿产业 一、矿产开发的特点: 1.矿业具有初级性 2.矿业是以大自然中的工业原料和动力资源作为劳动对象。 3.矿业的分布较加工业区域明显、更加集中。 4.矿业开发的初级性决定着矿产品具有运量大的特征。

  40. 二、中国矿业开发与总体布局 (一)重点矿业的布局形成三种类型 (1)分布广而相对集中型。 (2)分布较广而相对集中型 (3)分布范围小而高度集中型。

  41. (二)根据矿业产值,矿业开发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二)根据矿业产值,矿业开发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 (1)从地带看,中部地带是全国最主要的矿业生产地,其人均矿业产值为110元,高于全国平均值,更高于东部的98元和西部的63元。 (2)从大区布局看,矿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中南、华北,矿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4.31%,19.78%,17.87%,17.19%。 (3)从省、市、区看,矿业产值超亿元的省区依次为: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南、辽宁、河北、新疆、广东等。

  42. (三) 矿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不平衡 矿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偏集在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带,以矿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计算,新疆、黑龙江、山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等位居前列。

  43. 三、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一)煤炭工业 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藏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征。黄河中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3个省区的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2/3,而且开发条件也是北方煤田优于南方煤田。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布局特点。 图4-22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44. 布局特点: 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 2.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 3.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 4.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3个区带分布: (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个缺煤区。 (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8个省区。

  45. (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已取得了长足进展,1995年原油产量已达1.50×108t,占世界4.95%,从1949年居世界的第27位升至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达到201.14×108m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