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45 Views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 传播学的起源 形成与 20 世纪初到 40 年代的美国 原因: ( 1 )社会环境因素: ( 2 )直接原因:. 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塔尔德、西默尔、 美国源流:杜威、库利、帕克、李普曼等. 塔尔德.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 1 ) 1890《 模仿的法则 》 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的创始人 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重大影响 ( 2 ) 1901 年 《 舆论与群集 》 公众的概念
E N D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
传播学的起源 • 形成与20世纪初到40年代的美国 • 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2)直接原因:
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 • 欧洲源流:塔尔德、西默尔、 • 美国源流:杜威、库利、帕克、李普曼等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 (1)1890《模仿的法则》 • 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的创始人 • 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重大影响 • (2)1901年《舆论与群集》 • 公众的概念 • 对舆论的结构及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概念做了详细的界定,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贡献 • 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 • 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杜威(John Dewey,1895-1952) •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主要贡献: • 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主要贡献: • 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 • 库利关心个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初级群体”“镜中我”
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提倡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产生离不开传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传播是在某种意义、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心理过程。因此帕克也被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 • 芝加哥学派二号领袖人物 • 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 "主我"与"客我"理论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62): •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有《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 • 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 传播学四大先驱 • 传播学集大成者
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 香农的信息论 • 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普遍的信息概念 • 提出了传播的直线模式 • 香农的信息论还解决了信息的度量问题
威纳的控制论 • 传播学对控制论的运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 把反馈的概念引入到了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学主要学派 • 传播学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 • 传播学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
传播学经验学派 • 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 经验性方法:运用可观察、科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 前提: • 社会现象具有客观性,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 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者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 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者否定
经验性方法的主要原则 • 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 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搜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 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或定理
经验性方法反对从观念到观念的对社会现象做纯客观抽象的说明,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者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主张从环境或者外部条件的变量发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经验性方法反对从观念到观念的对社会现象做纯客观抽象的说明,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者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主张从环境或者外部条件的变量发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
缺陷 • 社会现象与人的行为不限复杂,很多情况不是单纯用经验材料就能说明的。 • 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者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者控制实验。 • 依赖的主要是小群体的经验性材料 • “纯客观”很难做到
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 • 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 • 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经验学派的主要成果 • 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的问题上,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 • 有意无意的回避了很多问题
批判学派的由来和立场 • 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
批判学派的立场 • 对美国传播学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强烈的批评态度。 • 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是为了研究社会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发现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 社会观: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 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
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 政治经济学派 • 文化研究学派 •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派 • 代表人物:默多克 、格尔丁 • 研究视角: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 • 主要研究课题: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传媒支配和控制的现状 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带来的社会后果
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 • 代表人物:阿尔诸塞、斯图亚特.霍尔、莫利等 • 研究视角: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来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受众调查法
(霍尔)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 • 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大众传播:文化产品的生产的消费 • 讯息符号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者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 • 受众的多样化解读:优先式解读 妥协式解读 对抗式解读
意识形态霸权(hegemony)理论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提出了“文化领导权”(大陆翻译为“文化霸权”, hegemony 带有“王道”的意思,与“霸道”对立,翻译为霸权显然不妥)的概念. 他认为,在一定历史阶段,统治阶级为确保自身在社会的领导权,利用文化领导权作为手段来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其政治、文化、道德等价值体系。
葛兰西生于意大利萨丁岛一个小职员家庭,家道中落,只能依靠母親以裁縫为业,养活葛蘭西与其兄弟姐妹7个孩子,葛蘭西于艰困的环境下在薩丁島完成中学学业,並且在20岁那年爭取到意大利北部的工业重鎮都灵就读都灵大学,攻读语言学。葛兰西生于意大利萨丁岛一个小职员家庭,家道中落,只能依靠母親以裁縫为业,养活葛蘭西与其兄弟姐妹7个孩子,葛蘭西于艰困的环境下在薩丁島完成中学学业,並且在20岁那年爭取到意大利北部的工业重鎮都灵就读都灵大学,攻读语言学。 • 1913年他加入意大利社会党。1919年创办党刊《新秩序》。1921年1月参与组建了意大利共产党(PCI)。1922年5月,葛兰西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1923年被共产国际任命为意共总书记。1924年在罗马创办《团结报》,反对墨索里尼的国家法西斯党。
1926年10月墨索里尼宣布取缔意共,1928年将他逮捕,判刑20年8个月,據說墨索里尼在決定監禁葛蘭西時宣稱“要使他的頭腦停止運作20年”。1926年10月墨索里尼宣布取缔意共,1928年将他逮捕,判刑20年8个月,據說墨索里尼在決定監禁葛蘭西時宣稱“要使他的頭腦停止運作20年”。 • 1929年起,葛兰西获准在狱中写作,他在朋友的帮助下獲得不少書籍,開始思考革命為何持續的挫敗,写下32本《狱中札记》,这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 理论来源:格拉姆西《狱中笔记》 • 研究目的:唤醒民众,揭示资本主义本质 • 主要观点: •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靠霸权来维护其统治; • 大众传播制度就是重要的霸权之一 • 大众传播制度的霸权具有欺骗性
“文化领导权”在于不是依赖武力,而是靠被统治阶级的积极认同来维持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因此,“文化领导权”是一种机制,区别于国家机器的武力统治。“文化领导权”在于不是依赖武力,而是靠被统治阶级的积极认同来维持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因此,“文化领导权”是一种机制,区别于国家机器的武力统治。 • 这种机制的运作,就是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精心包装,以使其看起来自然而然、无从质疑和争辩,从而得到被统治阶级的认同和顺从。 • “文化领导权”将历史上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自然化了,赋予它以常识的形式。这种“领导权”以非政治的形式表现在文化和意识领域,从而避免了强制和压迫等统治色彩,得到被统治阶级心悦诚服的支持和拥护。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 • 主要观点:公共领域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
异化的文化世界 •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使用的一个具有辩证思想的概念,原词是die Entfremdung。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自己创造的某种东西,反过来控制了人自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经常与这种异化现象作斗争,以便能够成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的主人。
20世纪三大反乌托邦小说 • 俄,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 • 印度,奥威尔(George Orwell)著 《1984》 • 英,奥尔德斯.赫胥黎《美丽的新世界》 • 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自我异化的批判性情景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 • 后现代是一个缺乏确定性的概念,一般是指现代工业社会以后的信息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传媒的扩张,“后现代”很大程度上成了大众文化的同义语。对于信息社会的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分析,尤以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为代表。
1.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 • 鲍德里亚认为,传统社会对物的消费着重于其功能性目的,而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消费社会,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 • 这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社会,人们通过消费物的符号意义而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身份认同。整个社会对商品的盲目崇拜,转为对符号的崇拜。符号意义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地位、价值的区分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由此,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也更趋全面、系统和隐蔽,符号提供了“一种比剥削要更为精巧和更为专制的控制与权力结构”。由此,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也更趋全面、系统和隐蔽,符号提供了“一种比剥削要更为精巧和更为专制的控制与权力结构”。 • 他说:“消费时间即生产时间”。当人们在工作之余,兴奋地光顾各种消费场所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另一种生产劳动。即使去度假,也是为旅游商人勤苦劳作,甚至连看电视都是在为广告商工作。异化现象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更加突出和严重。
2.传媒已不是再现真实的工具 • 传媒的推波助澜,加速了从现代生产领域向后现代拟像(simulacres)社会的堕落。后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符号、代码和模型控制的模拟的时代。传媒对拟像的生产和传播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独立领域,令现实与现实的象征之间的界限愈益模糊和可疑。 • “拟像”区别于“摹本”(copy)。摹本依原作而存在,摹本是对原作的模仿。拟像是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在此意义上,原本也是一种拟像,幻觉与现实混淆,现实不存在了,没有现实坐标的确证,人类不知何所来、何所去。 • 在现代社会里,传统的传媒是再现真实和社会交流、传达意义的工具;后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 • 大众传播处处都是由这种与技术和编码规则相适应的系统化规定的,是由并非从世界出发。
3.世界的意义通过媒体的符号获得 • 在这个传媒构建的符号世界里,真实在从媒介到媒介的复制过程中被挥发,数字化的影像、符号或景观替代了真实生活,人们从前对“真实”的那种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随之消逝,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变得日益模糊不清。 • 模拟的东西变得比真实更真实,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真实”。“所有事物都有一层不假思索地戏仿的色彩,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仿真,就像一场无法定夺的游戏,……”。 • 模式和符号成了真实的决定因素:电视剧中的理想爱情成了人们现实生活的择偶选择标准,商品的电视广告宣传成为人们超市与商场购物的理想首选目标,生活类杂志中所鼓吹的家居成为人们理想的居家……由此,大量媒介操纵带来的超真实,以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控制着这个世界,世界的意义只是在媒体的符号复制中获得,并以时尚和广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方法论:经验型方法 社会观: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微观研究 核心课题:如何控制 研究目的: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 方法论:思辨性方法 社会观: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宏观研究 核心课题:谁在控制 研究目的:研究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大众传播的作用 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