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 孔门十哲.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论语 · 先进 》. 阅读讨论. 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 问题. 学生又怎么对待孔子?. 孔子和颜渊 11.9 、 11.10 、 9.11 孔子和子贡 19.23 、 19.24 孔子和子路 11.13 、 7.11 、 11.15 、 5.7 、 6.28 孔子和伯牛、子游、小子 6.10 、 17.4 、 5.22. 人物. 挑一组研读,可以协作,也可以独立完成

marah-paul
Download Presentation

高山仰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山仰止

  2. 孔门十哲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3. 阅读讨论 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 问题 学生又怎么对待孔子? 孔子和颜渊11.9、11.10、9.11 孔子和子贡19.23、19.24 孔子和子路11.13、7.11、11.15、5.7、6.28 孔子和伯牛、子游、小子6.10、 17.4、 5.22 人物 挑一组研读,可以协作,也可以独立完成 ①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描写; ②可以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感情色彩; ③还可以通过模拟表演来体验。 要求

  4. 1、孔子和颜渊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评点:抢天呼地,撕心裂肺。一个叹词,一个叠句,其悲痛欲绝之情溢于言表。(可让学生朗读、表演表现其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评点:“恸”,悲痛欲绝也。由叹而至哭,哭而至于恸,孔子有些过礼。(孔鲤死时也没这么恸)

  5.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 颜渊风采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出身贫贱,一生没当过官。他敏而好学,闻一知十。   他死时,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7.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老师之道高深 颜渊 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老师之教高明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自己之学勉力 学问渊博、品行高深,至尊至敬

  8. 博文约礼   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 ——【明】王阳明

  9. 2、孔子和子贡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 评点:室家、宗庙(百官)都喻指学问修养。“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墙高而不得见,说明学问修养之精深。“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叔孙武叔的浅薄和妄言。

  10. 叔孙武孙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叔孙武孙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评点:“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批评了中伤者的不自量力,语颇犀利。

  11.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胜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2. 子贡风采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称赞他是“琏瑚之器”。

  13. 子贡尊孔   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清】崔 述 

  14. 3、孔子和子路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1.15)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15. 老师眼中的学生 刚强自信     担心忧虑牵挂11.13 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循循善诱 委婉告之7.11 学而未精     惋惜感叹11.15 子路    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压其威风5.7 懂礼知礼     尊重 6.28

  16.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 子路风采

  17. 为子路画像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为子路画像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 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

  18. 探讨: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究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

  19.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一斑。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一斑。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20.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21. 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谜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22. 小结:子路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但子路一生忠于孔子。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小结:子路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但子路一生忠于孔子。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加上颜渊,刚好三个,我想称他们为“孔门三剑客”。一个智,一个仁,一个勇。

  23. 4、孔子和伯牛、子游、小子

  24. 孔子与伯牛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问:探视 牖:窗户 亡之:亡,死亡 斯人:这样的人,这个人。斯:这,这样。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冉伯牛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孔子痛惜冉伯牛有德行而患恶疾。孔子前去探望,与之痛诀,连声叹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表达痛惜之情。

  25. 孔子与子游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月,‘君自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之:动词,到……去 割鸡焉用牛刀:焉,何必; 比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评价: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给子游开玩笑 还是一时失 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 神。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 的风貌却是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6. 阅读小结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忧亦是爱;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   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真是一位爱的艺术家!   学生对孔子在一个“敬”字。好学是敬,辩护是敬,批评亦是敬……   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是高山,是日月……

  27.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 • 品德高、学问高、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善教、乐教) • 孔子的可爱之处甚多,其中幽默和近情是最为突出的 。他说:“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他概括孔子的杰出之处在于:一是道德感,这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二是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热心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格物致知式的悲剧精神;三是捷、达、雅的文体风格,一种智慧的思想风格。——林语堂

  28. 结束叹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29.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 高山景行: 比喻崇高的德行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 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