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2k Views
第29章 肝炎病毒 ( Hepatitis virus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江丽芳 教授. 肝炎病毒的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 HCV ) 丁型肝炎病毒 ( HD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 肝炎相关病毒 ( HGV、TTV ). 甲 型肝炎病毒与 戊 型肝炎病毒由 消化道 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 型与 丙 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 血 、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丁 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HGV)
E N D
第29章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江丽芳 教授
肝炎病毒的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肝炎相关病毒(HGV、TTV)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 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 庚型肝炎病毒(HGV) • TT型肝炎病毒(TTV)
肝炎病毒 巨细胞病毒(CMV) EB病毒(EBV) 黄热病毒 与肝脏炎症有关的病毒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丁、戊、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生,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1.2亿之多。可以说,病毒性肝炎是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丁、戊、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生,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1.2亿之多。可以说,病毒性肝炎是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
HAV的生物学性状 • 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1.球形,呈20面立体对称,无包膜 2.直径27~32 nm 实心颗粒—成熟完整的病毒体,具感染性。 空心颗粒—缺乏病毒核酸的空心衣壳 3.基因组:ss(+) RNA 4.基因组长度:长约7500个核苷酸 5. 只有一个血清型
1973年Feinstone发现于急性病人粪便 HAV电镜图
编码区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分为P1、P2、P3功能区 P1区编码VP1、VP2、VP3、VP4 (6.抗原组成—结构蛋白VP1、VP2、VP3) P2和P3区编码病毒RNA多聚酶、蛋白酶等非结构蛋白
2、抵抗力 耐受乙醚、氯仿等脂溶剂 耐酸:在pH3的酸性环境中稳定 不耐热:100℃ 5min可使之灭活 在海水、淡水、毛蚶、泥沙中存活数天至数月
3、培养特性 易感动物: 黑猩猩,狨猴,鹰面猴,短尾猴 允许性细胞: Vero、恒河猴胚肾细胞(FRHK-4) 人肝癌细胞株(PLC/PRF/S)等 在培养细胞中生长非常缓慢,无CPE
甲型肝炎 1.粪-口途径传播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2.传染源:多为甲肝患者、隐性感染者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1988年,上海,黄色大风暴) 3.潜伏期 15~50d(平均30d)
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 粪-口途径传播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免疫病理作用)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 HAV的致病性 潜伏期30天 肝细胞变性、坏死(急性肝炎)
4. 致病与免疫机制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肝细胞溶解 特异性细胞免疫 (CTL) IFN-γ分泌增加,促进肝细胞表达HLA,HLA介导的CTL对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
5.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肝脾肿大 黄疸 转氨酶升高 血胆红素升高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 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发展成 慢性肝炎和慢性携带者。
HAV的免疫性 •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 Ag和抗-HAV •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 • 抗-HAVIgM阳性是甲肝早期确诊的依据 •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IgG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免疫力持久
HAV-IgM检测: 早期、快速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HAV-IgG检测: 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疫苗免疫 效果评价或流行病学调查 判定结果:有无传染性
病原学检查: RT-PCR法检测HAV RNA ELISA法检测HAV抗原 免疫电镜法检测病毒颗粒
一般性预防 卫生宣传 保护水源 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饮食卫生 毛蚶
特异性预防 减毒活疫苗 我国已广泛使用 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HBV流行久远、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 卫生问题:全球3.5亿人携带HBV,中国1.2亿 我国为高流行区 感染率 60% HBsAg携带率 8%~10% 慢性乙肝病人 1000万 80%原发性肝癌与HBV慢性感染有关
1、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HBV呈三种不同形态颗粒: Dane颗粒:直径42nm 完整的病毒颗粒,具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中空的病毒颗粒,主要含HBsAg 管型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
外衣壳 脂质双层 包膜蛋白(HBsAg、PreS1、PreS2) 内衣壳HBcAg HBeAg 核 心 开口环状不完全 dsDNA DNA多聚酶(兼有逆转录酶功能) HBV的结构 • 呈双层结构
HBV的基因组结构 • dsDNA 长链为负链(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 • 两条链的DNA的5‘端构成粘性末端,其两侧有直接重复序列(DR) • 负链含4个ORF • S区: S、前S1和前S2基因 • C区: C和前C基因 • P区:多聚酶基因等 • X区:X基因
HBV的复制 (+)DNA延长修补裂隙 吸附穿入脱壳 dsDNA入核 (-)DNA 转录 逆转录 2.1KbmRNA 子代V( - )DNA (易整合) 3.5KbmRNA (前基因组) 子代 V(+)DNA 内衣壳蛋白 外衣壳蛋白
HBV的抗原组成 • 表面抗原HBsAg • 核心抗原HBcAg • e抗原HBeAg
3、HBV的抗原组成 HBsAg(表面抗原)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有四个不同亚型:adr, adw, ayr, ayw • 有共同的a抗原表位 •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表位(d/y, w/r)
在血液中大量存在 • 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 抗HBs • 不同亚型间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 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PreS1、PreS2 • 抗原性强 • 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 特异性抗体有免疫保护作用 • 抗PreS1持续时间长 • 抗PreS2持续时间短(2~3个月)
HBcAg(核心抗原) • 存在于病毒的核心及被感染的肝细胞表面 • 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 • 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 抗HBc没有免疫保护作用 • 抗HBc-IgM是病毒复制的指标 • 具有T细胞表位,可刺激产生细胞免疫反应
HBeAg • 游离存在于血中 • 与病毒的复制成正比 • 是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 抗HBe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 Pre-C区突变 免疫逃逸
HBV的其它生物学性状 • 培养 黑猩猩动物模型、鸭动物模型 体外培养尚未成功 • 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100℃ 10分钟、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可灭活。
传染源:病人、无症状携带者潜伏期:30~160天 传播途径: 1.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血液及血制品、注射、外科、牙科手术、 针刺、共用剃刀或牙刷、皮肤黏膜微小损伤 2.母—婴传播:胎儿期、围生期、哺乳传播 3.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HBV感染的临床类型 无症状携带者 重症肝炎 急性肝炎 慢性乙肝 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
致病机制 HBV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 特异性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识别肝细胞膜上的HLA-I类分子和病毒抗原 直接杀伤靶细胞 • 细胞因子的抗病毒效应 • 细胞凋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