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87 Views
第 8 章. 海外直接投資的政治經濟. 前言 政治意識型態及海外直接投資 急進主義觀點 自由市場主義觀點 實用國家主義觀點 小結 海外直接投資對地主國的利益 資源移轉效果 就業效果 國際收支效果 競爭與經濟成長效果 海外直接投資對地主國的成本 競爭反向效果 國際收支反向效果 國家主權和自主性的喪失.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利益和成本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利益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成本 國際貿易理論和海外直接投資 政府政策工具與海外直接投資 母國的政策 地主國的政策 國際機構與海外直接投資自由化 對管理者的涵義 談判的本質
E N D
第8章 海外直接投資的政治經濟
前言 政治意識型態及海外直接投資 急進主義觀點 自由市場主義觀點 實用國家主義觀點 小結 海外直接投資對地主國的利益 資源移轉效果 就業效果 國際收支效果 競爭與經濟成長效果 海外直接投資對地主國的成本 競爭反向效果 國際收支反向效果 國家主權和自主性的喪失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利益和成本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利益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成本 國際貿易理論和海外直接投資 政府政策工具與海外直接投資 母國的政策 地主國的政策 國際機構與海外直接投資自由化 對管理者的涵義 談判的本質 談判力 本章摘要 目錄
前言 • 透過政策的選擇,政府一方面鼓勵FDI,一方面卻採取限制的手段 。 • 地主國為了鼓勵FDI,提供了許多誘因促使國外廠商來投資;並且同時透過各種法律、政策和聲明來限制FDI。 • 一個政府經常鼓勵或限制國內廠商進行FDI。近年來日本政府已經強迫許多日本廠商從事FDI,日本政府認為FDI可代替出口,並且可減少國際收支順差的政治窘困。相對的,美國也是如此,經常基於政治理由,來限制國內廠商FDI。
前言 • 首先,政治意識型態如何影響政府政策,許多政府官員或多或少傾向成為實用國家主義者,我們衡量FDI的利益及成本。 • 再來,討論FDI的利益及成本,與母國及地主國政府所採取對FDI的限制或鼓勵。 • 最後,探討決定地主國政府及從事FDI廠商相對談判力的因素,我們將看到政府和企業之間如何協商,及企業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取得談判優勢。
政治意識型態及海外直接投資 歷史上,關於FDI的意識型態有三種看法: (一)急進主義觀點(radical view) (二)自由市場主義觀點(free market view) (三)實用國家主義觀點(pragmatic nationalism)
急進主義觀點 • 源於馬克斯主義的政治和經濟理論 。 • 急進主義者視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NE)為帝國主義所掌控的一種工具。 • 主張MNE奪取了地主國的利益並帶回母國,而且在交換中並沒有給予地主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 已開發國家之MNE的FDI,從未是經濟成長的工具,只不過是支配了經濟,已經在國內存在的MNE,應該儘快的收歸國有。 • 急進主義觀點也被許多社會主義國家所接受,特別是在非洲,他是許多新興開發地區中第一個將外商企業收歸國有的地區,比社會主義國家採取更激進主義的觀點。
急進主義觀點 • 1980年代末期,急進主義幾乎要從世界各地退出。此乃基於以下三個理由: (1)東歐地區共產主義的衰退。 (2)接受急進主義觀點的那些國家普遍經濟狀況不佳,以 及他們逐漸相信FDI可以成為技術、工作機會的重要來 源,並且可以刺激經濟成長。 (3)一些採用資本主義而非急進主義意識型態的開發中國 家(例如,新加坡、香港以及台灣)有很強的經濟表現。
自由市場主義觀點 • 源自於古典經濟學和亞當.史密斯以及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 • 主張國際化的生產應依據比較利益法則分散於各國之間,各國應專業化生產貨物及勞務,使生產更有效率。 • MNE成為將貨物、勞務的生產活動配置於全球最具效益區位的一種工具。由此可見,MNE藉由FDI增加了世界經濟全面的效益。 • 沒有一個國家會採用純粹自由市場主義觀點形式,像英國以及美國對FDI是採開放的,但是這兩國的政府仍有干預的傾向。 • 強調資源移轉會使地主國獲益並刺激其經濟成長,所以主張FDI對母國和地主國都是有利益的。
實用國家主義觀點 • 認為FDI會同時產生成本和利益,FDI可以為地主國帶來資金、技術、科技和就業機會的利益,但這些利益通常也會產生成本。 • 許多國家便採取實用主義的政策立場,來使國家利益極大化和國家成本極小化。根據這個觀點,當利益大於成本的時候,FDI是被接受允許的。 • FDI下的利益刺激本國廠商加速了國內的經濟,會遠超過其所認知的成本 。 • 對國家的利益有幫助時,會傾向積極的鼓勵外人直接投資。
小結 • 這三個關於FDI的主要觀點和立場,如表8.1中。 表8.1 政治意識型態傾向的FDI
海外直接投資對地主國的利益 • 探討FDI對地主國的四個主要利益 : (一)資源移轉效果 :資金、技術與管理知識 (二)就業效果 (三)國際收支效果 (四)競爭與經濟成長效果
資源移轉效果 • FDI可以藉由提供資金、技術與管理知識對地主國產生正面的貢獻。 • 資金:許多的多國籍企業,因為規模大及財務實力方面的優點,所以他們比較容易獲得地主國廠商不易取得的財務資源。 • 資金可從企業的內部獲得,因為其具有聲望的關係,多國籍企業會比地主國當地的廠商容易從資金市場借到錢。 • 技術:經濟成長上,技術進步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工業技術可以刺激一國的經濟發展及工業化,皆具價值性。 • 依賴先進工業化國家的許多技術,以刺激經濟成長,而FDI能提供這些技術。
資源移轉效果 • FDI不是獲得先進技術的唯一方法,另一個選擇便是得到外國MNE的技術授權。 • 當多國籍企業投資於國外時,他們經常會移轉一些重要性的技術。 • 管理知識:透過FDI所獲得的海外管理技術,能為地主國帶來重要的利益。 • 地主國的營運是併購的或新廠投資,國外管理者被訓練最新的管理技巧常常可以幫助改善地主國的營運效率。 • 海外MNE優良的管理技術,可以激勵當地的供給商、配銷商與競爭者,去改善他們自己的管理技術,則也會產生相似的利益效果。
就業效果 • FDI的就業效果,是替地主國帶來工作機會,這是地主國本身沒辦法創造的機會。 • FDI的就業效果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 直接效果:產生於當海外的MNE雇用一些地主國人民當員工 。 間接效果:產生於FDI的投資替當地的供應商創造了工作的機會,及因 為MNE員工在當地的消費增加而創造了工作機會。 • 外國企業購併後的企業經過組織結構重組以後,其就業率成長的速率遠高於國內的競爭者。
國際收支效果:國際收支平衡帳 • 國際收支平衡帳被分為兩個主要部分:一為經常帳,一為資本帳。 • 經常帳(current account)記錄三類的交易,如表8.2所示: • 第一類,商品交易,指的是產品的進口或出口(如汽車、電腦、化學品) 。 • 第二類,勞務的進出口(如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勞務這種無形的產品) 。 • 第三類,投資所得,是指從海外投資的所得和支付給外人投資所支出的款項。 • 資本帳(capital account)記錄有關資產的購買和銷售行為。
國際收支效果:國際收支平衡帳 表8.2 美國2004年國際收支平衡帳($百萬元) 表8.2 美國2004年國際收支平衡帳($百萬元)
海外直接投資和國際收支平衡帳 • FDI有三種潛在的國際收支效果 • 當一個多國籍企業建立了一個海外子公司,最初的資本流入對 地主國的資本帳是有利的。 • 如果FDI代替財貨或勞務的進口,可改善地主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帳之經常帳。舉例來說,許多日本汽車公司在美國和英國的FDI,可視為代替進口的行為。 • 當多國籍企業將在地主國生產的貨品、勞務出口到其他的國家去,可以提高地主國國際收支平衡帳的潛在利益。
競爭與經濟成長效果 • 市場要有效率的運作,必須依賴生產者之間適當程度的競爭。 • 當FDI採取建新廠投資形式,其結果是建立一家新的企業,增加市場競爭者的數量和消費者的選擇。同時會提升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壓低價格並且因此增加消費者的經濟福利。 • FDI在國內市場競爭之衝擊,尤其在服務業方面更是特別重要,因為服務業在當地運輸及生產,所以通常沒有辦法選擇出口。
海外直接投資對地主國的成本 • 地主國關心FDI的成本有三種: (ㄧ) 競爭反向效果 (二) 國際收支平衡反向效果 (三) 國家主權和自主性的喪失
競爭反向效果 • 海外直接投資會促進國內競爭,而地主國政府有時也會擔心海外多國籍企業的子公司,可能會擁有比地主國國內企業的競爭者更大的經濟力量。 • 如果外國MNE是大型的國際組織結構,可能會從其他地方籌集基金去補助地主國市場的成本,迫使地主國的公司退出此一產業,而使外國多國籍公司獨佔地主國市場。 • 併購並不會導致市場上競爭者的數量增加,對競爭的效果可能較不明顯。當外國投資者在地主國購併兩個或更多公司時,可能會減少市場上競爭的效果,外國公司會創造獨佔力量,降低消費者選擇和提高價格。
國際收支平衡反向效果 • FDI對地主國國際收支地位所造成的反向效果,國際收支有兩個關心的主題。 • FDI使資金流入,而外商子公司所賺的盈餘會匯回母國,這種資本流出會在資本帳顯現出借方餘額。一些政府為了回應資金外流,可能會禁止FDI的子公司把盈餘匯回母國。 • FDI的子公司可從國外大量的進口原料機器,而可能會導致地主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帳中經常帳造成借方餘額。
國家主權和自主性的喪失 • 許多地主國政府都擔心,FDI會喪失經濟的獨立性,所關心的是外商母公司的決策會影響地主國的經濟,而母國又沒有對地主國做實質的承諾,而地主國也無法對其有實質的控制。 • 政治科學家Robert Reich談到這樣的問題,把它當成是過時的想法,因為他們忽略了世界經濟互相依賴的重要性。 • 在世界中來自於先進國家的企業,在其他的市場不停的增加相互的投資,一個國家想要對另一國家進行經濟敲詐,而不傷害到自己本身根本是不可能的。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利益和成本 • FDI對母國同時帶來了利益和成本。 • 一些人主張FDI並非全面帶給母國利益,因此應限制。另外的一些人主張,利益若超過成本,任何的限制將會有損國家利益。 • FDI對母國所帶來的利益來自三個原因: • 將來自海外子公司所賺盈餘匯回母國,而使母國的國際收支資本帳獲得利益。 • 外向型FDI帶給母國的利益,所帶來的就業機會效果像國際收支一樣,當海外的子公司對母國資本設備、中間財、互補性產品有強烈需求,就會產生正面的就業機會效果。 • 利益是來自於母國的MNE將海外市場學習到的寶貴技術經驗轉移回母國,這就是反向的資源移轉效果,藉由進入海外市場,一個MNE可以學習到優越的管理技術,和優越的產品及製程技術,這些資源可以轉移回母國,對母國的經濟成長率是有貢獻的。
海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帶來的成本 • FDI對母國的成本和利益是相對的,FDI對母國帶來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國際收支和外向型FDI所產生的就業效果有關。 • 母國的國際收支可能遭受三個原因的影響: • 國際收支的資本帳,遭受了為了提供FDI資金,而使本國的資金外流。然而,此效果經常超過海外所匯回的盈餘。 • 國際收支的經常帳會遭受衝擊,原因是假如FDI的目的,是要從低成本的地方生產商品,再回銷母國市場。 • 國際收支的經常帳會遭受衝擊,來自於FDI代替了母國的直接出口。 • 對就業效果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FDI已替代國內生產,將導致母國就業率的下降。
政府政策工具與海外直接投資 • 在處理MNE及地主國政府間之誤判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討論政府用來管制MNE在FDI活動的一些政策工具。 (ㄧ) 母國的政策 1. 鼓勵外向型海外直接投資 2. 限制外向型海外直接投資 (二) 地主國的政策 1. 鼓勵內向型海外直接投資 2. 限制內向型海外直接投資
母國的政策 鼓勵外向型海外直接投資 • 許多投資國都擁有由政府支持的保險計畫,可以承擔各種主要的海外投資風險。這些風險包括了徵收(expropriation)風險、戰爭損失,及無法將利潤匯回母國等。 • 先進國家有許多特別的基金或銀行,可以使政府融資給想要在開發中國家進行投資的企業。為了能進一步鼓勵國內企業從事FDI,許多國家刪除了海外所得重複課稅之問題。 • 許多投資國以政治影響力去說服地主國放寬對內FDI之限制。
母國的政策 限制外向型海外直接投資 • 實際上,所有的投資國包括美國在內,都經常對外向型FDI採取某些控制,一個共同性的政策是為國際收支而限制資本外流。 • 有時一國基於政治上的理由禁止國內企業在某些國家進行投資,限制的方式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方式。
地主國的政策 鼓勵內向型海外直接投資 • 對許多政府來說共同的特色是提供誘因吸引外商到該國投資,這些誘因有許多形式,但常見普遍性的是租稅減免、低利貸款,及補助金或補貼。 • 政府提供誘因之目的,在於希望能獲得FDI的資源移轉效果及就業效果,同時也期望外商不要到其他國家FDI。
地主國的政策 限制內向型海外直接投資 • 地主國政府以不同的方式來限制及控制FDI,兩個比較常見的方式分別為股權限制(ownership restraint)及一些執行管制(performance requirement)。 • 股權限制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在一些國家,外商被禁止進入某些產業。在其他產業,則限制子公司的某一比例的股權必須由當地投資者擁有,而外資僅保留部分股權。 • 執行管制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是在執行管制MNE當地子公司的行為。 • 執行管制一般的方式有:自製率(local content)、出口、技術移轉,及高階管理人員當地人士參與等管制。和股權限制一樣,執行管制的主要原因是協助擴大FDI對地主國的利益,而降低FDI對地主國的成本。
對管理者的意涵 • 政府對FDI的態度,是決定在何處從事海外生產及在何處從事FDI的重要變數。在其他情況不變之下,企業會偏好在有獎勵FDI的國家投資,而不會選擇限制FDI的國家。 • 談判重點主要有兩個議題: • 假若地主國政府想吸引FDI,則中心議題可能是地主國要準備提供MNE不同種類的誘因,及MNE在整個交換過程中做一些承諾。 • 假若地主國政府不確定FDI會帶來哪些利益,想要限制FDI,那麼中心議題可能是企業必須做一些讓步,才可能從事所計畫好的投資。
談判的本質 • 任何談判的目標都是在達成一項協定,使雙方獲利。 • 就談判的科學成分而言,需要分析每一方的相對談判力量,每一方可能的策略選擇,及評估對方如何使用不同的回應方式。 • 在談判的藝術方面,包括了人際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說服及被說服的能力,使用不同談判策略的能力,及何時、如何使用這些策略的智慧。 • 在國際企業的情境之下,談判的藝術包括瞭解國家規範、價值制度,及文化對談判對手之談判方式及談判戰術之影響,及這些因素影響企業與海外政府談判的方式。
共同利益 衝突利益 談判過程 讓步 底線 談判的本質 • 在談判過程所呈現的特徵中,會出現「四個Cs」的情形: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衝突利益(conflicting interests)、讓步(compromise)和底線(criteria)。
談判力 • 任何談判協議的結果,需視雙方所具備相對談判力的大小而定。每一方談判力的大小決定於三種因素: 1. 可提供給對方之價值。 2. 每一方可用替代方案數量的多寡。 3. 每一方在談判中時間急迫性。